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埃伯出生于前奥匈帝国克拉科夫(今波兰),后赴德国上大学,加入kpd(德国名字,莫勒),后定居德国。他是著名的记者,也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精通英语、德语、俄语、波兰语和汉语。
希伯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向往已久,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汉斯·赫柏1925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员。当国共合作反对军阀统治的北伐顺利进行时,国民党内的右派,主要是蒋介石,叛变革命,拿起屠刀杀共产党。希伯当时也在北伐。他看到蒋介石兵变,深恶痛绝,对中国局势极为担忧。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他愤然返回欧洲。
1928年2月,艾伯回到中国后,根据他在中国的经历写了一本名为《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的书。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中国革命充满了生机和战斗性。尽管有暂时的困难,贫穷的千千中国人民一定会胜利……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友谊。
汉斯·希伯
九一八事变后,赫柏得知日军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再次来到上海。他以“亚洲人”为笔名,在美国《太平洋杂志》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发表政治见解和报道,揭露日军侵略行径。“亚洲人”就是“亚洲人”的意思,表现了希伯对亚洲局势的关注和对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的同情。
1932年秋,希伯和他的妻子朱迪·卢森堡定居上海。当时,史沫特莱、马、艾黎等几位上海的外国朋友组织了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艾贝尔是发起人之一。他们在学习马列主义的时候,比较关注当时国际和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法西斯的兴起,蒋介石的反共“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等等。
1934年,赫柏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经苏联返回欧洲。半年后,他第三次来到上海,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运动。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再次实现了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让赫柏欢欣鼓舞。淞沪会战之际,他写了《中国变弱变强》一文,发表在《太平洋事务季刊》上。他认为,尽管上海沦陷,但侵华日军面对的是协同一致的全国武装力量,日本无法从中国脱身。他断言中国将由弱变强。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的抗战上,考虑如何坚持抗战,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了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埃伯决定到延安进行实地考察。
汉斯·希伯的肖像
1938年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希伯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情况。他还看望了许多干部和群众,并参加了一些集会。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敌后军民的抗战热情有着深刻的感受。
1939年2、3月,他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记者贝尔登一起,从上海到皖南泾县新四军采访。采访了叶挺、项英、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他还听取了周恩来关于向新四军官兵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报告。赫柏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美亚评论》杂志上。4月写成《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介绍新四军建立了游击战场,超越了狭义的游击战形式,向正规战过渡。运动战和广泛的游击战的结合,全民抗战的动员和武装,都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基本精神。
6月,周恩来的《抗日战争新阶段》发表,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已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坚持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浪潮,希伯感到非常难过。他先后在《美亚评论》发表《法西斯轴心与中国统一战线的对抗》、《叶挺将军传》、《中国内耗助日》等文章,坚决反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军队的错误政策。
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宣布重建新四军司令部。在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赫柏专程来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采访。先后到盐城、阜宁,受到陈毅、刘少奇、粟裕等新四军领导人的热情接待。我深入到希伯兵营、农村和学校,广泛接触兵、农、商、学生等各界人士,了解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活动、劳动和生活情况,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我很快就写了8万字的《中国统一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还写了大量的报道和政治见解,比如《重访新四军根据地》、《亚洲日本战线后》,这些我都有把握。此时八路军也在鲁南开辟了根据地,与苏北相邻,但外界知之甚少。赫柏决定去山东抗日根据地报道。
9月12日,赫柏抵达山东滨海区。10月4日到达八路军115师师部,见到了罗荣桓、朱瑞、李渔。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界群众举行盛大茶话会,热烈欢迎希伯同志。朱锐同志代表山东分会、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代表八路军、山东战时工作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战时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代表山东抗日民主政府致欢迎词。埃伯同志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过去十年与中国人民的斗争。
他说:“这次中国大后方之行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次旅行。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在他们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掩护下,我得以在日本占领区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自由穿行。而且八路军,新四军,所有在中国敌后坚持抗战民主的人,给了我最大的便利和安慰,这是很多外国记者无法想象的。我一定要把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告诉全世界的人,特别是关心中国的外国记者,比如我是如何在八路军的保护下冲破日本人的封锁,告诉他们:谁要想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就必须亲自到敌后来!”中国人民的这些肺腑之言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罗欢
在这段时间里,赫柏白天采访,晚上写作,通宵工作。他住所附近的人们每天晚上都能听到他打字机的咔嗒声,有时直到黎明。一篇记述他从苏北到山东的旅行的通讯《日寇占领区游记》,就是这样匆匆写成的。他怀着极大的喜悦,给远在上海的妻子裘娣写了一封信,请她到山东一趟,带走他的手稿。由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恶化,赫柏被分配到山东的支局工作,因为支局远离战场,相对安全。这时,临猗的日军首领刘军正在集中力量对付伪军,计划对日本军民进行一次大“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日益险恶,敌人采取“铁壁包围”、“蓖麻围剿”等战术,大举入侵沂蒙山区。
我们抗日军民采取灵活的战术对付敌人,几乎每天都要和敌人发生几次小的遭遇战。对我们来说,其实没有前后之分。根据地领导劝赫伯同志回上海,他坚决不同意,说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从来不怕枪和子弹。为了使希伯尽快适应这种战争环境,每次行军,八路军的干部战士都要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注意前后联系,不掉队;上下山注意走稳,不要摔倒;注意行进规则,不要出声。埃伯认真听讲,遵守规则,很快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位可爱的“外国八路军”,与八路军一起行军,坚持进行野外采访,从不落伍,从不求人关心,表现了一个反法西斯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牺牲精神。
1941年11月5日,日伪军两万余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帮助下,从临沂、费县、平邑、蒙阴、莒县向沂水县南部的柳田(今沂南县)急进,企图包围并消灭驻扎在此的115师主力和山东分部。罗荣桓政委在柳田附近的山村任家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部署突破方案。黄昏后,希伯尾随突围。那一夜,月色昏黄,夜色迷蒙,敌人在周围的山头上点燃了一堆堆的火。八路军离敌人最近的时候,也就一两公里。然而,依靠熟悉的地形和准确的情报,八路军在无声无息中奔忙。至6日拂晓,已成功钻穿敌人的“铜墙铁壁”,安全抵达费县王沟,在此休整待命。得知详情后,赫伯激动地说:“这一夜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夜。这比我在西方参加过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聚会都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忆。”
李煜
他提议立即为八路军115师出版的《战士报》写一篇文章,赞扬这次突围的指挥的神奇和山东抗日军民所表现出来的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为这一奇迹般的胜利欢呼。于是,他不顾一夜跋涉的劳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双腿当桌子,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由随行的翻译小方同志翻译成中文,立即寄给了《战士报》。希伯的手稿很快被印在了《战士》的头版。文章称赞这一突破是一场无声的战斗。八路军不费一枪一弹就突破了敌人的三道防线!埃伯的这篇文章在山东抗日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鼓舞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11月下旬,日军“扫荡”和抗日军民“反扫荡”斗争更加激烈。跟着八路军希伯的队伍,在东蒙山和敌人“磨”。大家多次劝他尽快离开山东,他都坚决拒绝了。他反复说,“现在是我最需要战斗的时刻。我想和你在一起。”
但很快,鲁中南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大青山战役发生了。
11月29日晚,埃伯随山东支部、山东省战联转移到沂南县、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我就驻扎在那里的抗大校区。根据先前的情报,那里没有敌情。但经过一夜的行军,我到达了沂南县崖子乡西所庄地区。此时已是11月30日凌晨,我的天才灵光一现。突然,周围的山上响起了枪声。仔细一看,周围的山头上到处都是敌人,希伯跟随的八路军被日军的一个混成旅包围了。形势非常险恶。当时我们部门只有一个特勤连和一些反大学生,寡不敌众,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掩护机关转移,部队首长决定将所有人员分成三个小分队,分批向南突围。
肖华
埃伯谢绝了第一、第二队的先行,毅然拔出手枪加入了最终突围的第三队。在密集的炮火下,敌人从四面八方逼近,堵住了缺口。赫柏的战友翻译和警卫为掩护他英勇牺牲。希伯悲痛万分地看着躺在身边的中国战友。他拿起牺牲的同志留下的武器,猛烈地向敌人射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臀部,鲜血顺着他的大腿流了下来。他顾不上穿衣打扮,固执地继续向敌人射击。另一颗子弹击中了他,血从希伯的胸口涌出。他咬紧牙关,挣扎着继续战斗。一颗炮弹又落在他附近,五处受伤的赫伯终于倒下了。
希伯死了。他是一名著名的记者,但他作为一名士兵死在了战场上。他是欧洲人,却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有许多外国朋友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但是,他是第一个穿上八路军制服,亲自拿起枪与法西斯土匪战斗而牺牲的欧洲人。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了中国人民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争最严峻最困难的时期,他不避危险,与中国人民同生共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希伯同志的英文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与中国的山川河流共享荣耀。
希伯牺牲后,中共中央山东支部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纪念国际同志——希伯同志》的社论,高度赞扬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希伯同志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1944年,山东军民在赣榆县马鞍山(今抗日山)上为希伯建了一座高大的白色圆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染沂蒙。”1963年10月,希伯的遗体被移至临沂地区的烈士陵园,安放在专门为他修建的陵墓里。让我们向我们的抗日英雄、国际主义战士、记者汉斯·赫伯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