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打不赢日本?看看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吧

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打不赢日本?看看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吧,第1张

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打不赢日本?看看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吧

关于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胜利,外文网上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就是“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与,单靠中国是无法击退日本侵略者的”。

这种论调在网上被广泛讨论,其主要依据是中日对峙多年,但美苏参战后形势突变。

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优势,苏联赢得苏德战争,将矛头指向关东军。日本形势急转直下,直到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参与,日本的侵华战争也不会持续太久,这场战争必然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日本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它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它在1500多年里没有任何存在感。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工业化国家转型,才有了成为大国的资本。日本通过在全国各地勒紧裤腰带去欧美打工,赚取了大量外汇,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剑、枪、斧、斧等传统冷兵器。也换成了坚固的船只和锋利的枪支。

同时,随着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痴迷于领土扩张。当时日本普遍推行“征韩论”,字面意思是攻击朝鲜。后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成功占领朝鲜和中国的一个岛屿,并被赏银两亿两。

依靠不断的对外战争和对殖民资源的掠夺,日本进入了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1937年。

当时的日本有多富裕?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就到处都是餐馆、咖啡馆和舞厅。仅东京就有一万多家小吃店,平均每16栋居民楼就有一家餐馆,其商业繁荣比例甚至超过了今天的东京。

正是这之前的繁荣空让日本的野心逐渐膨胀。为了攫取更多的资源,日本政府开始将中国定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并在全面侵华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从中国东北攫取物资,同时为侵华做好充分准备。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正式发动。日本军方对这次侵华充满信心。日本陆军大臣杉山肇在率军进入北平前,甚至向裕仁天皇许下诺言,声称“中国事变只要一个月就能解决”。

然而,现实恰恰相反。日本在中国的战争没有这么顺利。虽然日军似乎在逐步蚕食中国,但华北、华中、华南等大部分精锐地区在短短两年内就被日军占领。

然而,负责坚守的蒋介石却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且战且退。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日本的理想状态发展,但东京大本营很快发现不对劲。

蒋介石领导的部队虽然对日本入侵没有那么强的抵抗能力,但他无意投降,这给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我党领导的敌军后方战场频繁骚扰日军,使日军陷入无休止的追击之中,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基本无望。

本来日军打算依靠占领的沦陷区“反哺”日军长途跋涉所需的战略物资和战时经费。但蒋军和我党部队的骚扰,使日军在沦陷区的投入极为困难,许多用于开采资源的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由于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东京大本营只能从国内调拨物资补充中国战场,导致中国战场成为不断吞噬日本有限资源的“无底洞”。

1938年10月,武汉战役后,日军虽然成功占领武汉,但资源消耗到了极限。此战之后,日军在华推进明显减少,不久之后,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也宣告了日本毁灭中国的短期计划的彻底破产,中国的反击即将到来。

对日本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按照正常的军事理论,一旦陷入战争泥潭,撤军至关重要,这样既能及时止损,又能避免过度投入对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的影响。

然而此时日军已经在中国推进了好几年。如果它放弃了,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投入都白费了,这是日本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日本权衡再三,决定硬着头皮继续吞中国。

但当时日本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圣战”。我们做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压榨日本人民就行了。

自1938年以来,日本人民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艰苦生活。为了尽可能给前线提供物资,日本所有“不必要”的开支都被取消了,比如减少出租车数量,用焦炭代替汽油生火。许多商店被迫关门,而一些餐馆仍在营业,但被禁止出售高标准的饭菜。所有的食物供应都由政府统一分配。无论贫富,生活都很简单。

1939年下半年以后,日本全国能配置的资源少得可怜。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送上前线,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物价管制令、白米禁止令等各种限制措施。纯白大米开始从日本人的餐桌上消失,温饱已经成为日本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后来,日本昭和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盖娜在《断肠阁日记》中写下了当时日本的困境:

一月五日。寒冷令人难以忍受。据邻居说,从去年年底开始,盐和酱油就一直缺货,什么时候能到卖酒的店里也不抱希望。糖要10天后才配给。终于,战争胜利而食物日益匮乏的时代逐渐到来了。

但即便如此,日军仍未能在中国战场取得优势。相反,在毛主席《论持久战》的积极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高涨,每一个中国人都坚信中国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论持久战》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军事成就的杰作。此文一出,奠定了毛主席在军事史上无懈可击的军神地位。《论持久战》逻辑严谨,论证无懈可击。自古以来几乎没有人能比得上。

在这本书里,毛主席仔细分析了日本的军事部署,指出日本占领武汉后,要想进一步进行战略进攻,打通广东、武汉、兰州、广州的联络线,至少需要150万兵力,超出了当时日本所能承受的限度。

因此,他得出结论,武汉一战结束后,日本必然会因兵力和物资不足而放慢进攻步伐,这就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后来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推断是正确的。武汉会战后,日军虽然成功占领武汉,但也是惨胜,无法继续快速推进。毛主席在武汉会战前一个月就做出了这个推断,可见主席的眼光有多远。

除了预见日本在长期战争状态下的衰落,主席还在书中描述了持久战的全景,包括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原则,以及何时主动进攻,何时战术撤退等。,而且所有的战斗方法都写的清清楚楚。

更令人钦佩的是,毛主席还推断日本将很快进军菲律宾、暹罗、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立足日本大陆政策,实现垄断西南太平洋的目的。这个政策必然会触动美国的利益,所以美日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毛主席在1938年5月发表了这个推论,比日本进攻东南亚、发动太平洋战争早了三年多。

事实上,从1940年开始,日本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可利用的资源基本上已经耗尽。大米短缺、电力短缺、汽油短缺等各种问题。充满了这个小小的国家。虽然政府还是说照常供应物资,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去了官方指定的配给站,最后,都回家了空。

随着食物的短缺,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富人通过与军队和政府部门建立关系,侵吞库存的有限资源,然后在黑市上出售,以获取高额利润,这使得无法维持生活的平民更加艰难。

1941年以后,日本人为了满足温饱,只能带狗肉、海马肉、海狗肉等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肉类,甚至虫子、瓜皮、各种边角料。政府还鼓励人们热情品尝“新食品”,并专门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设专栏,介绍如何食用各种珍稀食品。

后方的情况已经如此艰难,前线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节省资源,日本军方开始对士兵的战斗装备进行“杂耍”。纯棉的衣服换成了有一些填充物的旧布,纯牛皮的靴子换成了合成革。

至于士兵的一日三餐,由于后方没有补给,士兵只能降低饮食标准,吃粥配咸菜或干面包,在一碗米饭中间放一颗西梅就是午餐,这就是“日丸便当”的由来。

后来因为受不了,有的日军甚至主动给当地地主做兼职。虽然这是不光彩的,但他们至少可以吃一碗正常的米饭。

由于这种困境,日本被迫寻找突破口,最终铤而走险轰炸珍珠港,进军东南亚,以获取资源维持在中国战场的投入。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重心仍然是中国战场,日本政府90%的预算仍然拨给了侵华战争,对苏对美战争只占很小一部分。

因此,美苏参战固然对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中国军民的顽强斗争和持久消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各种国际援助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940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