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暖池是世界上海洋温度最高的海域。全球约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其热容量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异常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东亚地区。而西太平洋暖池表层SST的变化幅度较小,约为1.0℃,SSTA与东亚降水的相关性不好,因此西太平洋暖池SSTA不能作为预测我国夏季旱涝分布的信号。而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较大,150m深度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最大。通过分析中国夏季降水距平与137 E沿线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水热容量距平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中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力状态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较高时,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可能偏少,容易发生干旱,而华南降水偏多,黄河流域和华北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热容量较低时,江淮流域降水较多,往往导致洪涝,而黄河流域和华北降水较少,往往导致干旱。
我来告诉你一个简单的。上面那个太复杂了,
东南亚是季风气候。
东部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干燥,造成干旱。
六月受低气压控制,形成梅雨。
在南方,5月容易干旱,是南亚的炎热季节,气温上升很快。再加上雨季还没到,干旱就发生了。
7、8月为湿季,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容易造成内涝。
如果你回答地理问题,就这样。我觉得是比较简单易懂的一个。一是水利工作没有做好;二是雨季太长,太急,雨量大。
2、亚洲的降水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类型
对流雨:
特点:强度高、持续时间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雨和雷雨。
典型分布区:赤道地区,中国夏季午后。
地形降水;
特点:山区面向暖湿空空气,背风坡为雨影区。
典型分布区: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山区、雨极。
锋面雨:
特点:强度低,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典型分布区:温带,中国夏秋季降水。
台风暴雨:
特点:强度大,多为暴雨并伴有大风和雷电。
典型分布区:夏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降水原因
降水来源于云,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降水形成的宏观条件是:一是大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第二,应该有很强的上升气流。强大的上升气流造成空气体绝热冷却,使水汽凝结形成云。同时不断地向云中输入水汽,使云得以维持和发展。其次,强劲的上升气流可以托住小水滴,使它们在上升气流中成长。当云滴增长到克服空气体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托举时,。最后从云层落到地面形成降水。降水形成的微观条件:降水形成的微观过程是云滴成长为雨滴的过程。条件一是云滴凝结(或凝聚)成长,二是云滴碰撞成长。虽然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但它们同时起作用,并贯穿整个过程。在云滴增长的初始阶段,凝结(或冷凝)增长。
降水特征:
亚洲降水的特点:亚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从湿润的东南向干燥的西北递减,最干燥的沙漠地区出现在中亚和西亚。
欧洲降水特点:欧洲年平均降水量789mm,可以说是中等,降水的季节分布比较均匀。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干湿季。因此,显著的海洋性是欧洲气候的另一个特点。
南美降水特点:南美降水分布不均。从秘鲁东北部沿安第斯山东麓向东南,到拉普拉塔河河口以北的广大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只有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北部沿海以及巴西东北部内陆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间;亚马逊平原西部、奥里诺科河口至亚马逊河口附近的东北沿海地区以及哥伦比亚西海岸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
北美降水特征:东部降水较多。加拿大东南部和格陵兰岛、美国东部以及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年降水量约为500?300mm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 000毫米,是北美雨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部山麓、大平原和Yu 空高原的年降水量为250?00毫米;加勒比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大盆地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北部,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东南部经常遭受飓风袭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在冬天,寒冷和强烈的风暴和龙卷风经常袭击北美中部和北部。西风越过落基山脉后,在东麓形成钦诺克焚风。
大洋洲降水特征: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东南沿海属于暖季降雨区,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 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属于温带降水区,月降水量均匀,但冬季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mm以上,部分地区可达5 000 mm以上。澳大利亚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属于地中海冬季降水区,冬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0-60%。
南极降水特征:南极周围很冷,产生的热气不多。降水量很少,一年只有30毫米。尼罗河上游为稀树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较多;冬季受信风控制,降水很少。之后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蒸发旺盛。河口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较少。
尼罗河流域横跨北纬35°,南北气候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同时,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候带的分布。
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盆地东南部,由于地形隆起,气候呈垂直带状,具有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空属于低压区,来自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穿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与来自几内亚湾的湿热气流汇合,形成强大的西南气流,沿高原迎风坡上升,形成7-9月的“暴雨期”。冬季,高原上盛行来自西南亚的干燥东北风,形成10月至次年2月的旱季。3-4月,苏丹处于低压中心,吸引了来自印度洋的潮湿气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形成“大雨期”之前的“小雨期”。年平均降雨量1000 ~ 2000毫米的高原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在南方,东非高原西北部不仅受来自几内亚湾的潮湿气流影响,而且地处赤道湖区,太阳辐射强,对流强烈。所以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 ~ 1300毫米,季节分布比较均匀:月平均降雨量不超过180 ~ 200毫米,最少不低于50 ~ 60毫米,没有明显的旱季,相对湿度在70%左右。这是
从尼木莱向北,雨季缩短,降雨量减少,等雨量线基本呈纬向分布。苏丹南部的雨季为4月至10月,而苏丹中北部的雨季仅限于7月至8月。喀土穆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栋古拉和开罗之间的年降雨量甚至不足25毫米。艾斯尤特南部经常终年不下雨。由于地中海气候,从开罗向北到海岸,年降雨量从25毫米增加到200毫米,降雨量主要在冬季。
3、“梅雨”的形成原因是?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存在。具体见下文。
1.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通常是雨季。天空空连续几天阴沉沉的,持续降水,时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一句话:“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太阳”。连阴雨、高温高湿是梅雨的主要特点。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不同,梅雨是指某一地区、某一季节的天气气候现象。发现欧亚大陆在20° n ~ 40° n之间,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降气流控制,局部多云天气晴朗,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的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空气,形成较多降水,使气候温和多雨。即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潮湿。
在东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体原本干燥,但从温暖湿润的海面吸收了大量水汽,带来了充沛的降水,产生了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海陆对比强烈,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特点是夏雨冬干,降雨集中在夏季,与地中海气候正好相反。
如果与同纬度的英格兰东海岸相比,也完全不同。美国东海岸中纬度夏季风前后不会有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来没有长时间感受过闷热的天气,霉菌也很难出现。可以看出,同一纬度的降水季节差别很大。所以,世界上只有中国长江中下游,大致从宜昌以东,北纬29度到33度,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端有黄梅。换句话说,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但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独一无二的。
2.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大范围雨带的南北位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国110E以东,5月中旬至6月初的汛期,主要雨带在南岭山脉及其以南地区摆动。个别年份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迁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从1个等待期(5天为1个等待期)或1个10年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往往维持在28N和29N以南。这个时期被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雨带北移至29° n-33° n范围内(即西起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再渡海至日本;从中国两湖盆地南部到淮河南岸),稳定,不太活跃。此时南岭以南地区已经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阳光明媚的初夏,迎来了雨季,暴雨和大暴雨时有出现,一直持续到7月初。这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雨季。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向北移动,到达33° 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导致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被称为“黄淮雨季”和“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艳阳高照,进入酷暑季节。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到8月底,随后雨带随着冷空气体的逐渐激活迅速南撤,使得雨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撤退到了华南沿海地区。这种雨带的规律性变化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不是孤立的、局地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主雨季活动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长江中下游主雨带在北移过程中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