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涉及骗取医保基金,检测基因造假在业内从来都不是秘密,阿斯利康事件也绝不是个例。
年前,国家医保局回应了阿斯利康工作人员涉嫌骗取医保基金的问题。由医保局、公安、卫健委、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专案组已将嫌疑人全部抓获。
一时间,阿斯利康登上了热搜,业界一片哗然。如果不是后来的“药物处方制”被美国商务部的卡脖子事件分流,阿斯利康事件还会继续发酵。
事实上,涉案的“基因检测”早些年就被大众戏称为“高端、高科技、富人专属”。不仅应用领域受到限制,而且大众的认知也极低。往往是衣冠楚楚的医药代表极力向医生和患者推销,很少有人关注。
但是现在随着大量创新肿瘤药的上市,大量新上市的创新肿瘤药进入医保。当癌症患者的药物负担急剧下降时,他们反而恳求医生和医药代表做基因检测。即使在第一次检测结果不好的情况下,他们铤而走险,选择伪造检测报告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这一系列的变化,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基因检测行业“需求关系”变化导致的变化,背后却是创新肿瘤药物同质化压力下市场的无奈之举。最后由企业、医生、医药代表、患者达成共识,共同损害医保基金。
瞄准抗癌药,假冒“重灾区”
基因检测是肿瘤患者确定固定靶向药物是否适合使用的前提。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或免疫组化检查,才能决定适合使用哪些靶向药物。简单的基因检测报告是假的,但也可能导致靶向药物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无异于“故意杀人”。
目前基因检测造假主要集中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收到钱后随意改动,甚至干脆把举报的名字换成PS。最后的结果是患者拥有两笔财富空,企业、医药代表、医院从中获利;另一种是部分抗癌药海外适应症的超适应症用药。参与者或患者及家属主动要求,也可能是医药代表的建议。但没有国内临床数据的支持,患者无疑是“小白鼠”,风险不小。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患者明知不符合适应症用药标准,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挥霍医保基金。一旦出事,他们就闪开,导致医保基金“救急救难”的核心意义丧失。
据相关资料显示,最新的医保目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1版《抗肿瘤新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对9个系统的85种抗癌药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40种抗癌药被要求采用国家医疗用品管理局(NMPA)批准的基因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例如,吉非替尼的基因测试必须针对具有外显子19或外显子21的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
然而,也正是如此严格的用药标准,使得原有的患者群体锐减。在销售的重压下,靶向抗癌药成为基因检测造假的“重灾区”。新闻报道不断,国家政策频繁出击干预:
2019年,《华夏时报》报道,一份假的基因检测报告延误了癌症患者的治疗。
2021年7月18日,一段关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医生李志国索要患者红包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其中涉及基因检测报告造假的一系列操纵手段。视频指出,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李志国向患者家属索要红包进行基因检测,被山西省肿瘤医院查处。
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面对日益猖獗的造假事件,明确了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明确了除依法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沉重的压力和巨大的利润迫使代表们铤而走险。
医保降价,带量采购,政策落实;随着百济神州、泽京制药、荣昌生物等创新型药企的上市,竞争压力倍增,其销售业绩压力也在上升。
另外,根据医保条例的严格要求,靶向抗癌药要明确哪些药物要在靶点使用。对于肿瘤药管道的医药代表来说,不符合要求就不能报医保,报不了医保就没有收入。这也是医药代表为了卖药而虚报的原因,医生、企业、检测机构都会全力配合。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从某些方面来说,医药代表弄虚作假固然可恶,但灰色利益链条下的企业、医生、检测机构,甚至患者本人,都同样有责任,但最后吃亏的永远是底层的医药代表。
基因检测行业将迎来大洗牌。
诚然,医院需要购买设备和聘请技术人员来建设自己的基因检测实验室,单个医院的患者数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基因检测部门的发展需求。与院外第三方检测公司合作,不仅是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相关利益驱动下基因报告最大的空造假。
以前做基因检测公司有多简单,用钱买设备,用关系拉业务,低成本高利润就是它的真实写照(一些有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除外)。让多年从事维护医院关系的药理学家看到了医改前医药销售的场景,关系=金钱。
虽然,近年来,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基因检测行业被严重洗牌,中间大量公司消失,但基因检测报告造假的现象依然存在。
医院只有对样本进行有效控制,合理进入医院产品,规范招标,严格控制样本投放,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因金钱和关系之争造成的扭曲局面。随着肿瘤患者基因检测对靶向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依托三甲医院建设实验室,负责区域检测业务的分配,将责任放入上级单位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因检测是一个很好的领域。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还有空的大幅度增长。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下游企业很难在日益规范的市场中走远。至少,以后买设备,拉关系的模式会越来越不可行。
未来行业集中度大概率提升,华大基因、西龙科学、爱德生物等头部企业也可能借此机会大幅度抢占市场。但是,离市场真正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
也许,阿斯利康基因检测的假报告只是暴露在阳光下的单一事件。明确要求基因检测的40家靶向抗癌药生产企业,没有一家能保证自己的靶向抗癌药没有水分。
即使政府对检测报告造假进行处罚,医院把重点放在医生参与造假等一系列行为上,检测机构把责任推到个人身上,也很难从根本上遏制相关灰色利益链的延续。
要改变整个局面,至少目前的手段远远不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