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第1张

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什么的到来(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图为近2000名燕京、清华等大学、中学的学生被军警堵在北平(今北京)西直门外,当场举行群众大会,发表抗日演说。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加快了侵占中国领土的步伐。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华北,在华北五省策动所谓“反共自治运动”,建立傀儡政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1935年12月9日,北京大学中学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领导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提出停止内战等六项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华北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计划侵略中国已经很久了。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抵抗,日军很快占领了整个东北,并到达华北。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主席何遵照蒋介石的意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河美协定》。华北局势岌岌可危。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唆使汉奸殷汝耕在华北五省进行所谓“自治”,强迫弱小的国民党政府接受“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仍然坚持其“不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使各界爱国人士悲痛不已,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日夜担忧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危亡。

一二·九运动的思想准备:八一宣言的发表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大,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天皇”的思想。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国际共产党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了《八一声明》,号召各党派、军队和各界同胞要有“墙外兄弟防备其侵略”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 集中全国一切力量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 《八一宣言》的发表,为抗日救国带来了希望,指明了方向,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武器。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蒋介石背叛华北,发表了《卖国宣言》。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重申共同抗日的主张。这些宣言的公开发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对抗日战争现状的清醒认识,特别是使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进步学生自觉自愿地理解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思想。

一二·九运动的组织准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一二·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实际的组织领导者。1935年11月,以李常青、彭涛为主要成员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在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北大附中学生联合会,彭涛实际负责北平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可以说,“一二·九”运动是由临时委员会领导下的学生会发起的,他们在学生运动的策划、队伍指挥、学校联络、战斗部署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以地下党为核心的群众团体和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的领导下展开的。

示威游行时,学生起来抢反动军警的水龙。

一二·九运动的进程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姚依林、郭、黄靖、等共产党员的组织指挥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10多所大学、中学的数千名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游行。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宪兵的袭击,他们手持水龙管、大刀、鞭子、棍棒和握把。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2月16日,学生会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实施了全市大罢工。

北平学生的两次示威,极大地感动了学生和各界人士。北平学联派代表赴上海等地开展系列活动,寻求全国各界支持。从12月11日起,天津、保定、太原、Xi、济南、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爆发了反日学生集会和示威游行。各地工人罢工,上海文化界发表上海文化救亡运动宣言,成立上海文化救亡协会和上海救国联合会。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团体也发表宣言,支持国内民众的爱国行动。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运动的成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黄靖、姚依林、郭、、黄华、等同志。决定“利用罢课和寒假的空间隙下乡,组织平金学生扩大南方宣传团,把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发展成为抗日救国的人民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抗日救亡之火正在全国燃烧。从12月11日起,北平各大学校学生联合罢课,天津、杭州、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30多个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日集会游行。12月18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支持学生斗争的紧急呼吁和号召下,全国工人举行罢工。12月26日,陕甘苏区各界群众在北平等地举行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集会。海外华人也以各种方式支持学生,世界学联也大力支持。一、抗日号角响彻神州大地。

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为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

一二·九运动为后来的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实现青年学生和共产党的结合,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在运动中的结合。“一二·九”运动期间,党的外围组织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利用这些外围组织或学生社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战线军队,但是单靠学生青年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他们需要团结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工农。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在“一二·九”运动中,最突出的是组成了平金学生向南扩张的宣传小组。1936年1月,南扩宣传团约500人从北平出发,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河北农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和座谈会、表演抗日剧、教群众唱救国歌曲等方式,号召人民抗日救国。

一二·九运动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团结外国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180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8
下一篇 2022-06-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