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士|王时敏:当乐郊园不再“乐”

父亲节哪天2022-09-25  18

江南名士|王时敏:当乐郊园不再“乐”

作者:申远

立正!!!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开始了最后一次南巡。这一次,他有了一个以前没有的想法——取道苏州太仓,去参观清初“四大天王”之一王世民修建的乐教园。

不是,王世民的第八子,时任刑部尚书的猫王苦口婆心地劝道,乐教苑水浅,行船不便,所以皇上要去参观,怕体验差。

康熙皇帝摆摆手,就不去了。为了九五,天下各种园林都得为了他的利益随时待命。只是一个快乐的郊区花园。不去就不去。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忘记它。

但是,跪在地上的猫王可能并不安心——他失去父亲和被遗弃的花园的原因是什么?

挂在脑后的辫子也可能像鞭子一样,让你身心俱痛。这似乎和当年你遭遇朱国志法官之怒的“戏针案”没什么区别。

清朝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驾崩,举国哀悼,苏州却发生了“哭庙抗粮案”——因不满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贪污暴虐,以金圣叹为首的几名文人同情民生,带头写“揭帖”到文庙哭诉抗议,矛头直指庇护任的巡抚朱国治。

本来这是苏州由来已久的习俗,是士人发挥社会责任感和监督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明代,巨大的“哭庙”往往让官府不敢小觑,不得不放低身段听取士人的意见。

然而,时过境迁。还能用明朝的刀砍清朝的官员吗?更何况顺治皇帝是第一个进入清朝的皇帝。他一死,日夜提防经院叛乱的新统治者决定,他们真的要给江南士人一点“颜色”。

“哭庙案”中,朱国治对金圣叹等18人投怀送抱,判处死刑。此时,朝廷还对江南各省下达“新令”,严令各司督促监工缴纳钱粮,确保“拖欠”朝廷的钱粮偿还到位。朱国治得此诏书,更加厉害猖狂,接着又抛出“附加案”,直接把欠粮的一万多名江南士绅指为“反粮”,列入名单。约有3000人为此被捕入狱,承受着刑事责任和无休止的身心折磨,这让江南士人处境危险,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大家族——“断者十六七岁,或失其家”。

那时候,王世民刚刚过完七十大寿。“自古人活七十年”,合家欢乐还没过多久,就大祸临头了。

虽然王世民一家千方百计奔走,穷尽各种关系,避免被捕受刑的耻辱,但政府还是拼命追要钱要粮。之后的日子怎么过比较好?王世民和他的次子王拙被列入反粮书。顺治十二年中了进士的王拙被剥夺了功名,六子王符也未能幸免。第八个儿子猫王后来在乡试中考了第二名,但王家已经穷得付不起猫王北上的路费了。

对于细腻深情的王世民来说,家庭的一切艰辛都伤透了他的心。如果残忍的收藏家拿不到钱,他们会用生命去填补。九斤大板抡下来,三天之内连死几个人。亡灵们血肉模糊,只剩下一口气。王世民在送客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场景。除了令人震惊,他还会被人群叫出来——他被称为“太原王公”,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但现在,他家就像泥菩萨过江。他怎么能不遗余力地为人民求情呢?有“哭庙案”的悲惨先例。你怎么敢开这个口?

为了解燃眉之急,变卖家产是必然的。过去几年我引以为豪的田野和花园都成了累赘。让王世民书画最痛苦的是,他要卖掉家里的书画补贴家用。所谓“治一时之疮,剜一世之心”,不过是暂时的暂停。明末以来,苏州屡遭苛捐杂税和自然灾害。即使是真的抗粮荒,也大多是时局所迫,当权者并不理解。

王世民七十一岁时,庄稼又歉收,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木棉“一分钱也拿不出来”,只好把自己的土地全部分给九个儿子作伙食费,让他们每个月轮流养活自己。即便如此,也只能吃“两天肉”和“一天素”。一个儿子王力可·毛,后来成功地成为一名官员,却未能彻底改善他的家庭再次。

而这只是明清鼎革带来的变化之一。早在崇祯十七年,他听说国变,就应该知道天地变色,自己和家人都不能幸免。兵临城下,清军作为太仓王家的一家之主,生死是否落到了他的头上。一定有答案。

王世民的挚友吴商量后,终于无可奈何:“你若不肯屠戮百姓,就要亏欠祖宗。”清军为了镇压江南百姓的叛乱,不惜屠城。嘉定的恐怖历历在目,太仓的民风淡薄。它怎么能忍受这种破坏呢?

一旦出去,就是“不名誉”之名,一辈子都要跟着。带着这样的创伤,吴抱憾终生,他在诗中说:“娶妻不易,却不值钱。世界上有多少人失踪了?”——像脱鞋一样抛弃妻子和家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因为做不到,才无法做到诚信,以至于名誉扫地,一文不值!

从来没有几个文人能心安理得地面对“不名誉”的罪过。就算想有片刻的喘息,也绝对不缺少冷眼旁观和指责的付出。后来有些人甚至为王世民家的不幸幸灾乐祸,也许是出于对“失节”之人的鄙视:“西麓先生上有福报,下有赐诰,新年已享盛名。他是一家之主,又悲又苦,忍不住要笑。”

也许最尴尬的是,鄙视“猥亵”其实没什么错。面对这样的指控,吴和王世民无法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再痛苦,也只能自己消解。

更何况所谓“上有恩,下有封”也不是空穴来风。王家曾经的繁华,既是王世民与生俱来的气场,也是他潜心读书,发挥才华的后盾。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是不可抗力,把他的人生推向了与理想相反的方向。

王世民42岁游览倪瓒故里无锡时,触景生情而作此作,是王世民上古早期的代表作。

王世民最宠爱的祖父王希爵,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他把王家带到了人生的巅峰。此前,王希爵的爷爷王勇和王希爵的父亲王,已经通过生意把做成了当事人。这个时候缺的就是一个能随着名气发光的人,而王希爵也让他们梦想成真。

王希爵清廉勤政,官位很高,政绩突出。日本侵略朝鲜时,他以朝鲜为跳板,准确判断出日本意图侵略明朝的实质,力主对日一战。最后在他的运作下,明军大获全胜。

王世民的父亲王恒也是“学霸”,但因为是王希爵的儿子,万历十六年乡试后,他和会稽申时行的女婿同时升官,因涉嫌作弊被议长弹劾。即使王恒在后来的复试中获得了第一名,被允许参加考试,官员们仍然态度坚决,王希爵不得不发誓说,只要王恒还在法庭上,他就不参加考试。

王恒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十多年。过了十年,王希爵才辞职回太仓休养。王又去京试,排名第二,正好是的西绝。于是,“父子二号”成了朝野的美谈。王恒最终以优异的学识证明了自己,但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擅边务”的才能,于是以报效江南为契机,辞官回乡,余生再也没有做官。

王恒死于头部疾病时,还不到50岁。白发人王希爵,发黑发人至心,次年与子同死。这事发生在王世民十八九岁的时候。从那以后,他一直遭受咳血之苦,这几乎要了他的命。他花了几年时间才康复。是王希爵的独子,而王世民的大哥和二哥于都早逝,这意味着王世民不得不独自支撑起王的门户重担。

正因如此,他连一个读书人最该走的路都走不了——到了“宝城仁信”下的王家时,王世民的母亲劝他,一个人不容易,身体又弱,国内外事情又多,抽不出时间备考。现实所迫,他始终没有做状元的可能,接受了家族的宠爱,赴京出任上保司。

后来,王世民被提升为太常寺的邵青。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旅行。他虽然借此机会看遍了山川奇观,买了不少名胜,但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水土不服,让他饱受病痛折磨,直到“只剩皮包骨”。他在诗中说:“我生来体重不足,却生来有才。不如跳出红尘之梦。”又累又累,最后因病辞职,回到家乡退休。

越是对现实感到厌倦,就越想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家,让自己在里面拥有安宁。明朝后期,文人士大夫,如果有条件,都喜爱合适的园林和亭台楼阁。明朝还没死的时候,王世民的家当让他有了很多搞建设的业余时间。

乐教苑原本是王羲之种植牡丹的地方,王世民是王羲之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自然拥有乐教苑的所有权。万历四十七年,在著名园艺师张南元的帮助下,完成了乐教园的改造。好友沈为此绘制了《郊园十二景》画册,并精选了园中十二景,融合了文人雅士的趣味来欣赏,非常适合王世民。

张南的造园擅长模仿名家的笔触,尤其是元四家。这个场景采用了倪瓒笔法中常见的“一水两岸”的构图。

郊区花园里新建的枣业堂种着牡丹。显然,这是对王希爵的纪念。王世民从小和王希爵一起长大,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在一起度过。直到十七岁结婚,他才搬进另一个住处。王希爵的品德、言行对王世民有着终生的影响,包括王世民的书画能力,也是他爷爷所喜爱的。王希爵请来一代宗师董其昌教授王世民。董其昌深受王希爵的支持,与王恒同科晋升,于是视王世民为得意门生,教王世民师古,深入研究传统绘画。后来清初“四大天王”的由来就在于此。

太傅董其昌最推崇黄,王世民也受到影响,于是对黄进行了真诚的追求。

而据理力争的王希爵,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唯一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孙子,在王朝覆灭的时候,带领大众投降了。顺治二年,王世民偶然在一个老兵手里碰到了王希爵的试手卷。他立刻付了一大笔钱把他祖父的手卷换了回来。康熙元年,他请诸子以手示钱。

钱是王世民的好友之一。许多人听说他不想成为国家的烈士。但实际上,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恨君者,水不可多得,得奴而归国。”“努尔哈赤”是努尔哈赤,清朝的创始人。这首诗本应收入钱的老师们为他出版的《初学者文集》。但王世民临摹时,又想起时局,不得不警醒,便劝钱直接把这首诗删掉。

“最不为人知者之肺肠,最可辩者之貌”,降清确实是一定的现实,但关于人性和情感的非黑即白的结论和决定却少得多。虽然无数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钱钱乙和王世民能做什么?此时看着王希爵的遗物,凄凉痛苦之感不言而喻。

除了偶然交换的王希爵手卷,王家其实藏了明神宗的书法书信,只是更容易给人看。王世民只是在诗中暗示,装信的盒子是“一封有祥云玉玺的信”。

顺治七年,王世民为自己建西田,自号“西麓老人”。历经多次变故,他只想在晚年有个安静的地方,和其他遗民一起在这里度过余生。他拥有三大名园——乐教园、南园和西天园。南苑是用来种梅花的,它离吴的梅园只有一里地。在西天花园做客的吴,也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写出“牵手一笑,这是我的西天花园”之类活泼轻快的诗句。也许和朋友在这样的天堂里度过余生也没那么糟糕。

但这并不是奢望,很快被现实击碎。清廷颁布了“圣旨”的命令,吴因为江南士人的学识和威望,被礼部侍郎推荐。他再三恳求,说不能用,他也很无奈。王世民和他一起组织太仓遗民,给崇祯皇帝举行私人祭奠仪式。第二年,吴的北上到了。

王世民只是自己错过了强制,他的儿孙还是要参加清朝的科举来维持家庭。家住长溪田的王世民,让人想起唐朝的王维——“闲窗坐墨,写一幅秋日落叶图”。安史之乱,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挟持,不得不为其效力。唐宫里种了很多槐树,但随着玄宗逃亡和义军占领,原来是一片荒凉景象。王维在《宁碧池》中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家家悲生野烟,百官必升天。”秋天的落叶空宫里,宁碧池演奏管弦乐。“后来,当唐肃宗回到长安时,他想清算为安禄山担任伪官员的人。王维平因为这首诗和他哥哥的贡献被赦免了。

在王世民的诗画中,“秋槐”成了绕不过去的意象。他可能觉得自己和王维,或者王维和自己,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乱世佳人,蒙混过关只是一种奢望。但在王世民的画里,看不到八大山人特有的笔法。他秉承董其昌所学的正统,儒雅脱俗。他不淡定,没有芥蒂。相反,他希望将“积极的脉搏”传递给后代。当他看到自己教了多年的孙子王的画时,非常激动:“这个子行业一定出我的右!”

园托已经花了不少钱,王世民又被“打卖案”的灾难压得喘不过气来,到了后人手里更是难以为继。

乾隆年间,乐教苑卖给湖广总督毕元。清末,乐教园毁于战乱。

因此,猫王的建议不应该是谎言。乐教苑确实年久失修,没有皇帝参观的价值。

但也有可能他有自己的私心,即使不再“幸福”,那也还是他父亲和家族的乐土,所以他不希望它被皇帝的权威所触动。

免责声明:本馆原创文章的复制必须经本馆授权。原创公益文章的插图、图片版权归收藏地或创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27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