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阐述了围绕创造产品声誉构建用户体验监控系统的必要性。然后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用户体验监控模型。最后,从产品团队如何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构建用户体验监控体系的思路:收集、分析、治理、验证。
用户体验监控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产品的日常使用中,以电商app(Suning . cn、淘宝)为例,偶尔会遇到一些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有:APP启动慢、崩溃、无响应、WebBest网页堵塞、无法加载产品主图/视频、产品缺货、网络响应超时、无法保存地址、无法加入购物车、无法支付...这些问题对用户的产品体验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下(额外购买、支付...)直接决定了产品在用户群中形成什么心理模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引导产品口碑良性发展,甚至弯道超车抢占用户心智模式?
同样的外部环境,对于产品团队来说,就是不断迭代打磨产品的用户体验,追求完美。
当然,打磨产品不是口号,也不是拍脑袋。它需要产品团队逐一解决真实场景下用户的痛点和痒点。对于用户的体验诉求,产品团队需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常见的手段有很多:可用性测试、可用性测试、在线调查/反馈、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竞争产品分析、角色建模、体验图...
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无法真正覆盖全场景和所有用户”。
怎么能覆盖所有场景,所有用户?手动测试不可能100%完成。自动化测试可能覆盖所有场景,但无法模拟所有用户的状态(设备、地理位置、网络状态……)。各种方式的反馈、问卷、访谈都无法接触到所有用户,只能用技术手段。
监控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使用过程中所有场景、所有用户的用户体验,可以感知任何场景、任何用户使用百特的体验质量。就像十字路口的监控摄像头,极大的解放了交警的生产力,不再需要依靠人力来识别和威慑交通违法行为。
用户体验的监控模型 在互联网产品的监控领域,一直有对系统、服务等中后端系统的监控,即APM(应用性能管理)。国内外专业制造商包括博瑞、听云、dynatrace等。头部云计算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也有相应的APM产品。这些APM产品主要着眼于应用性能来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体验,包括响应时间、耗时、TPS等与稳定性相关的指标。
响应时间、耗时、TPS等指标也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可以在服务器的性能指标层面反映整体用户体验画像。例如, APDEX(应用性能指数)基于完成独立请求任务的响应时间T(T由性能评估者根据预期性能要求确定,假设T=1.5s)定义了三种用户体验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