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视、最有故事的节气。“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证明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会有“冬至大如一年”的说法呢?冬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冬天来临”是什么意思?还是说“冬天停止”?
在冬至,有一些人称之为“冬至”。它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一年”的说法。这种说法源于在周朝,冬至被视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元旦。
据记载,在周秦时期,正月为冬十一月,以冬至为始庆祝新年。《汉书》有云:“冬至太阳升起,你就庆祝……”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庆祝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阳开始越来越强,代表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是盛世之日。所以,后来春节祭祖、家宴的习俗也经常出现在冬至。冬至也被称为“小年”(大年初一)。第一,意味着年关将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第二是冬至的重要性。
周历的第一个月是夏历的11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年和过冬没有区别。直到汉武帝采用了天网夏历,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所以也可以说,专门的“冬至节”是从汉代才开始举办的,到了唐宋才兴盛起来,一直到现在。
在汉代,冬至被视为“冬节”,官方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官方定期放假,官场普及“拜冬”习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一君子静居,百官不为事,不听政事,择吉日,然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关闭,出差歇业,亲朋好友互赠食物,互相拜访,过一个“相安无事”的快乐假期。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子岁”,人们要祭奠父母长辈。宋代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会在郊外举行祭天仪式,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父母和长辈。
明清时期,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称为“冬至郊天”。宫里有官员向皇帝拜年的仪式,还要互相捅刀子,互相祝贺,就像过年一样。
冬至在古代还有一个别称“短日”或“短日”;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中国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到了,新的一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和新年一样重要。“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那么冬至的“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说:阴极来了,太阳来了,太阳南了,太阳短了,太阳的影子长了,就叫“冬至”。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阳开始越来越强,即开始下一个循环,冬至见阳升,天地之阳再升,为“盛世之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之”就是“的终结”。从冬至开始,“阴衰阳盛”也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另外,在古代,漂泊在外地的人,这个时候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岁末有家”。古代有“冬至生阳”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阳气逐渐开始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志”也就是“回家”和“网赚归来”的意思。
因此,自古以来,冬至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阴阳转折点,其重要性不亚于过年。所以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还有“岁末有家”的重要寓意。
(第一期《节日研究》由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记者翟衡水出品。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一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一号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举报。
本文地址:http://www.diemang.com/post/6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