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汽车三大件是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现在是冰箱、沙发、彩电。车里很少有我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电爸的屏幕。
短短十年,车载大屏的尺寸已经从10寸滚到20寸甚至40寸。七座SUV甚至可以做到一人一屏,就连打开的姿势也变得五花八门,有抬起的、旋转的、滑动的、手势操控的。
然而,当一件件“屏霸”一次次震撼眼球的时候,一些争议也随之产生。比如屏幕越大体验越好吗?
近日,瑞典某知名汽车媒体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驾驶员在100km/h的行驶速度下连续操作四项功能:1。打开座椅加热,升高空2℃;2.打开收音机,调到指定的电台;3.小计里程清零;4.仪器亮度调至最暗,中控面板关闭。整个过程用手指操作,不涉及语音系统。
最后发现触摸屏完全被实体键打败了。全物理按键的沃尔沃V70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完成所有功能仅用了10秒,在此期间行驶了306米。最差的结果是配有19.4英寸中控面板的MG漫威R,测试耗时44.9秒,行驶超过1.3公里面对当下的大屏“彩电风”,车企的选择余地很小,因为内卷最痛点就是“人无我有”。你看,在连刚发布的第一辆法拉利SUV在乘客座位前安装了一个大屏幕。。
鉴于瑞典人对沃尔沃的熟悉程度,V70获得第一名并不奇怪,但漫威R比其竞争对手慢4倍有点令人惊讶。毕竟反应时间越长,危险因素越多。
[7]
围绕这一现象,本文将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大屏彩电”的阵风是怎么吹起来的?
良好的用车体验有哪些要求?
大屏是智商税吗?
01发起人
特斯拉是第一个将大屏幕带到汽车上的公司。第一代Model S史无前例地取消了大部分机械键,取而代之的是17英寸的屏幕,相当于两个iPad的大小。
在那之前,车里有很多按钮。像当初的诺基亚和黑莓,背后都有非常成熟的交互逻辑和供应链体系。特斯拉推大屏不仅仅是为了噱头,还有成本和技术上的考虑。
第一,钥匙虽然小,但是成本不低。每把钥匙都需要设计、开启、验证和制造。产品越高,对按键的质感、灵敏度、可靠性的要求就越高。相比之下,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标准屏幕更便宜,也更简单。
其次,燃油车时代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一个ECU单元对应一个功能。每增加一个新功能都需要增加一个新的ECU和一些线束,整车厂无法远程迭代。大屏幕取代物理按钮意味着更少的线束和更统一的计算单元,就像身体由多个神经节控制的低等动物进化出了大脑一样。
因为这个创新,Model S获得了无数奖项,时代周刊给它的评价是:百公里加速2.6秒的平板电脑。很快,这个大屏幕也被吹到了中国。
大屏潮流的始作俑者Model S
2016年,国内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与Model S相比,它保留了更多的物理按键,屏幕“只有”10.4英寸。但也可以在屏幕上实现空调节控制、座椅加热等功能,体验接近早期智能手机。短短三个月,5月份RX5销量突破2万,间接证明了一个问题:大屏大约等于大卖[2]。
车型和RX5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大屏可以作为卖点,正是造车新势力将大屏竞争推向白炽化阶段。
2018年1月,在美国CES展会上,拜腾的一款49寸大屏让所有人大吃一惊,1.25米长的大横屏几乎占满了整个前舱。传统车企表示看不懂,也不看好——受制于技术、成本和法规,这么大的屏幕在当时被认为不可能量产在车上。
感谢未能量产的屏幕恶霸M-byte
但是新的力量偏爱邪恶。对他们来说,既然苹果能用一套全新的交互逻辑和强大的应用生态打败诺基亚,汽车为什么不能?突破口在屏幕。
首先,大屏更有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在崇拜“越大越好”的中国。其次,大屏幕可以承载更多的数字体验,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画Tik Tok等。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创造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带来车企梦寐以求的软件收入。这种想法一直影响着汽车行业。
2019年以后,各种大屏魔舞,各种公司互相竞争。比如奔驰EQS上的1.4米长异形屏,高河HiPhiX和比亚迪韩立上的旋转中控屏,智极L7和蓝兔自由侠上的升降屏,荣威RX5的27寸可滑动大屏,甚至以纯粹操控乐趣为卖点的保时捷Taycan,都配备了四块大屏。
这对于按键党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
02屏幕越大 ne体验越好。
相对于大屏,机械键按压方便,反馈清晰,适合盲人操作。而一键对应一个功能的固定模式,与电子汽车消费趋势格格不入,因此逐渐被车企抛弃。一般来说,车越新,钥匙越少。
然而,关键功能被塞进大屏幕并不意味着一切正常。一方面,触摸屏经常需要司机的手和眼睛来使用。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注意力被屏幕过度占据,这就意味着危险。据测试,如果驾驶员使用纯屏幕操作,反应时间约为1.6s,比微醉状态下的反应时间还要长[7]。
另一方面,屏幕的可靠性通常不如按键,甚至大屏的始作俑者也难免在这个问题上翻车。去年10月,一辆Model 3的中控面板在高速上崩溃,无法显示速度,甚至无法开灯。习惯了的车主只能自嘲,“这才是真正的特斯拉。”
在目前的Model 3/Y上,为了节约成本和统一交互,特斯拉不仅取消了几乎所有的机械按键,还减少了仪表盘(Model S和Model X没有减少)。所有信息都采集在中控大屏里,让司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个问题的存在甚至催生了给特斯拉加仪表盘的业务。
车屏阶梯图,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要想用好大屏,屏幕只是硬件基础,背后芯片的计算能力、底层软件的开发、算法的优化、交互逻辑都比屏幕本身更重要。
比如第一代特斯拉Model S,17寸的中控面板是台湾TPK提供的,背后的驱动芯片是英伟达的Tegra3,市面上可以买到。为了提供差异化的体验,特斯拉为屏幕控制的功能设计了10块PCB板,并内置了一个3G模块,实现软件的远程迭代。
换句话说,如果把用车体验比作一个木桶,屏幕大小和数量只是其中的两块板子,如果用其他方式拉胯,很容易翻车。
去年极氪001开始发货,硬件配置处于中上水平:15.4寸屏幕,高通820A芯片。但是汽车菜单逻辑混乱、屏幕卡顿甚至死机的问题还是激怒了车主们。今年8月,为了解决问题,极氪决定免费为车主更换运算能力更强的高通8155芯片,并迅速收购魅族团队,希望获得后者在软件交互方面的经验。
在这方面,2C互联网公司往往更有经验。在汽车的大屏浪潮开始之前,有条件的司机可以使用苹果的Carplay,永远不会使用原生汽车——一些汽车公司自己的汽车会推荐花哨的应用,Carplay甚至会拒绝在屏幕上显示歌词。
华为的加入进一步说明了“软件优化比屏幕尺寸更重要”这个简单的道理。
在接受华为全面改造之前,小康SF5的屏幕尺寸超过17英寸,但在车载系统上鲜有亮点,最高月销量在2000年代初,其改造成M5后,搭载华为鸿蒙系统OS的汽车流畅如智能手机,大屏体验让车主直呼“买车送车”,助力其月销量突破1万台。要知道,M5的屏幕尺寸其实比SF5小20%。
文杰M5车技
然而,即使是科技公司也会发现很难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在汽车上安装几十英寸的大屏幕,它能做什么?这是隐形税吗?
03巨幕,累进税?
大屏幕本质上是人们关注和交流信息的媒介。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手机和电脑的屏幕尺寸越来越大,汽车和机器的屏幕也越来越大。但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手机和电脑几乎可以无限吸引注意力,但一旦车辆上的大屏幕这样做,就会造成双重危险。
所以汽车启动时,为了保证安全,车上的大屏幕只会显示基本信息和导航,这种小一点的屏幕也能胜任。虽然停车后大屏可以用来看剧甚至办公,但用户完全有理由使用体验更好的手机、平板、彩电,没有必要一直待在车里。
2018年,SAIC和阿里的合资公司斑马网络在分析用户数据后发现,车主有50%的时间是在车载机的应用中听歌。显然,没有人在听歌的时候需要20寸甚至30寸的屏幕。
这也是推出大屏车型的车企不愿透露的事实——由于特定的场景限制和安全诉求,大屏车辆的利用率其实很低。对于大量购买但效用低的产品,人们一般喜欢称之为“智商税”。
然而,许多汽车公司正在努力教育消费者,促使人们相信,购买大屏幕的汽车不是纳税,而是投资和为未来做准备。
去年12月,特斯拉向其新Model S用户开放了在正面屏幕上玩游戏的功能。今年又有声音传出,Steam(游戏分发平台)即将登陆特斯拉汽车。作为回应,特斯拉今年正在扩大自动驾驶功能FSD beta的试点规模。马斯克认为,一旦实现自动驾驶,人们总是需要在车上做一些事情,车载大屏幕将是最好的载体。
新款Model S的一大卖点:可以边开车边玩3A大作。
然而问题是,能充分释放大屏价值的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马斯克的答案还是今年(他已经连续五年承诺“今年实现全自动驾驶”)。更多的组织和从业者认为会是2030年或者“永远不会”。届时,大量大屏机型将可能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