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不在乎自己的人?”
“因为我们只会接受自己觉得值得的爱。” ——《壁花小姐》 心理学家阿尔托·兰克在他的著作《出生创伤》中提到,每个孩子的出生都伴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如果他不能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他很可能无法生存。 渴望被爱除了一系列生理需求外,也是每个人的一种原始心理需求。 但是就算是有良心的父母也不能百分之百满足一个孩子对爱的渴求。 心理学家苏珊·伍德豪斯(Susan wood house)2019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只要父母能答对50%,那么他们已经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 其实一定程度的缺失是一个人移情能力的重要来源。一个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很难与人共情的人。同样,也很难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爱的缺失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感受,人们才有了联系。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极度缺乏爱的生活环境中,那么这种缺乏感很可能会压垮一个人,从而产生以下四种不可控的无意识表现。 表现一:反依赖 即使我很爱一个人,也不能信任他,依赖他。 随着个人主义文化的流行,独立成为很多人对自己的要求。 但这种独立精神往往成为一些具有反依赖特质的人自我合理化的理由。 我是独立的。我不需要任何人。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 其实一个独立的人也可以有勇气去信任和依赖别人。 但是对于一个内心极度缺乏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无法信任别人会对自己好。所以,依赖别人是一种需要在自己潜意识中消除的行为。 反依赖是内心极度不安全感的表现。有的人可能成为工作狂,有的人可能沉迷于短期感情。 他们会回避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那样会让人陷入患得患失的心理困境。 表现二:缺乏存在感 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我赶紧把昨晚发的朋友圈删了。 喜欢刷存在感,这被很多人认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所以会用一些没有价值的方式来展示和证明自己。 比如在朋友圈发一些“负能量”。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由于长期忽视自己的感受而导致的无法控制的结果。 很多人事后可能会后悔,删除相应内容,告诉自己下次不要这样。 没有人会在意你,别人只会嘲笑你。 但是下一次,可能很难在自制力上做到同样的事情。因为不能在真正在乎的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会在“陌生人”面前寻找一点存在感。 表现三:负面自我评价 我不够好。 作为一个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是外界的评价往往要经过一道过滤,才能进入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我们的自我评价。 一个极度缺爱的人,往往会在内心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一种不可动摇的稳定性。 在生活中,他们会寻找一些可以验证自己内心这种信念的细节,以此来印证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一旦被别人肯定,他们会下意识地采取怀疑和否定的防御方式,拒绝承认别人眼中“好”的自己。 表现四:莫名其妙的攻击性 一旦有人对我表现出好感,我总觉得他是有意图的。 面对危险的时候,采取一些攻击性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对于一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人生的大部分时刻都充满了危险。 他们往往很难正确解读别人的善意,认为那是一种变相的敌意,于是把自己包裹起来,甚至反而攻击对方。 即使是亲密关系,他们也很难相信伴侣对自己的爱。就像刺猬,一旦对方靠近,就会被刺伤。 渴望被爱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心理需求。 但是一旦内心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想要感,那么这种渴望反而很有可能变成一种拒绝。 觉得自己不需要爱情。其实就算是弱弱的,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爱的痕迹。
一个完全不被爱的人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有时候,也许正是因为你感受到了这一点点光亮,一个人的世界才又变得光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