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丨“第四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成功召开

活动报道丨“第四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成功召开,第1张

活动报道丨“第四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成功召开

关注我们

为推动民国史学术研究,促进青年学者成长,形成世代传承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联合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8月24-25日在南京举办第四届民国史青年论坛。来自1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青年学者、2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整体历史视野下的民国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在交流中,青年学者们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火花。

中华民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是中华民国历史学科成立50周年。半个世纪前,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董、吴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以李新同志为代表的高级学者开创了一片新天地。1972年秋,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了民国史课题组(1978年更名为民国史研究室),率先开展了民国史研究。此后,民国史研究的奠基者们坚持“力求材料可靠,实事求是,少加评论”的基本方针,明确将民国统治阶级作为研究对象,打破了过去统治阶级只作为革命史陪衬的局限,拓宽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不到10年,先后推出了《民国史料集》、《民国人物传(上册)》、《民国史(上册)》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1993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也成立了民国史研究中心,形成了南北民国史家相呼应的局面,国内民国史研究进一步拓展。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先后出版了《民国史大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等民国史优秀著作。

进入新世纪,随着学术研究队伍的迅速壮大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与民国史研究相关的书籍和史料相继问世。民国史研究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一门新学科。由几代民国史学者集体撰写的民国史36卷(包括民国史16卷、民国史人物传记8卷、民国史大事记12卷),于1911年百年正式出版。这套代表民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历时40年完成,奠定了民国史学科的研究基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民国史研究体系。

近年来,中华民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外民国史料的不断扩充,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断引入,民国史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出,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特别注重民国史领域青年学者的培养。2016年以来,民国史研究室举办了三届民国史青年论坛。今年,虽然疫情依然反复,但在各方努力下,第四届民国史青年论坛终于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

多方面深化民国史研究

本次会议以“整体历史视野下的民国史研究”为主题,与会论文史料扎实,论点深刻,多有创新。新一代学者普遍熟练运用史料分析技巧,阅读多语种史料,档案来源日益多元化。如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宝李记,利用北洋时期山东某基层警卫的日记,从微观历史的角度透视了北洋军阀政权下的社会生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利用台湾省地区水利局、农商部档案,探究淮河引水委员会背后中央与地方、军阀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从中国共产党地方革命的史料出发,探讨了土地革命时期安徽党组织建设的演变逻辑。

年轻学者也拓宽了理论视野,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采用特定的研究范式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士谷重点研究了长江中游的江心洲-桑洛洲和张家洲,探讨了它们长期的自然演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及滨水人群围绕资源的相互作用。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陈亮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胡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多个维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南京江浦地区的发展与郡治划分。

在这次会议上,许多学者从情感史的角度探讨了民国时期家庭和女性的生命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宇指出,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话语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革命女性的经历。她认为,在中国革命女性的生命实践中,可能存在着一种能使人突破“自我”成长、超越个体的现代女性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指出,重视五四运动中的情感因素,是对过去强调五四运动启蒙理性的一种纠正和反思。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王昭借用社会经济学的“网络”视角,分析了城市职业女性的友谊所编织的社会网络,在传统网络所归纳出的一般要素之外,发现了新的支持系统。

传统政治史也有了新的定位,年轻学者更加关注复杂的权力网络和结构性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海建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吴稚晖、蔡元培、李世曾、张静江的权力兴衰,可以在国民党派系格局演变的脉络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权力资本的沉浮中得知。

此外,将民国史与革命史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拓宽民国史的研究视野,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有之义。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孙杨从党史研究的“弊”与利的角度,阐述了拓展民国史研究的三种可能启示,即“超越学科”、“理论自觉”、“当下追求”。

处理好整体与个案的关系。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岳前厚,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李、李玉、陈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叶美兰,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朝光等十余位学者分别就中华民国历史的初始状况、发展历程

朱庆说,民国史研究要强调“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双轮驱动。好的历史研究多以小见大,是从全局角度的个案研究。脱离了个案研究的整个研究就像空中的城堡,是站不住脚的。同样,做案例研究的学者也要关注整体的历史视角,需要了解整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免以偏概全。

谈及如何从整体历史的角度研究民国史,王朝光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长沙会战大捷后长沙人民游行的影像。“在三分钟的视频中,你会发现所有游行者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们唱的歌和这段视频的背景音乐是《义勇军进行曲》。“他说,如果你实际一点,你会感觉到他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但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再往前推10年,你会觉得1941年左右,《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了。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一步说,《义勇军进行曲》是左翼电影《风暴之子》的主题曲,左翼电影是以CCP为主要驱动力的文化。由此可见,CCP通过左翼文化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通过这首歌,把政治、文化、社会一起考察,进行相应的整体研究。

第四届民国史青年论坛分组讨论现场吴楠/摄

谈及根本问题与整体性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瞿俊指出,年轻学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必坚持完整的整体性历史的呈现。拿一棵树做比喻。不一定要把枝叶和树干都表现出来,但是在表现枝叶的同时要能表现出树干的阴影和形状。从这个意义上说,树干就是那些根本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民国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二是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如人口问题、社会流动等;第三,时刻关注这篇论文是写给谁看的,有多少人愿意看。

“民国史研究要在继承前人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李说,50年来,民国史研究在基本关怀、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视野日益开阔。林大晋建议年轻学者在做学术研究时不要跟风。陈前平建议,民国史研究者要有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角,这不仅意味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民国史,还包括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不要局限于近代,还要关注古代。陈希望青年学者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要对民国史的整体研究有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术界的发展多做贡献。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127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