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工人阶级”的定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工人阶级是最具颠覆性的阶层。然而,随着关键资产阶级国家的改革创新和随之而来的消费社会,西方国家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理论在宗教信仰衰落时期虚构了一个“新的创造者”。
针对这种观点,一些专家和学者主张,无阶级社会已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对待这种观点,必须深刻理解工人阶级的定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主张解决工人阶级衰落的朴素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辩证的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的范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统计分析方法防止了对这一定义的简单和教条式的理解。
首先,工人阶级是一个里程碑范围。在唯物史观的具体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把工人阶级视为里程碑。在官僚资本主义之前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是不存在的。随着官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阶级也在慢慢盛行。直到工人阶级取得斗争的胜利,它才会逐渐杀死自己和它的反对派,从而使工人阶级的范围下降。第二,工人阶级是一个指导范围。换句话说,工人阶级仅指工业生产的工人阶级。大工业生产普及后,员工完全缺乏原有的生产要素,劳动技能被反思性的艰苦劳动所取代,使得所有员工的制造水平和生活环境逐渐趋同。生产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彻底摆脱了原来整个世界的地域特征,使员工从原来的独立存在状态走向合作,成为真正具有颠覆性和整体性的工人阶级。第三,工人阶级是共同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从物质条件、斗争目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将工人阶级定义为“真正的共同命运”。首先,工人阶级的一般成员缺乏生产要素,因此他们拥有共同命运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其次,工人阶级作为一个共同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改革观念,确立了自我意识和长期奋斗的总目标。最终,在真正的工人阶级共同命运中,大家都是随心所欲地共同劳动,没有哪个阶级受到压迫和反抗。第四,工人阶级是一个社会道德范畴。在资产阶级产生的整个过程中,一些服务于该项目的批评家一直试图建立一种“人性自私”的社会道德管理体系,进而宣传和策划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合理化和永久化。而马克思主义则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跨越社会意识的永恒的社会道德不太可能存在,社会道德必然受到不同阶级权益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人阶级是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范围而存在的,它可能在未来的历史时间里取代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道德。这种工人阶级的社会公德,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公平公正的同志联系,个人得失与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权利根本一致”。直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公德变成了全人类的社会公德。这个时候,社会道德已经不是经济发展权益的幌子,已经没有阶级性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西方国家一些专家学者对官僚资本主义的误解。总的来说,他们的基本理论大多着眼于减少对无产阶级的总的肯定,发展其经济,消除政治冶金实践意义上的阶级矛盾。比如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虽然自诩为马克思主义接班人,但在理解工人阶级的范围时却本末倒置。他们声称,今天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早已耗尽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和反抗,工人阶级不可避免地沦为“乌合之众”。今天的无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消费等诸多方面,确实比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无论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还是从一系列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都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阶级现实依然突出,阶级社会依然存在。边肖认为一些基本的理论陈述是不真实的,原因有二:一是物质条件的水平是社会阶层的唯一评价指标,二是静态的统计分析方法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时间唯物辩证法。除此之外,在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制造和扩大再生产作为资产阶级存在和发展趋势的关键阶段。然而,一些西方学者过于关注消费对工人阶级的危害,选择性地忽视了工人阶级所拥有的生产经营能量。从他们的逻辑来看,无产阶级要么处于激烈的斗争中,要么突然倒下,难以为继。换句话说,他们只看到了变化了的社会现象,却没有看到工人阶级斗争方式的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对阶级基本理论的冲击?首先要知道,虽然每个人的社会经验在不断变化,但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以获取其使用价值的方式却丝毫没有改变,阶级之间的流动极其困难。其次,工人阶级的范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中的一个辩证范围。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社会道德的存在方式、历史发展趋势、反抗的总目标和追求完善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范围的理解仍然符合当今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坚持以物质条件为根本立足点来界定工人阶级的范围,但除此之外,也不能使之独立抽象。我们应该注意马克思主义在适用工人阶级范围时需要具有的各种含义。这对于认识当今世界的阶级现实和团结的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保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客企业:华侨大学中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