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量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中国每年占全球新增排放量的60%以上。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力争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们国家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重大挑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然而,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改革红利、政策动力和技术潜力,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筑行业的“碳”从何而来?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一份不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数据,碳排放量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公共电力和供热、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中,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人类室内气体排放总量的30%~50%,是低碳节能的重点领域之一。
那么,建筑行业的“碳”从何而来?
1。前期碳排放: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使用前的材料和施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
2。使用阶段隐含碳:与建筑物整个使用寿命期间维护所需的材料和工艺相关的碳排放。
3。报废碳排放:为再利用、回收或最终处置而拆解和处理材料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4。生命周期之外:由于材料再利用、回收或产生可再生能源以及将建筑废物用作其他生产的燃料而产生的碳排放量或节省的排放量。
5。隐含碳排放量:建筑或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中材料和施工产生的碳排放量。
低碳盛行。建筑行业如何变得更加低碳?
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者之一,也是大量废弃物的来源。鉴于建筑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重要性,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必须在未来几十年大幅减少建筑业的碳排放。
1。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
加强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这就要求不仅要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和体积,还要尽可能减少其种类,降低其有害成分的浓度,减少或消除其有害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就采取措施,精心规划和组织建筑的各个阶段。例如,在选择建筑材料及其供应商时,应综合考虑包装形式(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多用途运输工具和剩余材料的回收等方面。同时,要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量和无害化处理率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消化城市垃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建筑垃圾产生时,应对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最终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拆除等各个环节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垃圾的利用,不断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减少环境破坏对资源的需求,真正实现低碳建筑产业。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回收后,可以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其对土地的占用,对地下水、土壤和空气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