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第九兵团为啥回国,长津湖为什么派第九兵团

聚客2022-06-02  120

长津湖为什么用南方第九兵团(长津湖第九兵团是南方的吗)

国庆档的抗美援朝大片《长津湖》热映中,最新消息该片票房已破16亿大关,看来国人对那场“立国之战”的感怀之情越来越深。影片描绘的核心内容,是1950年11月的中下旬,人民解放军宋时轮第九兵团(入朝即更名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冒着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在朝鲜北方的盖马平原上,迎战美军第十军的“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的最大泪点,是第九兵团由于缺乏御寒装备,除战斗伤亡之外,出现了30000余人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还有全员牺牲的“冰雕连”!

相比装备精良和火力密度堪称变态级的美国军队,志愿军以“钢少气多”的大无畏精神猛烈打击敌人,长津湖战役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尤其是朝鲜半岛1950年冬天的极寒天气,给我第九兵团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说冻死4000余名干部战士,冻伤数量也高达28954人。许多观众在泪眼婆娑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寒冷的北方作战,为什么非要派来了指战员多为江南子弟的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

实际上,由“东北边防军”改编的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入朝参战时,也就是1950年的10月间,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已经从苏南地区紧急北调,隐蔽集结于津浦铁路线两侧的山东境内,做随时入朝参战之准备。换言之,宋时轮九兵团是早就确定下来的“东北边防军”之战略预备队,一旦战场需要,该兵团的三个军15万人马可以通过铁路运输,迅速赶到中朝边境线然后过江参战。而第九兵团的北调命令,早在8月份就已经下达了,因为大兵团的的集结和调动是需要时间的。

众所周知,我军当时的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都非常适合于北方气候下的作战,那为什么早早确定的朝鲜战场预备队,偏偏是来自三野的第九兵团?

一、人民解放军1950年的野战力量分布是“南重北轻”。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1949年4月,战役任务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担负,以消灭闽浙沪地区汤恩伯军事集团,而第四野战军主力自平津地区南下后,也于8月间渡过了长江,歼击盘踞在湘鄂赣地区的白崇禧军事集团。这就意味着,人民解放军实力最强劲的三大野战军,到1949年底已经全部前出到长江以南,务求把蒋军残余部队全部消灭在大陆上,至1950年初,三大野战军的战略任务和战场态势如下:

第二野战军转兵西南,负责解放大西南地区并组建了西南军区;第三野战军解放闽浙沪地区后,全力筹备攻台战役,主力集结于福建和浙东沿海,重组新的华东军区;第四野战军经略中南地区,并准备实施解放海南岛战役,野司兼新组建的中南军区。上述三大野战军所辖的200多万野战部队,全部展开和部署于江南和西南各省,因为长江以北已经没有成建制的敌人,最多有几个土匪闹腾。

而第一野战军正在遂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任务,所属部队在解放甘肃以后,分别向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进军,距离华北越来越远。在此期间四大野战军尽管打垮和消灭了蒋军的绝大部分建制部队,但是巩固新区和清剿残余的战斗任务仍然很重,包括十分迫切的剿匪任务,仅仅西南的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份,政治土匪和当地匪帮的人数,就超过了90万人。

至于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虽然一度下辖第18、第19、第20等三个兵团,但是在太原解放以后,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已经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其中第18兵团在贺老总的率领下入川作战,第19兵团则深入大西北。换言之,华北军区留在京津冀地区的野战部队,只剩下一个第20兵团(直属军委指挥),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定都北京,那么在京津冀地区留驻必要的警备力量也是必须的,该兵团所辖的第66军、第67军和第68军都有各自的警备任务。

所以在朝鲜战争猝然爆发的1950年6月,偌大华北地区,我军其实是严重缺乏战略预备力量的,尽管此时东北军区仍有30万部队,华北军区也有20多万兵力,但那都是装备和战力差强人意的地方部队,是不能与精锐的野战军相提并论的。

二、第九兵团是当时唯一的兵团级战略预备队。

不计入起义部队的话,我军当时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共辖有十六个野战兵团,分别是一野的四个兵团(第1、第2、第18、第19)、二野的三个兵团(第3、第4、第5)、三野的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四野的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和原华北军区的第20兵团,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各兵团的分布和任务如下:

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部队集结在新疆进行剿匪和屯垦,1950年4月兵团番号撤销,各军直属西北军区(一野)。

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部队集结在河西走廊地区,兵团部兼甘肃省军区,1950年8月兵团番号取消,兵团部调往北京组建装甲兵司令部。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部队集结于四川东部地区,兵团部兼川东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部队集结于云南地区,兵团部兼云南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部队集结于贵州地区,兵团部兼贵州军区,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西南军区(二野)。

第七兵团:司令员陈士榘,部队集结于浙江地区,兵团部兼杭州警备司令部,1950年5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

第八兵团:司令员王建安,部队集结于沪宁线上,兵团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1950年7月兵团番号撤销,所属各军直属华东军区(三野)。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部队集结于淞沪和苏南地区,兵团部曾兼淞沪警备司令部,1949年7月免兼,转为华东地区以及策划攻台的战略预备队。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部队集结于福建地区,兵团部兼福建军区,主要筹备攻台战役。

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部队集结于湖南地区,兵团部兼湖南军区。1950年4月北调组建海军司令部,兵团番号撤销。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代),部队集结湘西和广西地区,兵团部兼广西军区。

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部队集结于两广地区,兵团部兼广东军区,1949年8月北调组建空军司令部,兵团番号撤销。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部队集结在广东沿海,兵团部后兼广东军区,刚刚解放海南。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部队集结在四川地区,1950年4月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部队集结在陕西和宁夏地区,兵团部兼陕西军区。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部队集结在平津地区,兵团部兼天津警备司令部,1950年8月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直属华北军区。

由此可以发现,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6月前后,是我军从大兵团作战向分区警备的转型期,大部分兵团番号已经撤销或准备撤销,而在十六个野战兵团中,唯一没有警备任务、没有其他战役任务、以兵团建制担负战略预备队的,其实只有宋时轮第九兵团。客观地说,根据四大野战军的兵力配置,在全国刚刚解放之初,也只有兵强马壮的三野和四野能够抽出一定力量的战略预备队来。

三、东北边防军是以四野抽出的战略预备队组成的。

当然,长江以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兵力比较空虚的状态,我军高层也早就给予了关注,因为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腹心地带,保持一定力量的战略机动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将来无论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出现问题,都可以从中原出动迅速实施增援。因此早在1950年初,在中南地区的战事还未完全结束时,军委已经决定抽调四野三个精锐军回师中原,担当全军的战略预备队,驻地均设于可以随时向四方出动的河南地区。

这三个军分别是原属第十三兵团的第38军、第十四兵团的第39军和第十二兵团的第40军,也就是原东北野战军最精锐的第1、第2、第3纵队,全部堪称四野的王牌主力。根据军委组建国家级战略预备队的指示,第38军、第39军于1950年1月就已经从广西等地回师,其中第38军驻驻河南信阳、第39军驻河南漯河,而原定回师的第40军当时正在第十五兵团指挥下,筹备解放海南岛的作战尚未北上,但是驻地已经定了:河南洛阳

与此同时,第十三兵团部也于1950年4月免兼广西军区,司令部机关5月间开赴河南郑州,也就是说,这支战略预备队是拟以第十三兵团部、原来分属三个兵团的三个军为基干,重新调整序列组建的,第十三兵团因此成为我军第二支兵团级战略预备队(主要是组建过程较慢),但是它的重要性要超过第九兵团,毕竟是由军委直接掌握。说明一下,由于种种原因,在入朝前夕,第十三兵团部和第十五兵团部进行了对调,原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改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在1950年初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在第40军胜利解放海南岛、正准备移师河南的时候,朝鲜战争于6月间突然爆发了,我国东北部边境的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下令调动最精锐的战略预备队即刻集结于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以防不测。于是第十三兵团部率第38军、第39军和紧急归建的第40军开赴东北,经过10余天的兵团级大运输,于7月下旬抵达丹东、辽阳一线。

这三个精锐军连同已先期在齐齐哈尔农垦的第42军,配属炮兵、工兵等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了“东北边防军”,也就是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番号更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从部队历史和当时的兵力部署来看,第四野战军的这四个军,也确实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最合适投放战场的力量。

而东北边防军全部出动以后,偌大的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和华北的广袤地区,唯一的兵团级战略预备队,只剩下驻于山东的第九兵团了,一旦战场需要增兵,则非其莫属!

四、“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原定为粟裕将军。

选定第九兵团作为第十三兵团的后续力量,以及担负整个朝鲜战场的第一战略预备队,除了第九兵团当时的任务性质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中央最初选定的“东北边防军”领导班子为: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位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也就是说,粟裕将军本来也是志愿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可惜粟裕因为身体不好无法按时就职,最终是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军区司令员彭老总请缨上阵。

既然之前已经酝酿和宣布过,由曾经的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将军挂帅出征,考虑到对指挥员和部队情况的熟悉因素,除了最先出动的四野部队外,调动一部分三野主力部队准备加入志愿军作战序列,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组建于1949年2月,其兵团部是由原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机关各一部组成的,当时下辖第20、27、30、33军共四个军,应该说,山东兵团的大部分指战员也是北方人,这也是选调该兵团前往山东整训、同时担纲战略预备队的原因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野各兵团的战斗序列在上海战役后进行过几次调整和重组,到1950年10月,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的第九兵团只下辖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每军加强为四个师)。

其中第20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后来发展为粟裕将军的新四军第一师、叶飞将军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所以老底子仍然是闽浙地区的红军队伍;第26军的前身是抗战初期的山东纵队,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这是标准的山东籍老部队;第27军的前身则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的部队,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虽然是山东籍的部队,但其实更熟悉胶东地区的濒海气候。

尤其是第三野战军渡江之后,第九兵团各军也补充了大量的江南籍新兵和“解放战士”,所以就籍贯来说,其实第九兵团半数以上的指战员都是长江两岸的子弟,更合适于江南气候和水网地区的作战,山海关外乃至于遥远的盖马平原的气候和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五、朝鲜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第九兵团被迫提前出动。

了解朝鲜地图的读者应该清楚,半岛的地理环境是南窄北宽,尤其是中朝边境地区的宽度,更是远远大于蜂腰部和南方。美军仁川登陆以后越过三八线,随即占领平壤进而疯狂扑向北部山区,其战场正面宽度大大增加。因此为了迅速控制朝鲜北部兵抵鸭绿江,麦克阿瑟把为了实施仁川登陆而组建的第十军,重新集结海运到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又玩了一次没有遭到抵抗的两栖登陆,然后沿东海岸向北突进,遂使朝鲜战场出现了东、西两条战线。

美第十军的军长是陆军少将阿尔蒙德,麦克阿瑟原来的参谋长,该军下辖海军陆战队陆战第1师、陆军的步兵第3师、第7师和韩军第1军团,总兵力约10万人,其首要作战目标是攻占当时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与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齐头并进席卷朝鲜北部。而一旦麦克阿瑟的计划得逞,所带来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西线我志愿军主力的侧后方,将遭到致命的威胁,那么若想歼击这10万敌军,我军至少要投入一个兵团的新锐力量。

众所周知,我军的作战要旨是集中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加之装备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为了对付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第一批入朝的四野各军,全部被彭总用于西线战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就是在西线打响的。然而到了第二次战役发起的1950年11月初,面对美韩军在东西两线同时盲目北上的态势,志愿军的总兵力明显不敷分配了,尤其是东线战场急需强有力的部队顶上去,以阻止美第十军的继续北进并相机打击之。

在第一次战役尚未完全结束的11月5日,正在策划第二次战役的彭总就接到了主席的急电,不仅同意增调第九兵团入朝,同时还对东线战场的部署给出了战役指导:“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

而按照军委的原定部署,第九兵团应于11月1日起分批陆续北上,集结于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换装和整训(看地点就知道任务和时间),以备第二期入朝。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在宋时轮兵团部还在路上的11月6日,第九兵团接到了紧急命令:改变在东北地区短期整训再入朝的原计划,火速从辑安、临江一线直接入朝,投入东线作战!

突然的计划改变,使第九兵团失去了适应气候和更换冬装的宝贵时间,也注定指战员们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第九兵团虽然对东北的寒冷有所准备,但是指战员们身着的却是第三野战军配发的薄棉装和单军帽,这样的冬装在华东地区作战时可能问题不大,然而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和朝鲜,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当第九兵团前卫第20军乘坐的火车到达沈阳车站时,奉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发现战士们薄薄的棉衣后大惊失色!

贺晋年立即找到指挥运输事宜的第20军副军长廖政国,大声警告说:“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随即强令第20军所属部队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所属部队中筹措厚棉衣和棉军帽。可惜的是,由于军情十万火急和干部们的重视程度不够,第20军的三个主力师基本没有停车都是直开边境,只有军直部队和后卫第60师换装了一些厚棉衣和棉军帽。

其实我军后勤部门给第九兵团准备了足够的御寒装具,但是都按原计划调拨运输到梅河口地区,因为九兵团是打算在那里短期整训和换装的,然而情况的突然变化,使转运工作根本来不及。而这一年的冬天有特别寒冷,至于朝鲜北方究竟冷到什么程度,一直征战华东地区的九兵团指战员根本想象不出来。

计划没有变化快、后勤保障能力的缺乏和九兵团对严寒气候的估计不足,是长津湖战役中我军非战斗减员过多的两大直接原因,也使九兵团在战役期间蒙受了不应有的巨大损失:总减员52098人,其中战斗伤亡仅仅为21362人!

六、英雄的第九兵团指战员义无反顾奔赴长津湖。

按彭总的第二次战役作战计划,西线的四野部队和东线的三野第九兵团,应于1950年11月25日同时对当面之敌发起猛攻,其中第九兵团应赶至江界以南的长津湖地区,截杀美第十军的前卫陆战1师,同时击破该军主力。然而第九兵团先头部队奉命赶到鸭绿江边时,已经是11月7日,整整15万大军要通过仅有的一条山路赶赴预定战场,并且是要在冰天雪地之下“隐蔽行军”,其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第九兵团入朝参战的行军序列是:第27军为第一梯队,向东南方向的长津地区疾进,第20军经江界开进,以为兵团的侧翼,而第26军为兵团预备队随后跟进。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军白天行军是极易被美军飞机发现,那就失去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所以第九兵团必须要昼伏夜行。即便如此,美军飞机还是发现了第27军的一支汽车运输队,40多辆满载物资的汽车被敌人摧毁殆尽,第27军只好全部轻装,不顾一切地向风雪弥漫的长津湖战场开进。

仅仅第一天的行军,九兵团就有700多名指战员被冻伤,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朝鲜北方的寒冷已经超出了指挥员们的想象。

80年代曾担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时任27军某营教导员,他后来曾经回忆说,自己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而根据当年参战的许多志愿军战士回忆 :“当时枪就像磁铁一样粘手 有的战士手上的皮都被粘掉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志愿军在西线战场已经建立了简单的补给线,而东线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战场,并没有设立补给线。

所以第九兵团完全要依靠自身携带的粮弹赶赴战场,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单位都没有及时开饭,战士们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1950年11月24日,第九兵团距离长津湖战场还有两日行程,志司的催促电不断飞来,无奈之下,宋时轮回电请求推迟攻击开始时间,因为部队既不能按时到达,也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可见当时困难之大。

鉴于东线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战场,彭总遂复电同意,与此同时,搜索前进的美第十军前锋陆战第1师,已经进入到长津湖两侧地区,再往前,可就是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了,战机稍纵即逝。

第九兵团指战员于是咬紧牙关,顶着盖马高原的狂风暴雪艰难前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成功将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五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一切准备就绪后,1950年11月27日深夜,宋时轮一声令下,第九兵团对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的美军部队,发起全面攻击,永垂青史的长津湖战役打响了!

某种意义上,无需讨论《长津湖》影片中技术和细节的疏漏,毕竟是一个文学创作,因为更重要的是,只有此类作品的不断涌现,才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忘历史,永远铭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人所付出的重大牺牲。而没有他们的牺牲,何来70多年的和平与安宁?用志愿军战士们的话说:我们把该打的仗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后记:

1952年9月,在朝鲜战场奋战近两年的第九兵团奉命回国,部队行至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命令司机停车,自己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

当未来的开国上将宋时轮抬起头来时,警卫员才发现,这位将军已是泪流满面。

:30740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367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