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和副食有什么区别

聚客2022-06-03  32

副食有哪些(食品与副食品的区别)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有了等级制度,划分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两个不同的社会层次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饮食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庶民阶层主要由农民组成,包括各种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无业流民和无业人员。贵族阶层包括皇帝、皇室、王公大臣、富商和地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结构图如下:

赵荣光先生的古代饮食结构分层

腹层的主要食物原料来自于耕地上的生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杂粮,而蔬菜的品种和数量都很少,尤其是肉类。因为养畜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保命的事情,而少数畜禽养殖户也在努力完成国家的各种税收。所以真正能被自己家吃的肉少的可怜。除了节日、婚礼、生日等特殊日子,平时很难弄脏。

当然,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饮食模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民可以多吃水产品,牧民可以多吃奶酪制品和肉类。但总的来说,腹层基本看天气。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基本陷入“一年丰收,一年平,一年灾”的恶性循环。

春秋时期的陶勋

图中的腹层有两条线,虚线代表腹线,表示这条线附近和以下的人经常受到饥饿的威胁,温饱是他们所渴望的。肚子线上还有一条线,是文化创造线,指的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创造者。比如陶器炊具和各种食具,最早最常见的煮、蒸等烹饪方法,锄、犁、镰刀等生产工具,臼、磨、碾等加工工具,都是由底层的文化创造者逐渐发明创造的。

肚皮层以上是小康层,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地主、城市小商贩、小业主、普通官员等成员。这一层还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佛道,也就是僧人。

上面是陶壶,下面是陶炉。

小康阶层构成复杂,属于自下而上的过渡阶层,而小康阶层和肚皮阶层共同构成庶民阶层,是古代社会最大的阶层,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古代人民最真实、最朴素的饮食文化。老百姓的饮食文化一般都是由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主持的。所谓“从台湾翻锅”或者“炒菜”,就是这种家庭分工的历史写照。

老百姓的食物结构是一个民族食物原料的基本类型和主要食物品种,其生产方式和工具构成了饮食文化的物质基础。

“五谷”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泛指多种谷物,包括粟、栗、黍、麦、稻、米等作物,以及“九谷”、“百谷”。

谷物

写于1636年的《天工吴凯》一书提到,谷物最初是指麻、豆类、小麦、粟和黍,但不包括小麦。这是因为一开始谈粮的都是西北人。到了明朝,大米已占全国口粮的十分之七,而小麦、大麦、小米、黍只占十分之三,麻、黍的作用已归入蔬菜、黍类。

下面介绍一下古代的主食和副食。

谷物主食

大米是由谷物制成的。原米用曾、颜蒸,一般煮至七八成熟,取出蒸熟。后世的“焖饭”、“捞饭”都是由此演变而来。东汉王充(27-79)曾写道“谷初熟黍,用臼煮,其糠簸入甑蒸。(爨)用火,熟了就可以吃了。”直到南北朝时期,老百姓的炊具多为陶制大锅。后来大量铁锅流行后,开始出现了焖饭。

陶勋的演变方向

青铜甑的结构和使用说明

米饭比焖饭软,大量的米汤会带走一些营养,但是米汤绝对不会浪费。取而代之的是米汤会泡在米饭里或者饭后喝在碗里,或者用来炖土豆、南瓜、豆类等。配米汤,甚至当茶喝。如有剩余,则喂给鸡鸭等畜禽。

大米的种类很多,有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米、小米米、糯米、黄米、豆米、稀麦米。在早期,豆饭是人们的常见饭菜,《汉策·战国策》记载“人们吃的多是豆饭和浓汤;一岁不收,人家百吃不厌。"

,粥的历史比米早。在甑出现之前,陶器如甑和壶只能用来煮流食。如果流食的原料是谷米,那就是粥。那时候米和菜还没有分开,所以粥很可能不是单独煮的。大概是各种菜粥,水果粥,肉粥,鱼粥等等。与其他食物一起烹饪。

青铜

《礼记·谈公》记载粥分两种:稠粥叫詹,另一种叫粥。三朝有以粥养生养老的制度,指的就是这种被侵蚀的稀粥。秦汉以后,人们普遍吃豆粥。早期的豆粥是用大豆和谷米熬制的,后来就变成了绿豆或红小豆。

“忙的时候吃干的,闲的时候省吃俭用”是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人们喝粥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因为缺少食物,所以全谷米都会做粥。

蔬菜粥

面食作为主食

煲汤,总的来说,人类吃粉的历史要晚于吃粮。吃粉最早的证据是石搓盘和杵臼的出现,因为这两种工具在使用时可以制造粉末,这就为吃粉类食物提供了可能。最早的面制食品不一定来自小麦,但严格意义上的面制食品仍指小麦面粉加工而成的食品。代表食物是面条,面条最早的发明可能是在贵族家中。我们可以从汉代贵族墓葬中找到一些线索。

脸糊了

老百姓多吃面粉,如面糊、面疙瘩、面条、馄饨等。,应该是在汉代的老百姓中出现的。

笼屉蒸食,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馒头、花卷、小笼包、饺子、蒸糕、各种糕点。至少有蒸糕,馒头,包子,饺子等。在汉代,但是一开始没有发酵技术,只能吃死面。

蒸蛋糕

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后,玉米粉蒸玉米成为主食。但起初蒸玉米是富裕家庭吃的,但很快就成了下层社会的代表食品。

烤食,在古代主要是烤饼及其变形品。《齐蜀饼法八十二篇》记载了公元六世纪所描述的做法,“一桶面,两斤羊肉,葱白结合,用酱油和盐煮熟,烤熟,面条适时上桌。”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胡饼”,“名义考试”记载的是“胡饼,即今天的烤饼”

然而,人们应该主要吃类似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椒盐卷饼、烧饼或馕。正如贾思勰所说,羊肉烧饼不应该让老百姓吃。烧饼也叫烙饼,因为需要放在烤箱里烤。在一些记载中,有各种各样的烤饼,如“水果馅椒盐饼”、“金银烧牡丹饼”等,应该来自饭店或内屋,不是一般人吃的。

椒盐饼

油(悦)型,这种面食出现较晚,一般是在使用金属炊具之后才出现。《楚辞·招魂》中记载的菊女和黄章,应该是早期的油腻食物。当铜制器皿,尤其是铁锅、水壶被广泛使用后,高温下用油烹饪的方法开始大量出现。

如汉魏南北朝的“汉举”、“油环”(类似于今天北京的inby),隋唐五代的“大战胜奴”、“见风消”,宋元的“油锅”、“姜黄筋”、“鼓签”,明清的“油夹”、“油墩饼”等。

油饼

对于穷人来说,这种油炸食品已经是很高档的食品了。

不磨碎主食

这类食物主要是指不经去壳或研磨,直接以自然形态烹调的食物,包括红薯、土豆等,可以胡煮、蒸、烤。

副食菜园蔬菜和野菜采集

中国种植蔬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驯化蔬菜植物的文明之一。到了汉代,庭园蔬菜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蔬菜的主要来源,《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菜为馅”的记载。书中认为,如果将五种蔬菜与五谷、水果、牲畜等食物合理搭配,气味合在一起,就能补精。

五道菜

五菜论始于春秋,流行于汉代。前五个菜是韭菜、韭菜(谢)、葵花、葱、淫羊藿等最常用的品种。但是,在古代,五菜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字,而是一个长期使用的比喻。它们并不确切,一般指同一类的东西,所以五菜在当时应该是各种蔬菜。

据一些文献统计,公元前中国栽培的蔬菜有瓜、胡、水芹、芋头、黄豆、竹笋、菱角、莲藕、萝卜、白菜等十五六个品种。据《齐书·姚敏》记载,到6世纪初,已有30多种。今天中国大约有200种蔬菜。

田园蔬菜是驯化的植物品种,随着历史的发展,田园蔬菜越来越多,说明我们在不断发现新的野生食用植物,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食用田园蔬菜的同时也在采集野生植物。蔬菜在古代的定义是这样的:食用的草称为菜,“菜”这个词最初是从收割演变而来的,所以也说明菜的来源是采集野生食用植物。

救济饥荒的草药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约有60%属于野生品种,但在荒年,所有可食用的东西都被当作食物。明代周王朱扁所著《救灾本草》一书,记载了草、木、粟、果、菜五大类413种植物,可供人们在灾年生存之用。不过这只是中原地区可以试验的品种,实际品种更多。

用副食品喂养牲畜

饲养五种动物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了,但由于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人们分为两类:食肉者和跳房子者。由于我国古代文明形成了“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食物来源,普通百姓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食物原料成为固定趋势。但有少部分养牲畜的人不是自己养活自己,而是纳税。所以,历史上,老百姓很少吃肉。

牲畜肉的特性

家畜主要指以牛、羊、貘、鸡、狗为代表的家畜,包括鸭、鹅、马等。还有六畜之说。孟子曾对小农社会的幸福家庭作过理想化的描述:一间五亩的房子,树墙下有桑树,一个女人有蚕,足够养老。五只母鸡,两只母(芝),从不失时,老汉足以失肉。一百英亩的土地,由每个人耕种,一个八口之家,足够没有饥饿。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美好的幻想,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在招待亲戚朋友和庆祝生日快乐时,可能会宰杀鸡鸭等鸟类。而体型较大的牲畜,比如猪,一般只可能在春节期间宰杀,而且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家庭。

副食渔猎

渔猎作为家庭肉源的补充,也是古人常见的饮食来源,但一般是根据地域资源来界定的,普通人只能被允许在山、河、湖这样没有主人的地方渔猎。然而,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尤其是捕鱼。即使远离海岸,河里也会有大量的鱼虾,成为普通人的美味。

汉代渔猎农耕画像砖

狩猎,一般在郊区的荒野和森林中,也是附近人们活肉的主要原料。20世纪中叶以前,东北有句民间谚语叫“粘个鱼子捞个鱼,一只野鸡飞进电饭锅”,是人们打猎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545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