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八线为什么成为分界线,三八线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定三八线?

聚客2022-06-02  40

三八线是指什么分界线(三八线位置的由来简介)

三线标志

三八线是三八线的缩写,但三八线是环绕地球的一条纬线。但是当人们提到三八线时,他们通常指的是朝鲜半岛248公里长的那一段。三八线也因与朝鲜战争和朝鲜半岛的紧密联系而闻名,成为众多经纬线中最著名的一条。

八条线的提法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抗日。苏联入侵的第二天,8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和瑞典政府向美国、英国、中国和苏联发出照会,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也就是说,日本宣布投降。

虽然从1945年3月开始,美国以燃烧弹为主要手段进行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到8月基本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再加上8月6日和8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指日可待。而平时在战场上拼死一战的日本,居然这么快就投降了,这有些出乎美国的意料,也着实让美国措手不及。

由于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西、南、东三面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地处中、日、苏三国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毫不夸张地说,朝鲜半岛是中、日、苏在地缘战略上的微妙平衡点。向任何方向倾斜都会引起东北亚格局的变化。所以,在美国的内部计划中,日本投降后第一次出兵朝鲜半岛釜山登陆,不过那是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1945年2月的波茨坦会议上,苏联总参谋长告诉美军参谋长马歇尔,苏联对日宣战后将进攻朝鲜,并询问美军能否配合苏联进攻,在朝鲜沿海登陆。马歇尔当时明确表示,在日本没有被消灭、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力量没有被消灭之前,美国不准备在朝鲜半岛组织两栖登陆作战。根据美国杜鲁门总统的回忆,马歇尔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美国或苏联的地面部队会这么快进入朝鲜半岛。

但是这个时候,苏联入侵,日本无条件投降,来得太突然了。当苏联军队开始进攻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军时,美军在朝鲜半岛最近的地面部队还在1000公里之外的冲绳,显然注定要落后于苏联。随着日本的突然投降,朝鲜半岛突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空区。就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迅速提出美苏占领朝鲜半岛和接受日军投降的具体分界线——而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根本没有讨论这个分界线。

8月10日早上6点,美国得知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半岛。马歇尔立即召见作战部长赫尔和准将·林肯将军,命令他们尽快提出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半岛的边界线,并指示美军立即制定进军朝鲜半岛的计划。据说,准将·林肯将军回到办公室,偶然在《纽约时报》关于苏联进攻朝鲜半岛的文章中看到一张三八线以北地区的地图。于是,林肯提出了以三八线为界的建议。

关于三八线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得知日本投降,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半岛后,8月10日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5人出席会议,包括助理国务卿邓恩、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罗伊和海军部高级军官巴德。会上,邓恩建议美国军队应该尽可能向北推进投降。但马歇尔的一名年轻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美军并没有立即投入使用,而且由于时间和空,美军很难在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北部之前到达朝鲜半岛。这时,麦克罗伊请罗斯克和另一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去休息室,要求他们尽快制定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的路线”,但不能“被苏联拒绝”。两位美军上校注意到,三八线几乎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首尔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三八线以南,于是提出以三八线作为投降区的分界线。

这一沿三八线划界的建议很快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8月14日得到杜鲁门的批准。杜鲁门立即给斯大林发了一份秘密电报,通知他关于接受日本投降细节的“一号通令”。这个命令的内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确定美苏在朝鲜半岛的投降区。8月16日,斯大林答复说,他“基本上不反对这个命令的内容”。

就这样,三八线成了美苏两军向日本投降的分界线。作为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划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历史上发生过。最早的一次是1896年,日俄密谋瓜分朝鲜。日本向俄国提议以三八线为分界线。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苏俄也表示愿意沿着三八线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两种划分最终都未能实现。三八线真正成为分界线从军事角度来说,也就是二战结束后的这一次。

今天的军事分界线大致是沿着三八线。

三八线之所以一再成为朝鲜半岛的分界线,原因很简单。这条248公里的非自然分界线将朝鲜半岛分割成面积大致相同的两部分,但其本身并无军事、政治或经济意义,因此自然成为军事或政治力量的分界线。

二战结束后不久,冷战开始了。1948年8月,大韩民国在三八线以南原美军投降的地区成立。一个月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三八线以北前苏联军队投降的地区成立。三线再次成为韩朝国界。这条横跨朝鲜半岛的分界线切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181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公路间道路和8条高等级道路,还有6条南北铁路线。朝鲜半岛被人为分为两个国家,两国都宣称对整个半岛拥有主权,这为战争埋下了伏笔。

18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三八线作为朝鲜和朝鲜的分界线,自然成为战争的起点。接下来的战争金城,各方越过三八线,成为标志性节点。

起初,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迅速攻占首尔。然后,一路南下,横扫千军。只用了一个月就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的罗东河,控制了朝鲜半岛95%的地区。然而,在美军领导的“联合国军”的协助下,韩国在洛东江前线苦苦挣扎,直到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洛东江前线的联合国军前后夹击。洛东江前线的人民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韩军和“联合国军”开始向北反攻。

9月30日,日军越过三八线。早在9月2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驻华大使帕尼卡尔时就表示,如果“联合国军”进入朝鲜,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10月3日深夜,周恩来紧急约见帕尼卡尔,再次强调“如果美军真的(越过三八线),我们不会坐视不管,但我们会处理”。

虽然美国一开始对是否越过三八线有些疑虑和犹豫,但最终认为中国的警告只是虚惊一场,于是美军于10月7日越过了三八线。

中在战争中越过三八线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在凉水洞一带与韩军交战,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在随后的第一次战斗中,志愿军袭击了迅速向鸭绿江推进的“联合国军”,将其从鸭绿江击退至青川江。由于志愿军在胜利后主动撤退,“联合国军”误判首战只是一场遭遇战。即使中国出兵,也是象征性的,所以又发动了一次攻势。结果被志愿军诱敌深入后的猛烈反击重创,战线从晴川江一直推进到三八线。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二次战役。

1951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攻占首尔,并推进至三八线。虽然志愿军连续打了三个胜仗,但由于连续作战,部队非常疲劳,人员装备得不到及时补充,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就去休息了。“联合国军”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反击,第四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组织机动防御,主力逐渐撤至三八线以北。“联合国军”于4月初再次越过三八线,但很快被三八线附近志愿军的顽强防守所阻挡。

此后,随着部队连续第三次入朝,志愿军于4月下旬发起了第五次战役。全线虽突破三八线,但未能实现大规模突破。只是逐渐推进战线,消灭了几个敌人。此后,志愿军虽在部分地区取得突破,但“联合国军”利用其机动性优势,迅速填补防线缺口,重新建立完整战线。然而,志愿者必须在连续操作后进行纠正。“联合国军”立即组织反击,最终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从1951年6月开始,战争在三八线附近转为阵地战,没有了五大战役那样大规模的运动战。终于在1953年7月达成停战协议,停战时的军事分界线大致在三八线附近。

为什么战争最终在三八线附近停止了?

从战术上看,运动战阶段的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是南下最深的一次,曾经打到三七线。由于连续组织三次战役,部队连续作战两个月,十分疲劳,战斗中的损失得不到补充。事实上,他们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即使他们以精良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打到三七线,也无法稳住阵脚。一旦遭到反击,他们就很难立足了。

第五次战役,随着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志愿军总人数大增。但参战部队增多的同时,后勤压力也更大,大量兵力的保障非常困难。即使兵力强大,粮草弹药也不够,空人多也形成不了战场优势。对于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来说,三八线基本就是极限了。

三线与军事分界线的比较

更何况,“联合国军”凭借火力和机动优势,可以有效抵消志愿军的兵力优势。志愿军即使能在前线某处取得突破,也能迅速利用火力缩小差距,利用机动优势调动预备役填补缺口。这样一来,志愿军就很难完全撕开对方的防线,从而使战线胶着在三八线上。

志愿军的进攻张力在三八线基本达到了极限,“联合国军”很难抵挡志愿军的进攻。如果部队处于劣势,最多只能进行局部进攻,几乎不可能一路推进。这样看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是合理的。

在更高的层面上,三八线只是朝鲜半岛的中间线,将朝鲜半岛分为大致相等的南北两部分。这个特点决定了三八线特殊的地缘政治和战略意义,因为当时美苏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一旦出现,它的立场倾向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个东北亚的格局。

但如果以三八线为界的两个国家,对各方来说既是缓冲,又是战略平衡,则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局面。因此,战争在三八线戛然而止是完全合理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360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