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曾手握重兵,都居住在南锣鼓巷,却分别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

他们都曾手握重兵,都居住在南锣鼓巷,却分别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第1张

他们都曾手握重兵,都居住在南锣鼓巷,却分别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岳强

在南锣鼓巷的名人故居中,洪承畴故居和和尚府比较特殊。两间房子的主人都是清初和清末的重要官员,都曾全副武装。在他们仕途的巅峰,分别见证了清朝的兴衰。

洪承畴

陈二传记中列出的一位重要大臣

南锣鼓巷59号院是洪承畴故居。朝代的更替往往意味着大量房屋所有权的变更,清初也是如此。清朝入关后,规定八旗官兵及家属住在内城,汉族居民住在外城。南锣鼓巷属于内城,嵌入黄旗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洪承畴这个汉族人能在南锣鼓巷拥有一套大房子呢?

洪承畴是明清两代的重要大臣。明代任兵部尚书、冀辽总督。在清朝,他的官职是太傅、太保、少师和太子太师。身份上,洪承畴是汉人,应该住在外城;但他被贬为清朝后,因为功绩卓著,被封了黄旗,可以住在南锣鼓巷,属于黄旗。

洪承畴故居

洪承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作为明朝的重臣,他的覆灭清朝被人诟病。皇太极进攻晋松线时,作为明朝崇祯皇帝倚重的冀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抗击清军,是抗清战线上八路军总兵的总指挥。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困半年后,成为清军的俘虏,被押解到盛京,即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起初,身陷囹圄的洪承畴大义凛然地视死如归。他靠墙坐着,绝食几天,不肯投降。皇太极想尽一切办法投降,洪承畴的拒绝却让他无可奈何。

那么,洪承畴是如何降清的呢?关于他的臣服,众说纷纭,民间流行两种说法。

第一,皇太极对人才的赤诚之心,终于打动了洪承畴。为了消除敌意,皇太极派心腹谋士范文程前去拜访。虽然洪承畴说只死不降,但是有一个细节让范文程看到了投降的希望。说话间,灰尘从房梁上落下,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轻轻拂去。于是,范文程告诉皇太极,洪承畴从来不想死。他太关心衣服了,更不用说生活了。

皇太子大喜,亲自拜访洪承畴。他嘘寒问暖,脱下貂皮披在洪承畴身上,真心希望洪承畴为清朝做贡献。洪承畴被感动了,终于动摇了。

其次,庄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摧毁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一个女人进了牢房,坐在洪承畴身边哭。她被恍惚的洪承畴误认为是同病相怜的人。首先,她哄着洪承畴喝了一碗汤。那是一碗参鸡汤,足以让奄奄一息的洪承畴活下来。然后,她饶有兴趣地对洪承畴小声说,“死比活容易。如果将军死了,你的妻儿怎么办?黎巴嫩人民怎么办?明朝腐败,百姓苦不堪言...如果你归顺清朝,你一定会得到重用”。就这样,洪承畴被说服了。这个女人就是庄妃,皇太极派庄妃充当说客,是因为她不仅天生丽质聪慧,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清朝灭亡后,洪承畴为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随多尔衮进京时,提出了约法三章:不屠杀百姓,不焚烧房屋,不掠夺财物。他采取“抚为主,抑为辅”的军事策略,同时建议清朝“学汉语,懂汉语”,了解汉人的风俗习惯;崇尚儒学,恢复科举让百姓安心;用明朝的法规完善清朝的国家制度。当然,洪承畴作为一个将军,只是被满清统治者部分接受。否则,既然有“不杀人,不烧房屋,不掠夺财物”的约法三章,为什么还有扬州十中和嘉定三中的屠场?

在为清朝的稳定统治做出了充分的贡献之后,洪承畴也成了大学士,身居高位。他死后,康熙皇帝给少师上书,给文祥写了信,埋了首都的车道沟,立了皇家纪念碑,但这并不是这部戏的结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在编纂《钦定史·二臣传》时,亲自加了洪承畴的名字。他还评论说:“虽然所有大臣都对朝鲜的繁荣负有责任,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洪承畴被钉在“陈二”耻辱柱上的时候,乾隆皇帝就明确表示,当初之所以要招洪承畴和祖大寿,是因为“丐帮创造了统一的规模,所以不得不聘他来安抚人心,而且要听话”。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洪承畴还会被皇太极和庄妃的话感动吗?

洪承畴的老房子位于南锣鼓巷59号,原来的大门在坊砖厂胡同。据此推测,翟红曾大规模穿越整个黑芝麻胡同。后来医院里的房子大部分都重建了,但有三间房子在北面,朝南。据说这是家庙(洪家祠堂)。至于洪承畴什么时候来这里居住,住了多久,没有历史记载。明末洪承畴征战沙场;清朝建立后,长期在江南和西南地区工作。可见他不会在南锣鼓巷长期居住。

现在南锣鼓巷59号是居民楼,门口挂着“不开放,禁止参观”的牌子。

僧格林沁

这场惨烈的战争让旗手们谢幕了。

南锣鼓巷南口往东第一条胡同叫炒豆胡同。这条巷子里的77号院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院门旁边的“和尚府”二字依稀可辨。

和尚宫摄影:岳强

原来的SengGreenwich宫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横跨两条胡同。王宓分为三条路:中、东、西,每条路有四个入口。除了东路主院,还有东院第四入口,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朝斗胡同71号至77号(奇数)和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偶数)都属于前僧院的范畴。宫殿正门外有大影壁,门旁有马石,门内有枪架。吊门、上院、后盖房均由手抄游廊连接。此外,还有攀爬走廊、游廊、花房、亭台、露台、水池等。冬天室内取暖有地炕,房间之间有地下消防通道相连。

僧沁死后,宫殿由他的儿子博延内休姆继承。此人担任光绪皇帝的礼仪和骑射教导,官至侍卫内大臣。清末民初,僧格林沁的孙子阿穆尔灵圭继承了僧王府。由于阿穆尔灵圭是礼仪之邦,当时的人们也称这座宅邸为“王宓”。民国初年,阿穆尔灵圭担任第一任国会议员,但他的薪水难以养活一大家子。另外,科尔沁的地租迟迟不交,他还卷入了一场官司。结果他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宫殿分割出售。从此家道衰败,宫中四分五裂。

僧格林沁,能打仗,内蒙古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年),成为科尔沁郡王。咸丰五年(1855年),因为在山东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他被提升为太子。咸丰十年(1860年)率军抗击英法联军,因大沽口失守,天津失守,被免去皇家军衔。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奉命镇压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捻军。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山东(今山东省荷泽市)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被赖、率领的捻军斩首,骑兵全军覆没。

每当我谈到僧格林威治,我就想起电影《火烧圆明园》中他和巴夏礼摔跤的场景。在那部令人压抑的电影中,只有这一幕令人动容。当僧格林威治轻蔑地提出要与傲慢的英法谈判团首席代表巴夏礼较量一番,并将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在地时,电影院内响起了掌声和喝彩。后来才知道,这个“摔跤场景”是编剧瞎编的。事实上,格林威治长老根本没有和巴夏礼打过仗。他直接派人逮捕了包括巴夏礼在内的全部39名英法谈判代表,并将他们投入监狱。也许是编剧觉得这种处理过于简单化,缺乏戏剧性,所以虚构了一个摔跤的场景。但是,两国交战时,并不互相残杀,所以僧格林禽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礼法。

八里桥摄影:白继凯

僧繇囚禁英法谈判使团的原因,或许是他认为巴夏礼是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囚禁巴夏礼,英法联军群龙无首,会导致内乱。没想到,第二天,在通州张家湾战役中,桑格林沁近万精锐部队被仅有4000余人的英法联军击溃。几天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次交战,清军精锐三万人再次大败。咸丰闻讯逃离圆明园。

在冷兵器时代,僧格林禽可能会打得更好。事实上,八旗军队在过了两百年的安逸生活后,战斗力已经很低了,之前与太平军的战斗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僧格林威治在中西差距最大的时刻迎来了决战。在通州八里桥,他率领的战士一个个倒在英法联军的步枪下。结果英法联军仅以5死46伤获胜。经此一役,八旗军已无法支撑风雨飘摇的清朝,晚清只能靠湘军、淮军、北洋军维持。

回顾晚清的外敌败局,绝不能用洋枪打不过的观点来掩盖晚清政府的腐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枪炮的威力已经体现在战场上。为什么八旗还死抱着余孽不放?后来经过几十年洋务运动,清军完全用洋枪了。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和庚子革命中屡败屡战?一个王朝的衰落,在于民心的得失。再精密的武器,士兵也不会打,也不会打。他们怎么能赢?

桑琴的失败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朝代的悲剧。随着那个朝代的结束,以前的“僧府”也分崩离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33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