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含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的作用

聚客2022-05-30  61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典故?) 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典故?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马迁记述的冯唐事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坏事往往是坏在嘴上。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在官场混的人,失了面子就等于失了官威。冯某人不懂这点,即使是皇上也敢冲撞,一般的上下级就更不消说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是凤毛麟角,所以冯唐也就只能是被人逐出官场,虚耗时光,抑郁变老。司马迁的《史记》从横几千年,有多少人物风云际会,能为冯唐这么个小人物立传,自有其立场,司马迁自己说他和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不错,大概是从冯遂那里知道了冯唐的事迹,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淹没这个人的事迹。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期待着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的皇帝不是汉文帝,亦出不了冯唐那样不通世事的老郎官。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看来只能怪老天爷了。

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尽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也许就不是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也可以看出,死的不值,太想不开了。

2、《封唐逸老李广难封》是哪个典故?

汉代的冯唐思维敏捷、孝顺父母且忠于职守,虽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景和汉武帝三朝,却一直只担任一个初级侍卫郎官。尽管汉文帝都曾经问计于冯唐,但是也改变不了冯唐的仕途背运。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与“冯唐易老”类似的是“李广难封”! 同期的名将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一生终究没有被封侯,反而因为一次任务完成的迟缓而自刎身亡。同一时代,李广从弟李蔡两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都远不及李广,但李蔡的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他被封为乐安侯,官至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自己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尽管军功卓著却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

原因其实不复杂,无非是冯唐言语直率,导致虽然汉文帝曾屡屡问计于他,但是心中厌恶其语言冲撞,从而不愿重用冯唐;而汉武帝宠信重用外戚(如卫青和霍去病),从未真正器重只知道一心报国,但不属于自己圈子的李广。

冯唐和李广的实例说明,一个人指望在政治上成功,必须学会说奉承话,懂得迎合上级,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进入当权派的圈子,成为领导看着顺眼的人。反观那些敢于表达观点、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的人,即使精通业务而成为攻坚能手的人,在政治上是不会成功的!“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1]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1]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冯唐易老

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後因以“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李广难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後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汉代的冯唐思维敏捷、孝顺父母且忠于职守,虽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景和汉武帝三朝,却一直只担任一个初级侍卫郎官。尽管汉文帝都曾经问计于冯唐,但是也改变不了冯唐的仕途背运。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3、请说明,‘冯唐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鸣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注一】冯唐,西汉人,以孝闻名,文帝、景帝时得不到重用,武帝

求贤良,受人举荐,但冯唐时已九十多岁,终因年老不得

为官。

【注二】李广,汉武帝时明将,屡立战功,却未能得到封爵。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009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