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清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访谈与创意讲座专家教授。
李希光:
清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访谈与创意讲座专家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接到一个小编辑的签,要采访报道一个在当地举行的理论物理国际学术会议。边肖把我的名字叫到办公室,说:“近期会有太多的学术会议。你的报告最好有创意。而且,不用太长,500字建好,下班前帮我。”如果你是我?我该怎么办?
别急,现在我要你的思维切换到“新闻记者频道”去思考。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和创作之前,你必须始终考虑什么?首先,你可以找到谁会阅读你的报告。他们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吗?接下来,你可以问问自己,什么样的叙述最能吸引他们?而你选择放弃哪些客观事实来弥补有限的路段或时间段?最后,你得设法赶在其他新闻媒体之前播出这篇文章。基于上述记者工作目标的作品,成为我们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的新闻报道。从此我们定义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对读者最感兴趣的客观事实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的选择性报道。
一个
什么是新闻?
中国传统新闻的定义:新闻报道是新近产生的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让我们看看今天或昨天的新闻媒体。各种客观事实可以报道吗?最近的事件都发布了吗?显然,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并不表示新闻报道的内信。
西方国家对新闻的定义很直白:疯狗咬人不是新闻报道,是人咬狗的新闻报道。说明新闻报道追求完美的轰动效应,忽视身边的现实。这一定义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特征,但没有体现新闻报道的政治、文化、艺术、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有价值的特征。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真正理解新闻报道。
到底什么是新闻?本次讲座首先从记者采访创作的角度对新闻进行定义:新闻报道是对读者最感兴趣的客观事实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的选择性报道。这种对新闻报道的“选择”,主要表现了新闻媒体的观点、写作的好恶,也包含了记者自身的偏见。新闻媒体所在地区的政冶学习氛围,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和理解水平,台前幕后的商业服务运行水平,杂志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体系,都是危及新闻报道的“选择”。
拿破仑把新闻报道称为“第五种能量”,他对记者的定义是:“记者是脾气暴躁的人,是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让你警告他的人,是摄政王,是国家顾问。四份敌报胜过一千把刺刀。”
传统新闻学认为:主流媒体不可能既是著名演员又是评论家。主流媒体不能自己讨论机构的宣传,只能报道其他机构的讨论。媒体不能制造新闻。
对于一个初学新闻的大学生或硕士生来说,新闻报道可能包括大学食堂饭菜贵、学生公寓过早关灯、大学生恋爱史、不给学生免费上网、暑假爬大雪山等。对于其他人来说,新闻报道的可能是户籍制度的取消,国际航空空公司完成随机浮动机票,国内普通高中完成基础教育。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定义是,新闻报道是经过新闻媒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兴趣的全新的信息内容。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人传媒的“提声”功能,危害受众的逻辑思维和个人行为。主流媒体以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传递信息。因此,新闻采访创作的基本总体目标有两个:一是让读者看到;第二,让读者关注。新闻报道应该包括“读者必须知道”和“读者想知道”两个层次。
2
什么不是新闻报道?
记者作为技术类专业的宣传员,在正确理解新闻的定义后,也应该知道新闻报道的这些基本规定。为了确保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内容:
一个
新闻不是肌肉僵硬的宣传模板。
人们对一些新闻媒体最不满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批判性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批判性角色,越来越多的批判性发言,越来越多的批判性外事会议,越来越多的批判性颁奖典礼交流,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类型化、模板化、滑稽化。例如,颁奖典礼或表彰会的报告模板:
某某单位,某日,在某某地区,召开了某某交流会。某某、某某、某某等中央领导报名参会,某某领导干部主持人,某某领导干部颁奖,挥手致意,某某领导致辞。
主会场气氛肃穆,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某某领导在掌声中发言...(领导发表了长篇大论,但很少使用直接引语)
比如人大或者党代会的报告模板:
有一天,某省开大会,某领导讲话(一般记者把口号般的热情放进语录里)。还有人主持发布会,主会场庄严热烈。
出席会议的总人数、列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以及列席会议的相关部门人员也出席了会议。
又如外事会议的报告模板:
某某领导在某某天在某某地区会见了某某国家的某某领导。
彼此进行亲切友好(或务实)的交谈...
2
新闻报道不需要文笔高明。
新闻教育家刘明确表示,要抵制新闻报道的文风。他强调,当今新闻媒体流行的不良文风包括:
(1)伏笔过多与新闻报道的主题风格无关,导致文字过长;
(2)布局过于花哨怪异,花哨怪异的都是米梁做作的;
(3)故作高深,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记者不允许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直接、清晰、准确地报道实际内容,只是追求完美、优美的文字和篇章。
在以下报告的开头: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推广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人民法院越来越成为调节情感主要矛盾的场所,审判长也因其工作与人民权益息息相关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他们为我国法学学科的基本建设而努力,上海高院民一庭庭长盛永强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司法部门20年的实践中,盛永强勤于思考审判业务流程,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体制标准下民事诉讼审判规律,成为上海法院民事诉讼审判行业的领军人物...
刘在信中指责这种写法:“一连串带序号的直接引语,一大段又黑又厚的文字,还有一大堆令人毛骨悚然的官方网络用语!试想,这样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如何能激起一般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它如何能抓住读者,吸引他们再往下读?"
三
信息创造离不开直接引用。
刘在《好字》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6年,刘在天津第三届全球乒乓球锦标赛上采访了现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并按要求将稿件送交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发表:
萨马兰奇说,要组织大、中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标准。一是准备工作要有序,二是东道国要有很高的健身水平。
他说:“这次乒乓球世界杯的成功举办,说明中国已经完全达到了这两个标准。这次比赛的组织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乒乓球世界杯的成功举办,也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比赛。”
审稿人没有对这篇稿子的文字做任何改动,而是把直接引用的冒号全部删掉了。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报道写作风格开始成为最有效的新闻报道健身训练。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新闻报道学院的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报道应该‘呈现’而不是‘阐述’的基本规律是,新闻报道的关键部分必须包含直接引语。记者在采访中,注重的是闪闪发光的文字、突出而有深度的评论、热点人物对新闻热点的简要概括。直接引用可以让新闻热点更有戏剧性,让读者马上听热点人物的‘发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实例课程认为,直接引用会增强新闻报道的色彩和可靠性。直接引语能在说话者和读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直接引语有自己的特点。一看到冒号,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下面的内容一定非同一般。直接引用还能改变新闻报道的节奏感和节奏感,让脸一下子“多云转晴”。
更重要的是,直接引用一般来自出处,也就是信息源。记者一旦因引用内容陷入诽谤纠纷的不便,如果引用准确,可以阻止或减轻其法律义务。从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专业和系统水平来看,近年来新闻媒体发生的一些被上诉人恶性事件,都与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过多发布记者个人观点而不使用或少使用直接引语有关。
如果新闻报道没有信息来源,说明是新闻记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会引起读者对报告普遍性的怀疑。如果新闻报道是那样进行的,那就不是新闻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