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来世,所以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尽可能精心地安排自己的葬礼。
一些贵族的陵墓因为陪葬品的奢华而受到盗墓贼的觊觎,其中皇帝的陵墓最为奢华。所以历代墓葬都是盗墓贼的目标,保存完好的墓葬极为罕见。
但“明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是个例外。盗墓贼似乎已经忘记了这座墓,600年来没有人敢去盗。连东陵大盗孙殿英都不敢打明陵的主意。
清朝的时候,连康熙皇帝都会去明陵祭拜。要知道,这是前朝皇帝的陵墓。为什么没人敢在明陵挖掘?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祭拜,明陵隐藏了什么玄机?
开一碗
明陵不仅是朱元璋死后埋葬的地方,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中的帝王陵墓,他本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传奇。
他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当过乞丐和和尚。其余的开国皇帝,虽然落魄,但毕竟有家世背景,很少有朱元璋这样的穷人出身。
比如朱元璋
除了出身卑微,朱元璋是唯一统一南北天下的开国皇帝。那是什么意思?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开国皇帝从北到南一路征战统一全国,朱元璋是唯一一个从南方征战统一全国的。
朱元璋历尽千辛万苦统一中国的时候,面对的是每个皇帝都要解决的问题,身后的事情。
然而,朱元璋又一次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与其他皇帝相比,朱元璋在登基14年后才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建成时,仅用了30年时间。三十年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古代人来说建造帝王陵墓是很短的。
虽然明陵修建较晚,工期较短,但陵墓质量相当优良,从未被盗过。今天,地下宫殿和地上宫殿仍然保存完好,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明陵是如何幸存600多年而不被盗掘的?为什么康熙皇帝可以专程去祭拜?原因有很多。这是给你的。
不同的明墓
建造帝王陵墓,首先要做的就是找风水之地,也就是“选址”。
与其他皇帝相比,朱元璋的明陵选址很有意思。他选择了南京城外最近的地点,明陵离南京只有几公里,而不是福地。
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国军机大臣李信负责帝王陵墓的修建,并将陵墓的位置定在中山以南的独龙府珠穆朗玛峰脚下,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风景区。
也许是朱元璋做了先知。14年来,他都没有想过要建造皇陵,但就在工程开始一年后,他的妻子马皇后去世了。
在某种程度上,马皇后是最后一个能让朱元璋听话的人。朱元璋的家庭和生活经历使他不妥协,他只会听马皇后的劝阻。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爱妻的离去,才突然下令修建皇陵。
明墓之所以取名为“孝”,也是因为马皇后的谥号被命名为“孝”。朱元璋是马皇后的好丈夫,尽管有许多批评。
明陵之所以600多年来安然无恙,是因为地理位置。
南京城外不远处,明陵,地上宫殿占地约170万平方米,地宫占地约4000平方米,地宫深达50米。
这么大的占地面积,这么深的地宫,盗墓贼要想偷挖,势必是一个大工程。人力少要花很长时间,时间短就意味着人力多。
但这是南京,明朝的“二都”,清朝的南方重镇。直到现在都是大城市。在附近盗墓而不被发现太难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被政府发现。
相比之下,清朝皇帝喜欢葬在人烟稀少的“风水宝地”。因此,他们经常被盗墓贼光顾。除了位置,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环境。朱元璋对地点的选择非常巧妙。
明陵所在的中山独龙府,是一座没有土壤的石山,整座山都是由岩石构成的。这种自然条件意味着建造起来极其困难,但同样的,建造起来之后,盗挖也更加困难。
毕竟全国都能支持建设,不可能有太多人参与盗墓。在建造过程中,朱元璋和总工程师李信也采用了与旧不同的方法。
传统的陵墓建造是选好位置后挖一个大坑,然后掩埋。区别无非就是坑的大小。
然而,明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不是从独龙府自上而下挖,而是从山腰开始,侧身挖入山中,再挖下山空建造皇陵地宫。
与此同时,工程量的大幅攀升,也让盗墓贼“望墓兴叹”。
面对传统的地宫,盗墓贼会从墓室上方定位并挖掘盗洞。然而,一座被层层石山包裹的地下宫殿,别说南京城旁边,就是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是一个难以挖掘的难题。
而且古代没有用来炸山的大威力雷管和炸药,靠人力挖,能有“龚宇一山”那么好。
而且考古人员在用特殊仪器检测明陵时,还发现圈地下面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
这意味着,如果真的有人要挖地宫,一层层的鹅卵石会不停地滚下来,除非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清理鹅卵石,否则是没办法挖出来的。
而且鹅卵石还可以防止雨水对地宫的侵蚀。通过鹅卵石的导流,雨水会按照预先搭建的排水装置迅速流走,不会进入地宫。
古代盗墓贼之所以能够准确定位盗掘的墓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古人对“风水宝地”和墓葬注意事项的共同认识。
当一个皇帝按照传统认知发现了一个风水宝地要埋的时候,盗墓贼就可以根据风水知识反推地宫的位置。
所以朱元璋处处不同,可谓“叛逆少年”。石头风水不好?但是明陵在落基山脉。
在传统的帝王陵墓中,地下宫殿和地上宫殿在同一轴线上。站在地面上,人们可以根据地上宫殿的分布,大致猜出地宫的位置和布局。
但是明陵不遵循传统。其他墓都对应中轴线?明陵地宫是歪的。地下宫殿和地上宫殿是平行线而不是中轴线。地下宫殿被移到了另一个方向。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有一群决心挖明陵的盗墓贼,他们会想尽办法避开南京的政府,避开独龙府的石山壳,避开土封下的鹅卵石壳。
但是当他们挖了50米后,没有发现地下宫殿。他们的表情和内心活动是如此绝望。
正是因为施工中各种不寻常的反常行为,明陵才躲过了一批盗墓贼,而这些不法之徒都失败了,至今安然无恙。
说完了朱元璋在世时的地理环境和安排的因素,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下葬后的一些影响因素。
朱元璋死后的明陵
1382年,马皇后去世,葬于明陵。又过了16年,朱元璋去世,和他的妻子马皇后一起葬在明陵。之后,地宫彻底关闭。
直到今天,虽然地面上的宫殿已经被岁月摧毁,但位于地下50米的地宫却没有受到干扰。
朱元璋死后,明朝继续存在了260多年。这些年,虽然朱元璋的儿子朱迪已经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有“六部”,被视为“小都”。
在明陵城外,还有专门的守卫,他们被称为“小凌薇”和“沈工剑”。“沈工狱”是明代十二太监之一。由宦官组成,被视为镇守明陵的文官部。
而“孝陵卫”就是驻军。肖伟由5600人组成,他们都是由数千人挑选出来并经过长期训练的。
标准很严格。每个人都被要求在骑马时跨越一条壕沟和一堵墙。与此同时,他们还得拉弓射箭。三支箭至少有两支命中目标才算合格。
而且这些士兵每五年都会重新考核一次,优胜劣汰。失败的人会被刷下来,退役。因此,孝陵卫的战斗力一直保持强劲。
朱元璋死后,肖伟一直驻扎在明陵,直到明朝灭亡。如今,南京还有一个地方叫“孝陵卫”,据说是当年孝陵卫的住处。
明朝灭亡后,清军统一中原,面对历代开国皇帝的陵墓,他们会怎么做?清军没有肆虐,而是继续拱明陵,原因很简单,不敢作恶。
清朝打败明朝的根本原因不是清军强大,而是明朝外部发生了小冰河期引发的饥荒,内部发生了林东党争和土地兼并引发的起义,最终明朝在内乱中灭亡。
所以在清初,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清军高层也没办法,不敢再对明陵怎么样了,生怕矛盾继续激化。
于是我改变思路,继续供应明陵,缓解满汉民族矛盾。
于是在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不久,全国局势还没有定下来之前,摄政王多尔衮就迅速派人去祭奠朱元璋和其余的明朝皇帝。
第二年,豫亲王多多彻底击败南明政权,率兵进驻南京。多多第一时间派灵谷寺的和尚去修明陵,之后又派了几十个人看守明陵。
清朝最贤明的皇帝康熙年间,南巡时亲自去明陵祭拜。
这是一份礼物。康熙下马走到陵园外,紧接着是三跪九叩的大礼。康熙也发现守陵官员有些懈怠,要求南京巡抚等地方官员严格管理巡查。
康熙
康熙的行为很有效果,他对明陵的崇敬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喜爱。
康熙一生多次南巡,每次都不忘去参观明陵。其中6个派专员去拜访,5个亲自去拜访。
明陵前有康熙手书碑文,石碑上写着“治唐宋”。康熙认为朱元璋的年龄远远超过唐宋。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也继承了祖父的传统。每次南巡,他都亲自去明陵祭拜,他的孙子和外孙也都是三跪九叩。
不幸的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的战争将地面上的明陵宫殿化为灰烬,康熙亲笔题字也化为瓦砾。幸运的是,地宫仍然安然无恙。
之后,担任两江总督的晚清大臣曾国藩以圣旨祭奠明陵,修缮明陵,康熙皇帝御笔“治唐宋”碑也得以修缮。
溥仪统治时期,墓地外面有一块牌子,警告外国游客不要在这里乱涂乱画。
碑文用英、法、德、俄、意等六种语言标注,基本对应了当时的几个欧美列强,是腐朽的晚清少有的亮点。
都快死了,还惦记着前朝皇帝的坟墓,甚至敢警告几个仇人。后来孙中山在南京建都时,亲自到明陵祭奠。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市长亲自到明陵祭奠,明陵继续由专人管理保护。
之所以至今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曾经规定过的一条规定,不允许随意挖掘古墓。
对古墓采取保护性发掘,除非因地震、山体滑坡、工地等意外因素导致墓葬裸露。,不进行主动挖掘。
1956年,郭沫若先生领导了明万历皇帝明定陵的发掘和考古工作。
因为技术问题,大量文物被氧化,之后采取了保护性发掘。迄今为止,明陵地宫既未被盗,也未被挖掘。
随着明陵的修缮,它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它已经成为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