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的腐朽统治,建立明朝,仅仅是因为他聚集了一批百年一遇的将军奇才。
在众多的明朝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有四个人——李善长与刘伯温、吴徐达与常遇春。朱元璋也高度评价他们。以下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在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是有功勋的。千百年来,人人称颂。比起一个好的领导,小何可能不会太好。”人们经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高于萧何。
朱元璋第一个授予“明朝开国六侠”称号。其中5人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官。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中和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可惜的是,明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当上了开国宰相和大宰相,但最终没能顺利登陆。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并将“建国第一功臣”的称号授予徐达将军。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吾卵巢也。”“子房”是张亮的词,刘伯温和张亮一样善于出谋划策。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他的帮助就像张亮对汉高祖刘邦的帮助一样。
无论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总喜欢拿刘伯温和李善长比较。而且刘伯温往往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其实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
虽然刘伯温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官,同时又是“明三年进士”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真正的历史地位却大相径庭。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还是韩国官员,俸禄4000石,而刘伯温只有240石的实诚俸禄。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有妙计”,后世皆知。
另外,刘伯温虽然退位早,但还是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以至于死因成了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胡毒死的,还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的命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和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完全不一样。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吕平满,古今人之成就为先;出来后文武双全,无与伦比。”三言两语,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至高地位。在朱元璋心目中,徐达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是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来的历史爱好者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美誉。
但遗憾的是,和刘伯温一样,徐达的死最终也是一个谜。
对于徐达的死因,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说是徐达54岁患背部坏疽。当时他以为因为背部坏疽不能吃鹅肉,不然会死。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的病情后,奖励了他一只清蒸鹅。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了蒸鹅,当晚就死了。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并未得到证实。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被朱元璋怀疑过,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百万人勇攀第一,所向披靡,无与伦比副将军会春心。”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画面感很强。三言两语,读者仿佛看到了常遇春鲜衣怒马当先的一幕。在朱元璋心目中,杀敌无敌,是第一先锋。军中无人能敌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历史功绩甚至可以和徐达、李善长相提并论。然而“开国六帅”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六位开国亲王被封于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在第二年北伐途中猝死,年仅40岁。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早逝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他为“开国六公”时,将长子常茂列入其中。然而实际上,昌茂的成就与其他五人相差甚远,完全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是继承自父亲常遇春。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出了各自的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毕竟朱元璋爱他的山河,爱他的儿孙,胜过曾经一起征服天下的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