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何革命党人喜欢当刺客,热衷于暗杀清廷宗室高官

清末为何革命党人喜欢当刺客,热衷于暗杀清廷宗室高官,第1张

清末为何革命党人喜欢当刺客,热衷于暗杀清廷宗室高官

清末,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如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但比这些起义更频繁的是针对皇族和清朝高官的暗杀,其频率和范围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万(1865—1919),字绍武,安徽合肥人。

晚清暗杀的盛行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有记载的革命党人暗杀事件就有几十起,很多都引起了轰动。

如1904年,革命家万在上海刺杀原广西巡抚,高喊“汉奸,我代表四亿同胞惩罚”(他曾计划利用外国列强的势力镇压革命)。可惜枪炮失灵,他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1907年,徐锡麟成功刺杀了号称“满清五虎”的安徽巡抚恩明(当时清廷叫了五个精明的满清官员,下文提到的段方、梁璧也在其中)。被捕后,他英勇就义。

1910年,吴越在京刺杀“出国五臣”(奉慈禧太后之命出国考察的五名朝廷官员),造成其中两人受伤,而他自己则当场牺牲;同年,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汪精卫将暗杀目标瞄准了当时的摄政王载沣(溥仪的生父)。他被捕失败后,留下了“快喝一刀,不负少年头”的诗句,一时成为革命偶像(当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的风云人物会在30年后成为头号汉奸,这实在是无法预料);

1911年,文蔡晟成功射杀广州将军傅琦(将军为清朝一品武官);

然而,1912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彭用炸弹炸死了主张坚决镇压的“宗社党”领袖。侍卫引了梁弼,彭自己当场死了。

暗杀事件此起彼伏,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道另类风景。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革命者一再使用暗杀手段呢?

上图_彭(1888年4月9日-1912年1月26日),本名席如,四川金堂人。

武装起义的一次次失败,使得革命者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捷径”

武装起义需要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周密长远的计划,相当数量的武装人员和数量庞大的武器装备,这对于当时的革命者来说确实有很多困难。革命者由于其阶级属性和认知,严重脱离人民,缺乏群众基础。比如鲁迅在他的小说《药》中描写革命家于霞(暗指秋瑾)死了,人民不但对他嗤之以鼻,还用他的血馒头治肺结核,可谓惟妙惟肖。

他们没有发动群众,只是依靠自己为数不多的部队作战。结果他们在清军的残酷镇压面前,牺牲惨重。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很多革命者难免对未来悲观失望,于是另辟蹊径,希望以“短、平、快”的方式和非常手段快速取胜。

上图_吴越(1878—1905),本名夏梦,安徽桐城人。

因此,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暗杀是革命者所看重的。例如,吴越说,“虽然暗杀可以由个人完成,但除非是集体努力,否则革命不会成功。当今时代,非革命时代,实际暗杀时代也”。革命党人普遍认为暗杀只能靠“一枚爆炸弹、一支手枪和一把匕首”来完成。“比起军队革命,需要的多,准备的麻烦,不秘密不确定,可以说是他们心理的准确写照”。

就连曾经对刺杀不屑一顾的汪精卫,后来也对刺杀大加赞赏,态度大变,说“用一个普通小偷的肉来惩罚不法行为,不太好”,并付诸行动。可见暗杀在当时革命党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胜利的捷径,比武装起义简单得多。

上图_荆轲刺秦王

受传统刺客游侠文化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国内外都有。

在封建社会,虽然朝廷对刺客游侠一直持压制敌视态度,但其影响一直在民间流传。远在“风萧萧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称得上“刺客圈之巅”。就清朝本身而言,夜闯紫禁城杀死雍正的女子吕四娘的传说流传甚广(当然只是野史传说),内务部的大厨陈德也“下岗”了。

所以《刺客游侠》等事迹也深深影响了革命者。比如吴越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夏梦”,而女革命家秋瑾干脆称自己为“剑湖侠”,可谓豪气十足。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甚至撰文声称“霜矛雪戟,刀光剑影,断枝残枪,朵朵炸弹,在与荆轲、颛顼的阳光下翩翩起舞”,鼓吹。

以上_秋瑾(1875-1907),女,名,建湖女子,浙江绍兴人。

除了传统文化,当时的俄国革命派也有很大影响。自1825年俄国一些有进步思想的贵族军官组织的反对沙皇的“十二月党起义”失败后,俄国的革命组织开始盛行无政府主义,对俄国高层进行了多次暗杀,甚至于1881年成功杀死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革命派对此高度赞扬,章太炎说:“今天要进行无政府主义革命,必须以暗杀为首要任务。”可见俄罗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是相当深的。

上_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出生于浙江余杭。

可以震慑和恐吓清廷高层,扩大革命影响。

几位革命家暗杀的对象不是皇族,而是高官,都是清廷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革命党人认为,定点清除这些人可以震慑统治阶级,带来巨大的影响,威慑和恐吓高层。如徐锡麟刺死安徽巡抚恩明后,当时的两江总督十分恐惧地说“我辈自然无休息日”,可见对清政府官员的震慑力。

梁弼遇刺身亡前,留下遗言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清朝亡”,这的确是一个预言。随着梁弼的去世,清廷中的强硬派也失去了主心骨。结果十多天后,溥仪宣布退位。可以说,这些暗杀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图_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宣彤,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暗杀革命者也被认为是对清廷的报复行为。

清末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有相当一部分仁人志士被清廷的屠刀所杀。所以革命派把很多积极镇压革命的清廷官员当成刽子手,想速战速决。

比如多次镇压革命的清廷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多次被革命党人暗杀,两次身负重伤(但此人后来不仅倒向革命一边,还劝说其他清军将领投降);1911年,端方在四川镇压“护路运动”,最终被革命党人枪杀,其首级被游街示众,可见其仇恨之深。

以上_四川“护路运动”

1912年清廷虽然正式告一段落,但暗杀浪潮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从孙中山手中接过总统大位的袁世凯,指使刺客刺杀了已经整编进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宋,而石建桥则为父报仇,成功刺杀了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军阀孙。

蒋介石上台后,指示以戴笠为首的军统局对政敌、异己进行了无数次暗杀。国民党领袖老蒋多次成为上海“轴心”的领袖,自称是“暗杀大王”王亚樵的目标。民国舞台上演的暗杀剧,可以算是当年革命者不经意间留下的“遗产”。

作者:杨夏校正/编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911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