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西藏唯一渔村的前世今生

解密!西藏唯一渔村的前世今生,第1张

解密西藏唯一渔村的前世今生

解密!前世,西藏唯一的渔村

#芬辛村

在西藏拉萨曲水县,在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峻巴,是青藏高原历史上唯一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子。在藏语中,“军巴”是“渔夫”的意思。在藏族人因为信仰的原因普遍不吃鱼的背景下,作为渔村而存在的军坝,总让人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参观的感觉...

在西藏

δ军坝村

被山河锁住。

神话背后的真实历史

从拉萨到曲水,一直在318国道上飞,会错过军坝。但在接近曲水县城时,如果过了路南的拉萨河大桥,转入乡道,15分钟就能到达号称西藏唯一渔村的军巴村。这么快的行程在很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军坝曾经只是一个被河山锁住的小村庄。

距离拉萨60公里的军坝村,位于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水网密布,山高云淡。这个村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但是注意,这不是简单的山和水,而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和河流,周围都是海拔3600米到5000多米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军坝人的祖先为什么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定居。毕竟村子所属的曲水县多是平坦的山谷,也是连接拉萨与山南、林芝的交通枢纽。吐蕃政权强盛时,吐蕃王室也在这里修建宫殿。军坝村虽然四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在现代化的桥梁和道路还没有连通之前,它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闭塞”的地方。

军坝村作为一个渔村,在青藏高原上是相当独特的。虽然考古学家在4000年前的曲公遗址和距军坝40公里的贡嘎县发现了藏族先民渔猎的痕迹。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藏族人民不钓鱼,也不吃鱼。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君八为什么要违背当时的常识。

军坝流传的一些起源神话,可以看作是军坝人在本村“为什么以捕鱼为生”的依据。神话有两种,一种是“鱼灾论”,一种是“神仙论”。

δ雅鲁藏布江

01

鱼灾理论

相传军坝村河流交汇的地理位置汇聚了天地灵气,所以这里的鱼繁殖速度异常之快。后来,水域中没有空间容纳更多的鱼,于是这些鱼生出了翅膀,飞向天空,逐渐遮住了太阳和月亮,导致地球上的生物没有了太阳和月亮而灭绝。众神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命令守卫此地的圣人带领君巴人消灭这些有翼的鱼。

在库雅战斗了九天,人们终于胜利了,于是吃鱼喝酒庆祝。感谢神的感召和批准,军坝渔村的村民可以钓鱼,可以吃鱼。

02

仙女说

传说一代藏王得知军坝村民打鱼后,派兵围攻该村。无奈之下,村里一个年轻人拜完圣人来到河边钓鱼,却钓到了一个漂亮的仙女。仙女邀请他住在仙境。小伙子拒绝了这个诱人的邀请,坚持留下来钓鱼,想救即将饿死的村民。

然后仙女对他说:你心地纯洁,你感动了圣人。把我交给藏王,你就能过上天堂般的生活。年轻人照仙女说的做了,藏王答应君巴村民世世代代捕鱼。

再美的传说,也只是传说。其实军坝村的人选择打鱼是因为环境。是一片四面河山,耕地稀少,牧草缺乏,交通不便的土地。打鱼其实是几千年前军巴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码字“水萝卜”

过去的生活不是天堂。

在旧社会,军坝村民的生活并不像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世外桃源”。渔民生活贫困。如果他们有选择的话,几千年前他们可能就不会以捕鱼为生了。然而,他们没有其他工具和生产资料可供选择。

很多年前,渔民被视为“劣等人”,其他职业的人甚至不嫁渔民。很多时候,只有属于社会底层的皮匠、铁匠、猎人的家庭才会和渔民家庭通婚。在君巴,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往往一个是渔夫,一个是皮匠。等孩子长大了,就嫁给村里其他的渔民家,鞋匠家。这种婚姻家庭形式使家庭关系与社会分工紧密结合,使军坝村的制革和捕鱼技艺得以传承。

黑鹤和藏鸡

军坝村民不仅自己吃鱼,还卖鱼。上个世纪,作家杨从标先生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杨从标问村长:“索朗,解放前不是禁止钓鱼吗?人们也不吃鱼。钓鱼有什么用?”

村长说:“贵族老爷说不准打鱼,晚上却悄悄来买鱼。他们也知道鱼很好吃。”

在俊巴老人的记忆中,在粮食短缺时期,一些藏民也会买鱼吃。尤其是大麦未成熟,冬季储存的牛羊肉已经吃完的时候,鱼是很好的辅食。

军巴村民此刻会去拉萨走街串巷,但不是喊着“卖鱼”,而是喊着“卖萝卜”。这时候知道暗号的居民就会出来购买。作为渔民,他们有时会去牧区卖渔获,与牧民交换大麦、奶渣、盐等生活用品。熟悉的客户甚至可以赊账,等大麦成熟了再回来算账。

δ青稞秋收风光

历史上的军坝村民不得不承担重税和苦役。因为地位卑微,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开很多大法门。但是到了节日,军坝村也要派人去“传教”。用村里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在龙王潭风景名胜区划船逗贵族”。

在建国之前,他们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政府做免费的仆人。运输范围是从拉萨到山南地区,大概有两三百公里的水路。牛船载着货物顺流而下,到了目的地却无法逆流而上。船夫需要把牛皮船晒干,然后把80多斤的船扛在肩上,徒步运回家。这样辛苦的劳动,除了有时候拿点口粮,没有其他的回报。千百年来,军巴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的。作为与大江搏击的渔民和别人派来的船夫,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仍然有可能被剥夺温饱。在军坝村后面的山上,有一座供奉着该村守护神的小庙。每次渔民打渔回来,都会去庙里还愿。

δ军巴牛船过河

δ军霸牛皮船一般由四块牛皮制成,最重90斤,最轻60斤。船头钓,船尾划。

这一切悲惨的生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记者在本世纪初采访了军坝村的一位老人。回忆起旧时光,老人仍然忘不了少年时第一次见到解放军的情景。帮助解放军渡江后,军坝村的船夫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δ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西藏的解放给军巴人带来了新生。村民从祖辈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从劣等生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权利堂堂正正地发展渔业等产业,有机会接受教育。军坝村民逐渐富裕起来。在普通人的专属小院里,不仅有传统的牛船,还有自行车。农忙的时候种庄稼,农闲的时候打鱼。家庭主妇也制作靠垫、被子和一些传统皮革制品。

历经沧桑的牛皮船。

模仿牦牛的高原舞蹈

200多年前,乾隆朝的官员周去西藏,乘着牛皮船在江面上航行,写下了他对这种交通工具的感受:“牛皮做的船,中间用柳木撑着,形似采水用的桶船,像苍蝇一样顺流而下。坐在里面,看到河水的急流让人大腿发颤,恐惧。”

拉萨河是开阔的,水量大,更不用说气势磅礴的雅鲁藏布江了。坐牛皮船游到河中央,你会觉得自己像落叶一样渺小脆弱。很难想象,千百年来,军坝村人日复一日地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怎样的勇气。

学者们发现,在吐蕃王朝,牛船是用来完成水上运输的。军巴人作为“专业人士”,每天都有牛皮船相伴。村子里的老人过去都很强壮。他们“前半生打鱼,后半生造船”。在他们看来,在深江这种风浪很大的高原上捕鱼,就像陆地上猎人打猎一样。最重要的是追踪猎物的踪迹。他们都有特殊的技能,他们可以根据水文和海浪判断猎物的大小和大小,以及鱼的速度。晚上钓鱼的时候,把手电筒往水里一照,鱼就会聚集在灯光下。这是撒网的好时机。

牛船在雅鲁藏布江上漂流了2000多年。它们不仅是捕鱼工具、交通工具,也是军坝村民闲暇时娱乐、跳舞的道具。军坝牛皮船舞蹈《敦尔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敦子里的“敦”是指牛皮船,“子”是指舞蹈。顾名思义,就是船舞。

一般由四个男人表演,其中两个是领舞,另外两个是船舞。

随着领舞者的歌声响起,船上的舞者抬着船翩翩起舞。舞蹈演员拿着一根绑着哈达的道具棒。舞者的身上驮着一只牛皮船,扮演一对野牛。母牛叫巴登杰布,意思是吉祥的天上的母亲,而公牛叫大木青曲布,意思是炎魔的保护者。

领队载歌载舞,船舞者扛着巨大的道具。她在背部和腰部插入一个桨,借助腰部和双手将船送上来,当船落下时,它撞击桨并发出声音。

奇特的敲击方式,所获得的声音有节奏、深沉、浑厚、激昂,为舞蹈增添了特殊的节奏和音效,观者无不感到新奇。舞者的动作轻松优美,情绪饱满热情。很难想象,船上舞者背上的道具——七八十斤重的牛皮船,已经跳了十来分钟了,抬船的人已经汗如雨下。

图δ1为村内刻有“藏鱼村”的大石头;图2、图3是军坝村煮鱼的场景。

外人看邓尔子,总会好奇这种奇怪的舞蹈是怎么形成的。据专家考证,顿尔孜起源于西藏的牦牛舞。之所以用船打牦牛,是渔村人因地制宜的改良。在旧社会,军巴人在封建领主的剥削下,生活困苦,不得不跳顿尔孜来解闷。在“钓鱼节”这样的吉祥日子里,军巴人会跳顿尔兹,以此来招待神灵以求平安。在新的社会里,军坝人重新跳起了顿尔孜舞,他们不再背负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

新时代卸下了军巴人肩上的担子,惹了顿尔兹他们会更轻松愉快。

排版:红豆

作者:方

图片:刘鲸,田淑青,巴萨,

老狼,西藏有毒,周晓摄影,Zhanpy,

于尔根·坦克霍夫博士

来源:2022年9月刊《全球人文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235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8
下一篇 2022-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