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螟:夜色。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春芳:春草。
歇:干枯。
山居秋暝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季节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一句: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转晴),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第二句: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第三句: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第四句: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本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是千古佳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掌握这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能够想象古诗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方式朗读,师生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感悟诗歌中诗人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3、能想象古诗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古诗《山居秋暝》。
教师板书课题:山居秋暝,学生读课题
教师释题:山居秋暝含义:意思是秋天的傍晚在山中居住。
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居:隐居、居住。是王维居住在终南山时描写的一个秋天的黄昏的景色。
教师介绍诗人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所以他的诗中特点是“诗中有画”。
诗歌朗读节凑停顿: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 / 可留。
教师范读,学生齐朗读。
教师引导朗读: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尾联第一句是陪衬,后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学生古诗“诗中有画”
诗人用几句诗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这就是“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吧!
教师板书:诗中有画
教师: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学生齐读古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邀请学生作答。
学生:山雨初晴,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教师: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邀请学生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教师: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邀请学到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教师: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何联系?
学生:空气清新可以见到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教师:第三句: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不是和谐呢?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很和谐,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非常美的一幅画。
总结:
教师:这首诗写景的句子中,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指名学生作答。
学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再次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下课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为古诗配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