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今年鄱阳湖“汛期转枯”,随着湖床露出,一些以前藏在湖底的东西也出现在人们面前。最近,据说江西鄱阳湖的一个千年石岛“落水”了。这个“码头”指的是“流星码头”。该岛在宋代开始在上面建筑,明代又增加了亭台楼阁。另外,从相关图片来看,周围的湖床已经变成了“草原”。
江西鄱阳湖千年石岛,“水落墩出”[S2/]
湖床变成“草原”
9月6日,江西省庐山市鄱阳湖的千年石岛“落星码头”,如今已经“落花流水”,周围的湖床变成了“草原”。
湖区大大“瘦身”元宝枫滴灌“解渴”[S2/]
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来水少的影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汛期喊“渴”,出现罕见的“汛期抗旱”现象。
“6月底以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172.5mm,比常年同期偏少60%,蒸发量是同期的2倍;7月份以来,长江中上游来水比同期减少了40%。”站在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幸子站前,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四级主任黄晓告诉记者。
9月6日8时,鄱阳湖幸子站水位退至7.99米。黄晓说,这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鄱阳湖进入非常枯水期(8米以下)。目前湖区面积和体积约为往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连日来,记者在鄱阳湖区采访,发现原本一片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已经“瘦身”了。湖水退去形成了大片的湿地草甸或干滩,甚至很多湖床都裂开了。
位于江西省庐山市的千年石岛“落星码头”是鄱阳湖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已经“落花流水”,周围的湖床变成了“草原”。湖风吹来,草浪起伏。在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海域,雨季被水浸泡的明代古桥“千眼桥”比往年提前近4个月露出了真面目。一大片河床暴露在烈日下,依稀以为是“沙漠”...
“以前是冬天,现在第一次穿短袖看‘千眼桥’,感觉很不一样。”在鄱阳湖边生活了50多年的冯涛直言自己从未见过这一幕。
鄱阳湖干旱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环湖旱情加剧。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多宝乡林场,一台台挖掘机不停地挥舞着“大胳膊”,平整一个直径5米、深8.5米的水库。山泉水沿着水管慢慢注入水库。
都昌县多宝乡工作人员高朝告诉记者,多宝乡林场种植了约400亩元宝枫,由于持续高温晴热天气,部分元宝枫出现枯萎迹象。“我们会把山泉水引入水库,然后通过水泵输水,再用管道滴灌给元宝枫‘解渴’。”
据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截至9月6日16时,干旱灾害已造成江西425.3万人受灾,9.7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858.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2.6亿元。江西省共投入251.42万人抗旱。
作为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西近日出台30条抗旱措施。其中,建议采取修建排灌站、挖抗旱井、配置水泵等综合措施。,加强电力保障,优化水源配置,千方百计保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对于没有灌溉条件或工程缺水的农田,要加强土壤保墒措施,千方百计补充灌溉。
江西水文部门预测,未来鄱阳湖水位将继续下降。建议做好提蓄保水工作,保障湖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防范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对湖区及周边地区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启动首次枯水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
鄱阳湖干旱
9月6日,鄱阳湖代表站幸子站水位退至7.99米,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正式进入极端枯水期。当日9时,在都昌县松门山水域,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开展科学监测,这标志着鄱阳湖首次枯水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正式开始。
本次监测是基于当前低水位对鄱阳湖水生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积极应对,采取许可捕捞的方式进行,主要监测枯水期鄱阳湖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和栖息地。为确保科学准确,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全省共有111个监测点,覆盖91个县(市、区)。监测水域覆盖长江江西段、鄱阳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何秀,包括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监测时间约2个月。
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与救助中心资源监测科副科长、高级水产工程师王声告诉记者,9月5日下午,监测人员在指定水域下网,6日上午关闭。根据现场目测,目前水生生物丰度有所变化,种类组成基本稳定。
据了解,上个月,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鄱阳湖水生生物:一方面,正处于水生生物的摄食期,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水生生物的摄食面积明显减少,影响水生生物的育肥效果;另一方面,鄱阳湖湖底复杂,沟壑不平,水位快速下降会导致部分水生生物被困在小水体中,干涸而死。对此,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巡逻力度,避免引发爆发性鱼病;对于可能被围困的小水体,连接主河道,尽可能让小水体中的水生生物自然回归主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