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墙的拆除带来了什么影响

聚客2022-06-08  44

东德政府为什么要修柏林墙(德国的柏林墙为什么会被推倒)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御墙(德语:反法西斯史高斯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修建这堵墙是为了阻止东德与联邦德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之间的人员自由往来。

东西德分裂 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占领。然而,这四个国家所占的领土分布并不均匀。美苏各占11万平方公里左右,英国近10万平方公里,法国只有4万平方公里。

首都柏林也被上述四国占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德军节节胜利的1941年,丘吉尔就在战后向苏联驻英大使提出了肢解德国的主张。

当时英国本土时刻面临德国入侵,纳粹巴巴罗萨计划进展顺利,德军突入苏联腹地,大量苏军被歼灭。在如此被动的局面下,丘吉尔为什么会变得自满?

其实只有一个-资源

希特勒占领欧洲后,德国和德占区(包括意大利)的工业占世界工业的30%,刚好和英国、苏联持平。当时美国(工业占38%)虽然还没有参战,但一年前就开始向英国提供战争支援(1943年斯大林格勒胜利后美国向苏联提供物资),从工业上。此外,英国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守卫着重要的商路,石油、橡胶等重要战争资源主要在英国和苏联,人力资源上有巨大优势...丘吉尔因此有理由判断,协约国将从实力上碾压德国。

继莫斯科外长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之后,英、美、苏再次就此问题进行磋商。但在德国战败后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同盟国最终放弃了肢解德国的想法,修改为“分区占领”的政策,寻求建立一个能够接受同盟国条件的统一的德国政府。

美、英、法四大国的军事统帅齐聚柏林: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塔西夫。

然而,冷战爆发后不久,苏联与美、英、法就德国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1949年5月,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西德)。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在柏林,美英法占领区(西柏林)变成了被东德领土包围的“飞地”

柏林墙的修建

无论从面积、人口还是经济上与东西德相比,西德都有很大的优势。历史上德国西部远比东部富裕,工业和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部的繁荣自然导致人口从东向西流动。

从德国投降到德意志建立,1200-1500万德国人被驱逐出东欧国家,大部分回到西德。居住在德国东部的80万德国人进入了西部,其中包括大量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艺术家、高级技师等高素质人才。1949年两德建立后,这种人员流动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柏林墙建成前,有270多万东德人迁移到西德。被忽略的是,同期有100万德国人从西部迁移到东部。

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8月13日,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目的是阻止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人员自由交流。

柏林墙经历了四种形式:带刺铁丝网(1961年)、加固带刺铁丝网(1962–1965年)、混凝土(1965–1975年)、75型边境围栏(1975–1989年)。

下图是一名西德士兵让一名与父母失散的孩子穿过铁丝网柏林墙。士兵警惕地环顾四周,抬起铁丝网让孩子通过。

在铁丝网柏林墙即将关闭的那一刻,一名参与修建隔离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跳过铁丝网,叛逃到西柏林。这张照片获得了1962年的新闻奖,这个士兵后来在西德当了一辈子工人。

从柏林墙的修建到拆除,136-245人因试图翻越柏林墙而丧生。尽管他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但在此期间有5043人成功越过了柏林墙。

四大国的态度

历史上有过三次“柏林危机”[S2/],苏联的目的是迫使西方盟国从西柏林撤军,放弃西柏林。美苏对抗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3年,美国和苏联的坦克在柏林对峙。当时苏联坦克还是T34-85。

最著名的是1961年,美苏10辆坦克在“查理检查站”隔街对峙。苏联还在美军视线之外的另一条街上伏击了23辆坦克,而美军则在周围的屋顶上安装了反坦克火箭筒,以及用酒店自制的简易燃烧瓶。

苏联T-55坦克炮口径100毫米。如果战争继续,装备90毫米炮的美军M-48根本不是对手。

第三次“柏林危机”的结果诞生了柏林墙。

时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对柏林墙的修建心知肚明,但还是“震惊”了。后来承认柏林墙确实可以阻止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渗透,也让德国的分裂成为既定事实。

有趣的是,美英法虽然批评东德修建柏林墙极其不人道,却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加以阻止。

因为修建柏林墙不仅可以防止东德人逃往西德,还可以帮助三国保持西柏林被东德包围。在这样的对抗和默契中,双方达成了一致,实现了各自的目标。

不修墙,即投降 德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德国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石,基本都在西部。德国78%的矿山和84%的冶金产品都产自西德。1936年,德国西部占工业总产值的61%,占原材料和基础材料的66%,占基础设施生产的61%。

围绕矿产资源,德国在二战前有鲁尔、萨尔、西里西亚三个工业区,其中鲁尔、萨尔分布在德国西部,西里西亚位于东部。德国战败后被割让给波兰。所以东德的工业只占原德国的18%。

二。虽然西德被战争摧毁了,但它强大的工业基础依然存在。与西德相比,东德遭受的战争破坏要大得多,比如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

二战期间,盟军对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上,而英美空军队,尤其是美军,为了在战后拥有对抗苏联的力量,有意识地保护一些企业。因此,鲁尔特区的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仍然可以恢复生产。

三。根据“非工业化”政策,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了第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用于补偿的德军工厂和重工业工厂全部拆除。需要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战后不久,美苏陷入对抗,这一政策也就不了了之。

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伯纳斯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强欧弱德的政策。”由于西方国家扶植和恢复西德工业的政策,西德保留了能够迅速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

四。雅尔塔会议原则上确定了德国20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原则,其中苏联100亿,英美80亿,其余20亿给其他战胜国。

然而,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将德国的战争赔偿与波兰西部边界的划定捆绑在一起,迫使苏联接受“[S2/]德国的赔偿应由各占领国从其占领的地区”收取。为了安抚苏联,《波茨坦协定》额外增加了苏联可以获得美英法控制地区25%的装备拆解部分,其中40%无偿提供,60%要求苏联交换粮食。

根据1945年12月巴黎会议精神,共有18个国家按比例瓜分了德国价值5.023亿美元的现货,其中美国1.24亿美元,英国1.06亿美元,法国8700万美元,其余1.843亿美元由其他15个国家瓜分。至于拆工业设备抵扣战争赔款,英美做得很少。

1953年,西方国家与西德签订了《伦敦债务协定》。这份协议明确规定:西德不需要赔偿战争造成的损失,只需要支付战前遗留的债务和战后新产生的债务。为了进一步突出对西德的支持,西方国家将原来的债务额减半,从290亿马克减至145亿马克。

由于战争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苏联在其占领区实行了“能拆就拆”的做法,苏联的拆除行为一直持续到1953年。拆除的德国企业多达676家,总数达到1300多家,其中包括从美英控制地区获得的拆除权。西里西亚被割让给波兰,苏联简单粗暴的拆解让工业不发达的东德雪上加霜。

五、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恢复欧洲经济。德国于1949年加入马歇尔计划,总计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重建的形式流入西德。

与此同时,东德、东欧国家和苏联的重建严重缺乏资金支持。

六。朝鲜战争的爆发给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将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刺伤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并解除对造船业的限制,使钢产量不再受限制。

1954年制定了《关于工业监督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过去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控制产能。取消了限制生产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的规定,不再限制化学研究。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德的工矿企业收到了大量订单。仅造船业就新增油轮、货轮等各类船舶订单200万吨。1950年西德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到1350万吨。对比刚解放的中国每年53万吨的钢产量,可以看出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大量的外贸订单迅速改变了西德的对外贸易。1950年外贸逆差30亿美元,1951年1亿美元,1952年顺差7亿美元。

七。人力资源优势。

本来西德的面积就比东德大,人口基数也大很多。二战后,西德保留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枯竭。随着1000名从东欧国家和东德领土返回的多万德国民的涌入,不仅为德国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为西德提供了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这是战后西德保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八。西德建国时,被美国纳入西方经济体系。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打开了西德的大门。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得以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

得益于德国科技的积累,欧美的支持,德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德国制造业的高质量,西德的经济在1950年恢复到了1936年的水平。20多年后,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发展,再次崛起。

这些对于属于东方集团的东德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红色国家进行政治军事对抗、金融、技术和经济封锁和扼杀。

民主德国建立后,虽然没有西德那么多优势,但很快投入到战后重建中。东德的经济发展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中是最好的,它已成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但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东德,政府将大部分国民收入投入到社会福利建设中,给予公民社会医疗保险、养老福利、极高的奖学金等等。在东德,物价便宜且稳定,人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作有保障,贫富差距小,生活压力小..

因为东德房价低,甚至有白天在西德工作,晚上回东德生活的人。西德黑市也有人以极低的价格换取东德货币,返回东德消费。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东德的经济秩序,威胁到东德的国家建设。

计划经济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以限制个人发展机会为代价,优先保证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结果是,那些个人能力突出的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对于德国人来说,从东德走到西德,没有“叛国”这种思想负担。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去了德国的另一半。他们只是想靠个人技能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个人发展。但这些逃亡者多为中青年、高素质群体。从1954年到1961年,从东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其实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你看我们国家,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人口明显大于从东部迁移到西部的人口。

前东德情报总局局长马库斯·沃尔(Marcus Wall)的说法,充分说明了在东德修建柏林墙的紧迫性和无奈性:

我认为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拯救我们的国家。我们接手的那一半德国,历史上一直不如另一半发达,所以一开始底子就薄...此外,苏军撤走了东德的工业机床和设备,连铁轨等基建物资也未能幸免。苏联把这些物资都当作战争赔偿,西德则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重建自己的国家。

自1949年东德成立以来,已有270万人逃往西德,其中一半不满25岁...1961年8月9日,西柏林接收了1926名来自东德的移民,是单日人数最多的一次。就像东德的流血事件。其劳动力不断逃往西德。国家花了很多钱培养这些人。没有他们,东德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我们在西德的一些间谍和同情者质疑是否有必要限制出国旅行。当时东德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出国的东德公民都按时回国。但是回到1961年,我们面临选择:不修墙投降。

其实德国人口由东向西流动的趋势至今没有改变。德国统一后,德国东部人口减少了200万,而同期德国总人口增加了500万。要说东德比西德有什么优势,请看上图。

:1354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4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