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作为安禄山的亲信,李对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果断地在唐朝和安史之乱之间选择了安史之乱,从唐朝的都城长安逃回范阳,投奔安史之乱。安禄山非常高兴李瑟娥·陈宝前来投奔自己。也是在这一时期,安禄山正式承认李为义子。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有前面提到的两个。
加入叛军阵营后,李开始显示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的技能。叛乱初期,他身先士卒,通过屡立战功,使自己成为叛军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勇敢无畏。第一次随部队出征完成任务时,他只带领18名骑兵成功挟持太原尹人质,一万多人的唐军不敢追击。李入寇第二年,又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委以衡州刺史重任。 然而事实证明,李还是一个立场非常不稳的人,无论他有多勇敢,有多勇敢。他的原则是:强则附,弱则弃。安禄山死后,安庆绪领导的起义军在与朝廷的战斗中屡败屡战。甘源元年(758),郭子仪等九名使臣围攻安庆绪于襄州。当时安清绪的叛军势力大为受挫,而衡州的李却没有施以援手,而是立即选择了向唐军投降,然而经过这一次,李在唐军和叛军之间的摇摆并没有就此结束。公元767年,史思明在蒙山大败唐军,唐朝廷暂时失去了再次进攻叛军的能力。在叛军形势大好的时候,李又在唐军和安史叛军之间左右摇摆,倒向了叛军。这是李第三次改变立场。而李灿·陈宝,这个可以反复改变立场的人,又是如何措手不及的呢?其实他一直在暗中保存自己的实力,保持观望的态度,军队是双方最需要的力量。所以,这也是他敢于在唐骏和叛军之间明目张胆地反复跳跃的底气。 李上一次在安史之乱和唐军之间摇摆不定,是在史思明死后,史朝义率领的叛军被唐军击败,在史朝义面临败亡的时候,李再次向唐军投降,受到唐朝廷的嘉奖。据《资鉴》记载:“丁酉以为德,统衡、赵、沈。”由此可见,唐朝对李的极大诚意,说明唐朝把李当成了自己人,当成了忠臣。同时,也足以看出李的巨大价值。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刚刚结束内战的唐朝国力锐减。面对安史老将军的处理问题,朝廷只能从宽处理。只要选择投降的人,大部分都既往不咎,而李也被朝廷任命为校史、节度使承德、赵国公。到了大理十一年(776年),李 :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