到了秦武公(公元前678年去世)的时候,秦国已经基本赶走了西戎,控制了关中平原。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其子秦德公迁都永城。秦国迁都永城有几个原因:一是秦德公即位时,整个西部关中平原都牢牢掌握在秦人手中,其势力范围达到今天关中平原东部的华山,他们迁都是为了进一步与东进诸侯抗衡。其次,永城位于陕西凤翔南部,这里曾是西周王姬的腹地。秦人第一代几次迁都的地方都在河谷地区,发展有限。但永城地处高原,地势高峻开阔,河网密布,土地肥沃,适宜建都。
雍城秦公陵园 三。永城考古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就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在宝鸡一带寻觅雍城的痕迹,到了今天,考古工作者已经对雍城进行了大致复原。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2个大型的宫殿遗址,第一个是瓦窑头宫殿遗址,专家推测是秦德公到秦成公三位国君所居,第二个为马家庄宫殿遗址,推测为秦穆公到秦夷公九位国君居住。 永城的场地平面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城市有八条主干道,横向四条,纵向四条,宽度8-10m,将城市分为25个区域。雍城有豪华的宫殿,其豪华程度在传世史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容头领到了雍城,曾感叹:“若鬼做,须费一番功夫;让它发挥作用,人民也是苦的。"雍城对于秦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都城,而是维系秦人精神世界的地方。中国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于祭,在于荣”,非常重视祭祀。在先秦时代,国家祭祀是头等大事。秦人祭祀群在永城。
雍城宫殿复原 瓦窑头宫遗址在陕西凤翔城关镇瓦窑头村。宫殿符合中国传统宫殿的设计,前后五门。其布局基本符合周立花王公基今天在凤翔城关镇第九村民小组北面发现了一个大型建筑群——马家庄宫殿遗址。这是过去秦人的祭祀区,主要有四处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位于城北中部,占地6660平方米,专家判断为祠堂遗址;2号遗址的遗骸太少,无法辨认;三号遗址在华中东北,判定为祭祀国家之地;4号遗址位于中部偏东,分不清。专家推测2号和4号是居住用的宫殿。
《礼记·曲礼》上说:“君子必治一宫,祠堂为第一,仓房为第二,客厅为第二。”这是构建的理想方式。永城前期的瓦窑头遗址基本沿袭了这一思路。永城的祠堂等祭祀场所在城中,但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对偏僻。但马家庄遗址的宫殿设计偏离了这种设计的理想,祭祀遗址和宫殿基本混居。这也说明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秦人开始“尊崇皇权”,不把祭祀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大秦赋 雍城宫殿 四。离开永城 到了战国时期,率先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屡屡对秦国用兵,侵占了秦国大量土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秦献公时就开始变革,但是宗室的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所以他决定迁都,以便于变法。他将都城迁到关中平原东部的栎阳。但栎阳位于谷地,经常受洪水侵袭,且容易被敌军袭扰。其子秦孝公时,就将都城迁到了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背水靠山,而且位于交通干道中心,其周围多大山环绕,可作为天然的屏障。绝佳的地理条件是秦孝公选择迁都咸阳的重要原因。 大秦帝国的秦孝公和商鞅 秦国在将都城迁离雍城之后,雍城对秦人来说仍有重要意义。因为秦的陵墓和宗庙都还在雍城。雍城在为都的几百年中,无数秦人的祖先都葬在这里。所以后代的秦公、秦王,每年都得来此祭祀。秦始皇22岁行冠礼时,还必须去雍城,可见此地对秦人的重要性。除了祭祀祖先,秦人祭祀神灵的场所也在雍城,秦人在雍城附近建立了雍五畤,用来祭祀天地等最高神灵。而在古代社会,祭祀神灵无疑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定都雍城,对于秦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自从秦德公迁都雍城后,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尤其是在秦穆公时期,任用贤才,向西继续对西戎作战,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向东积极扩张,将秦的东方边界线推进到黄河,开始积极与中原的诸侯国交往。可以说,秦是在立都雍城后,十几代秦王励精图治,才使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正是因为久居雍城,秦在迁都咸阳之后,雍城仍是秦的祭祀中心,是秦人精神世界维系之所在。 参考文献 杨曙明:《雍秦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 王国然:秦迁都与繁荣关系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徐为民:《秦窦永成及其历史作用研究》,《秦汉研究》(系列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