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玉颜色等级图片

蓝田玉颜色等级图片,第1张

蓝田玉哪种颜色最好(蓝田玉颜色等级价格表)

它是产于陕西省蓝田县的一种玉,蓝田玉。蓝田县玉泉山储量最丰富。汉书。地理记载蓝田“出美玉”,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人鱼垂珠泪下月绿海,蓝田吐玉对日”,曹雪芹《红楼梦》有“昨日仙子进京,种下一箱蓝田玉”的诗句,可见蓝田玉自古享有盛名。

蓝田玉是一种白色软玉。矿物专家研究表明,蓝雄玉属于蛇纹石透辉石矿物,主要成分为硅,呈现出白色、灰色、黄色等多种玉石颜色。其上品为白色,略透明,琢磨后能呈现出玻璃般的光泽。

现代矿业蓝田玉矿床位于蓝田县玉川镇红门寺村。含矿地层为太古宙黑云母片岩和角闪石片麻岩。玉石为细粒大理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2004年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蓝田玉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玉质特征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的蓝田玉,有祖母绿、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等。质地坚硬,色泽艳丽,质地温润细腻。因为它含有硅、铝、镁、钠、钙、铜等氧化元素。,往往是一块颜色很多的玉,比如乳白色、蓝色、黄色、红色。是玉雕和制作工艺品的良好原料。

(1)色调:蓝田玉具有典型的浅橄榄色(黄绿色),蛇纹石被认为是橄榄石蚀变形成的,因此有橄榄石色的遗留。

(2)手感:手感较轻,蛇纹石比重相对较低(类似水晶)。所以,拿在手里也不会觉得很重。

(3)包裹体:和所有蛇纹石玉一样,蓝田玉中也有白云状包裹体。

(4)光泽:蛇纹石一般光泽都不太好,很少有能达到玻璃光泽的。一般来说,蛇纹石是蜡状光泽。

上古

蓝田玉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的玉种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2]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佩戴蓝田玉。陕西省Xi市蓝田县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玉璧玉和玉璧玉。2011年3月,在对位于蓝田县华胥镇边家寨村西南的蓝田新街遗址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首次系统地发现了5000多年前中国人使用蓝田玉的珍贵资料。

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玉料,如玉条、玉块,制玉的工具,如石钻、石钻帽、石钻、石钻,还有一些玉条、玉环作为装饰。考古学家认为,出土的玉器和玉器处理工具为仰韶文化时期蓝田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史前时期玉器处理技术的研究增添了重要标本。[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邵静说,蓝田自古就有美玉出产,据考证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就是蓝田玉。5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出现成熟的玉器艺术品,但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文化时期的玉器非常罕见。蓝田新街遗址发现的坯件、成品、废品、废料等与玉器相关的文物得到系统出土,这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属首次。[3]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龙山文化神木石峁遗址的125件玉器中,有一件蓝田玉制的菜玉铲。铲子草绿色,刃端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而薄,平背有破角,刃稍斜,一侧有圆贯,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而锋利,厚仅0.2厘米。

战国

战国时期,蓝田玉被大规模开发,不断加工成玉质礼器。甘肃天水发现的战国类玉石,具有蓝田玉特有的青灰色和斑驳的明暗纹理。

秦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初定天下后,命丞相李斯用蓝田玉立下圣旨,题词为:“奉上天之命,长住永昌。”自此,敕令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国家流传了一千多年。[1]
《太平御览》引用《御玺谱》说:“秦传国玺,蓝田以青玉雕鱼、虫、鹤、线圈、龙,皆为水族。大致取此意,以助水德。秦蓝田玉,制成印章,八面方,并有新扣。李斯的篆书,刻有鱼和鸟,上面写着:'神的命令,皇帝寿昌。'或者:‘奉天之命,长生不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卷二百三十六《李列传》[5]《明史·御府直帝包》、《云石斋笔谈·中州玉》等文献典籍也记载秦始皇国玺为蓝田玉所制。

坊间盛传“国玺”为“和氏璧”,而非蓝田玉,很可能是因为国之重刻有无价的和氏璧,但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没有史料支撑的,也是不合理的。

《韩非子·何氏》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最详细、最可靠的关于何的史料,其文本非常严谨。这篇文章记载了楚人卞和将楚蒲作为“礼物”送给[6]。“峰”字的意思是“把高度提高到极限”。古人以眉高为限。西周金文有“眉寿”二字,意为极高寿。《韩非子·和氏璧》中有“献”字,意思是“双手举于眉水平向王进贡”,表示对王的极大敬意。可见玉璞不可能很重,否则卞和不可能把它献给纣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封璧”“持璧”之言,也证明了何璧不能过重,尤其是“怀璧”之言,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何璧之大,可以抱在怀中而不易被发现。

学界对印章大小的考证几乎没有异议,说是“四寸见方,三寸六寸高”。秦朝的每只脚相当于现代的23.1cm。所以国玺的大小相当于9.24厘米见方,高约8.3厘米。如果想用一块中间有洞的圆扁玉质玉来改造,国玺可以用四块同样大小的。那么这个壁的圆形直径应该至少为30厘米,厚度为8.5厘米。崔大如磨盘,重达几十公斤。不仅与出土的汉代玉墙(30厘米的大玉墙,厚约2厘米)不符,而且与史料中的文字细节不符。

汉代

经典中,蓝田玉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后山庙,秦孝公为家。”[7]“此后的《后汉书·外齐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镜注》、《元和县志》等史书典籍,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可以形象地引用。
在汉代,蓝田玉被广泛使用。汉高祖用蓝田玉做了一根鸽子竿,送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用蓝田玉做成一家大玉器店的店头。陕西省蓝田县谢湖镇薛家河村出土的长公主墓,是用蓝田玉磨制的青铜玉衣,原里厚乡新庄村出土的玉甑等。,这些都是蓝田玉早期加工的证明。[8]

蓝田玉发展历史悠久,但完整的古代蓝田玉并不多见。在安收藏研究所,有一盏2000多年历史、高10厘米的蓝田玉龟顶灯,基本保存完好,为汉代。从底部的纹理来看,蓝田玉的材质特征还是很明显的,虽然龟顶灯已经风化腐蚀了几千年。

据宝石学协会副会长易炳聪考证,陕西咸阳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兽面玉辅头”为蓝田玉。可见,汉唐人所称道的蓝田玉的产地是在帝都长安附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玉佩经鉴定为蛇纹石大理石,即蓝田玉。

汉乐府的《林玉郎》有一句“头上有蓝田玉,耳后有大朱琴”,可见汉代蓝田玉制作首饰之多。天水市出土的一件玉佩,是用蓝田玉料制作的舞蹈演员形象。它是一个长片,高9.5厘米。玉人头大,腰细,袖子长,裙子拖地。它正举臂舞袖。

汉武帝茂陵出土了一件四神玉器店,是汉代蓝田最精美的玉雕。其宽36.5厘米,呈灰绿色,底部有凸钮,边角略圆,分别磨切当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形象。脸的下面,环扣是鼻梁,上面浓眉大眼,形成一个大动物脸,而在下缘,八条竖线勾勒出一排很宽的牙齿。图案形象庄重凝重,工艺精湛,线条刚柔相济。

宝鸡青铜博物馆收藏的圆雕大玉臼残高18.5厘米,长18厘米,宽6.7厘米,重1972克。1978年,在宝鸡市北郊金河砖厂东汉早期鲁人墓中出土。玉是用蓝宝石做的辟邪之物,有明显的黑色条纹。有学者认为材质应该是蓝田玉。

魏晋

汉末,魏、蜀、吴之间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持续了300多年。作为国力和财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玉石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衰退期,蓝田玉就是如此。

唐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蓝田玉的加工利用也达到了顶峰。国王和达官贵人用蓝田玉装饰他们的王冠、朝服、珠宝和鞘柄。[8]传说唐玄宗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爱情信物是蓝田玉。因为它的纹理像冰块的眼泪,人们后来用杨玉环的昵称芙蓉命名它为“冰花芙蓉玉”。杨贵妃的玉带和玉杯都是蓝田玉做的。乡村美女杨贵妃也对蓝田玉情有独钟。《杨贵妃传》上写道:“真善杀人,所以命人用蓝田绿玉制成,巧夺天工。”

唐朝的蓝田是都城的土地,玉山(今王顺山)成为官矿。朝廷对蓝田玉的开采达到顶峰,长安甚至掀起了吃玉之风。官民蜂拥至蓝田玉山捡碎玉捣成粉屑。据说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蓝田玉不仅成为朝廷的主要贡品,还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指挥工匠开采玉石,并带动了大量农民凿山背石。[8]

从唐代诗人李贺的《老太太采玉歌》[9]和魏的《采玉》中的描写,既可以看到当时采玉的盛况,也可以看到穷苦百姓为这种繁荣所付出的血泪和辛酸。李因的“沧海明月几时有泪,蓝田对日吐玉”和钱起的“一口鲜冰清”等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唐代蓝田玉的细腻、光泽和温润。

唐代的玉雕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蓝田当时的玉雕有圭、璧、隽、聪、瑞、吉、胡、三、敦、恒、齐、赞、张、踏板、环、镯、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玉带和玉步摇:《新唐书·卷二十四志·十四车赋》记载玉质被广泛用于制作玉带,在使用中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尊严和权威尊严。规定玉带在官戴物品的等级中排在金银之上;步摇由金银镶嵌玉石制成,价值连城,可见当时对蓝田玉的崇拜程度。[10]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唐代长安城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玉器的需求很大。毗邻蓝田长安城,经过政府和民间多年的大规模开采,玉山已经千疮百孔,被挖了好几次。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四月,玉山遭遇地震,“山毁百余步”。矿塌了,玉苗全藏起来了。从此,鼎盛时期的古蓝田玉消失了近千年。[8]

清代

清初,蓝田玉被重新发现。

民国《续蓝田县志》记载:“县东有玉山,古称产玉之地,今其矿、苗稀少。而辋川的采玉川出产各种玉石,坚硬细腻。Xi安的村民和石匠将它们制成小工具和装饰品,俗称蔬菜玉。"

现代

20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在蓝田县发现了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近年来,陕西地质学家在蓝田发现蛇纹石大理玉,认为是古代有记载的蓝田玉。

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珍珠玉原料的地质界的关注,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1982年,地矿部地质博物馆展出蓝田玉原石。当这种蛇纹石变得坚固时,有些部分已经变成了和秀玉一样的玉。从外观上看,玉石有黄色、浅绿等不均匀色调,并伴有淡汉白玉。这种玉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因为蓝田位于Xi安古城附近,硬度在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可能会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在汉代的玉器中,有两件与现在的蓝田玉非常相似,一件是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古墓门上镶嵌的四神玉铺头;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的玉质和颜色来看,很多地质学家认为与今天的蓝田玉相似。

1982年,周南泉将北京地质博物馆收藏的“蓝田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玉佩、茂陵出土的汉代四神玉器店进行了对比。两者非常相似,说明蓝田玉确实产于蓝田。

2002年,陕西省地质局对蓝田玉进行调查,发现有4条玉矿带和5个玉矿体,走向1280米-8865米,厚度8米-31米。矿体长615-4747.5米,厚1-18.81米,深245-715米,分布于蓝田县玉川。虽然玉石的储量有1000万立方米,但能开采的只有十分之一。

最新参考是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原产地产品保护条例》于2004年2月3日发布的第15号公告:“根据《原产地产品保护条例》的规定,我局已通过对蓝田玉申请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审查,现批准自即日起对蓝田玉实施原产地产品保护。蓝田玉原产地地理范围以陕西省蓝田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蓝田玉原产地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兰政字〔2004〕7号)中提出的地理范围为准,为陕西省蓝田县行政区域。”[12]

上世纪70年代末陕西蓝田发现蓝田玉矿后,江苏地质学家在徐州邳州考察省级地质公园时发现了蓝田玉矿。这是江苏省首次发现蓝田玉,填补了江苏省矿山类型的空白度。[13]

邳州地质公园成立前,徐州市邀请地质专家邹探讨公园的科学内涵。邹发现地质公园里的一些石头颜色非常奇怪,表面呈翠绿色,非常漂亮。与其他宝石相比,这些祖母绿宝石更加细腻、柔软、透明。取样后送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宝玉石检测专家认为,邳州发现的矿石学名蛇纹石大理石玉,又称蓝田玉。玉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181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8
下一篇 2022-06-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