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身处上游、兵力更强,为啥败给朱元璋?两种人生观的交锋

蝾螈怎么养2022-09-27  20

陈友谅身处上游、兵力更强,为啥败给朱元璋?两种人生观的交锋

朱元璋和陈友谅本质上是一类人:都来自社会底层,希望在乱世改变命运,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但两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不同的归宿。

从出身来看,陈友谅和朱元璋可谓互相欣赏。朱的乞丐和尚身份无需细说,而陈友谅是绵阳一个渔民的儿子,爷爷也曾是女婿。这样的背景可以用卑微来形容。

元末之乱给了这两个穷人一个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的大好机会。他们相继加入了红巾军。陈友谅属于西系,朱元璋属于东系。但是,通过相似的出发点,两人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为人处事方式。

陈友谅聪明,精通战术,不介意把自己的这些特点完全展现出来。从他出生的历史可以看出,他热衷于政治,做任何事情都不择手段,完全不注重传统的道德和仁义,以高度的纯粹理性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一开始他跟着徐守辉的大臣倪文俊,两年后他就找机会杀了他,换掉他。又过了三年,陈友谅凭借自己日益壮大的羽翼,干脆杀了在各路起义军中声望很高的徐守慧,后来成为皇帝和爵位的大汉。

陈友谅除了杀主自立外,对下属也是极其冷血。史书上说他“以性猜度,使其能被政治所控制”,就是根本不相信下属,纯粹以政治来控制下属。

此外,虽然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但陈友谅上台后并不体恤民情。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战争资源,他疯狂勒索掠夺,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上表现充分体现了陈友谅的极端精明和现实。但作为一个政治家,这种人生态度可谓目光短浅,看似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长期损失不可估量。

比如徐守辉,他不仅是陈友谅的大人物,在各路叛军中也有很大的号召力。陈友谅杀主夺权,引来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不满。后来刘伯温在分析各种势力时曾指出:“朋友怕抢主,名不正”。狡猾的陈友谅为了巩固自己权力地位的合法性,在杀死徐守慧后,屡战屡败,试图用高强度的外部压力迫使自己的部会保持团结。

对下属的不信任也让陈友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朱元璋骗了,杀了左膀右臂赵普。后来在鄱阳湖之战被朱元璋击败后,疑神疑鬼的陈友谅拒绝了左右将军提出的两个完全相反的建议,导致他们向朱元璋投降。

位置不对,失去了下属和老百姓的信任。陈友谅的地位完全靠政治和武力来维持。这种方式怎么能长久?

与赤裸裸的陈友谅相比,朱元璋走的是相反的安全之路。

比如朱元璋就找不到办法对付以前的大佬。当初大哥郭子兴在拉拢和防范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有和他发生过战争,至少他脸上还保持着尊敬。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几乎完全继承了他的权力;当韩林儿被刘福通立为皇帝(王小明)时,朱元璋也优先考虑它。

在处理人才问题上,朱元璋在创业时期可谓疑人用人。他不断招募各种文武人才,甚至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知识分子。这种渴求人才的态度,让朱元璋的脾脏大受裨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总能得到下属最睿智的建议,职业发展事半功倍。

对于老百姓,出身社会底层,饱尝民间疾苦的朱元璋有着充分的理解。他把叛军比作一条鱼,把老百姓比作水,而水是鱼健康生长发育的最基本要素。于是,他和陈友谅反其道而行之,约束队伍,体恤百姓,以仁义赢得民心,为日后平定天下、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相对于注重眼前利益,相貌丑陋的陈友谅,朱元璋更宽容,更懂得收拾,更有长远眼光。因为这个关键的区别,朱元璋在元末复杂的政局和军事形势下战胜目光短浅的陈友谅,是历史和人性的必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808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