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风的根本,在于“积德累善”

左宗棠:家风的根本,在于“积德累善”,第1张

左宗棠:家风的根本,在于“积德累善”

家庭教育的内涵是否深刻,取决于“传教士”的思想洞察力。

左一生以军事闻名,因为他善于制定战略。

左之所以战略水平超群,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与众不同:他习惯于把一个地方的事情放到全局中去分析;那时候他习惯把事情放到历史中去考察。有了历史纵深感,事情就会了然于胸。

左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分析自己,想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这辈子要做什么,要去哪里。

他的依据是:从左的祖先繁衍的时候算起,已经经历了几十代,有几千人。把左氏家族放在世界上来看,湘阴左氏家族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左是谁?尹佐家族的一代人。个人的繁衍,家族的兴衰,今生的荣辱,看起来都很伟大。事实上,这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左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姓氏和家族。为什么有的家庭崛起,有的家庭衰落?世界上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崛起,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衰落。崛起或衰落,老祖宗那里都能找到原因:

如果祖辈做了很多对社会有益的好事,个人成长环境从小就是健康积极的。这样的人进入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得到社会的帮助。反之,如果祖上做了很多恶,就会在历代积累,家族文化就会扭曲,社会关系就会紧张。后代会在消极的环境中成长,性格会不健全。社会上的人会敬而远之,很多人会讨厌他,拒绝帮助他。

这样的两种家庭在同一个时代竞争,区别很明显:有积德积德、对社会有益的家庭崛起;无德无恶对社会有害的家庭的衰落。

左分析家庭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如果用术语来表达,是抽象的,困难的,复杂的,这使得普通读者很难理解。然而,一旦说出它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能理解它们——“哪里有好,哪里就有余庆”。

易经,核心是“因果”。“因果”原本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佛教把“业障”分为三种:现报、命报、速报。报应的具体表现是“业障轮中的六大司”,人在“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循环中诞生。

佛教的“因果”自有其逻辑,但最大的困惑是只能信不能证。易经和佛教在“因果”上有什么区别?易经能为我们提供一整套看得见、找得到的证据。任何人只要有耐心总结一下自己家族的百年历史,就能清楚地看到因果逻辑链。

左以“凡有良家,必有余”为考量,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弄清楚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个人活在世上,作为家族世代的一员,他的崛起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主要靠的是祖上积德积德。所谓“一命两运三风水四德五力”,前四条是老祖宗给的,个人的努力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把自己放在家族里,过几年就当祖宗了。个人努力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后代。要想把最好的遗产留给后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积德积善。

想通了这一点,左没有发财。他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富”。金饭碗长大,没学什么技能,爱好滋生很多。每天坐着吃山空。别人觊觎你的财富,我却留不住。父亲去世,我先是失去一切,最后断绝了子孙。这不是家庭悲剧吗?财富简直是家庭的慢性毒药。

左选择分配财富,与其说是无私奉献,不如说是用新的义利观做的精明算计。后代的“蠢而富”和“贤而穷”是两大选项。历史上大多数权贵都选择了前者,而左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的理由是,“蠢而富”的后代必然导致“蠢而贫财”。如果你选择了“德而富”,那么“德而富”总会有希望。

因为社会财富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智愚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所以,“子子孙孙比我强。你用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你用钱做什么?”“瘦不如家里有钱。”人生在世,既能广财行善,又能持家有方,还能在外人缘好。这是经营家庭的苦口良药,也是真正的发家强家之道。

左的“积德积善”思想也受到其家风的影响。

向佐家族的祖先是左知远,南宋时由江西迁至湖南,居住在湘阴东乡左佳段。

左知远有个儿子叫左堂磐,擅长读书。他是宋代嘉定的进士,曾在浙江任访使,主管监所监察州县官员。

明朝万历年间,家族中又出现了一位显赫的人物,第九世祖左田眷。左田尽早任唐县知府,后升辽东军监察道,直接向巡抚负责。左因功绩卓著,被提升为辽东军区参谋长。

在这一代人中,左田尽快的堂弟左仁安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骡子脾气,倔强而清高。追到张在长沙府被杀,左仁安被欺负出山当官。为了捍卫士人的气节,他严词拒绝,被张当场杀死。从此湘阴的左家在乡下就沉寂了,没有人的气味。

自清初以来,湘阴左家一直读书务农,从未有人做官。

左的曾祖父左,以读书为生。他是城里的痒,是县里的秀才,修舌养家。左的一生有两个特点:孝顺和慈善。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记载在族谱里:有一次,他在外面教书,爷爷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左把被爷爷弄坏的脏衣服拿到河边洗。他边洗边想起了爷爷,忍不住哭了。

虽然教书挣的钱不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心地善良。他在本县人口流动频繁的高花岭设立茶室,自己买茶免费烧水,为路人解渴。1752年(乾隆十七年),湘阴发生大洪水,百姓绝收。左找了个有钱的合伙人,在湘阴袁家开了个粥厂,免费救济灾民。为了完成这一义举,他不惜将仅有的好衣服卖给当铺。

左的祖父左,生于国子监,一等秀才。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继承了慈善家的作风,并仿照社仓法,在县城建起了“宗族仓”,以应对荒年。在左的记忆中,爷爷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住的时候总是一本正经。为了帮助邻居和睦相处,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村里那些穷得无法养活自己的穷人。

“我老公法律严格,家里人放心,家里人帮助邻里,所以我知道他积德积德很深。”

父亲左观澜留给左最深的记忆。他是一个贫穷的好人。左观澜是一个勤政慈善的人,但是国家整体衰落,经济日益萧条。他养育了六个孩子,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在一个歉收的年份,他的家人不得不等钱来买大米。然而,最明显的优势是左唐宗和他的二哥左宗智特别有活力。1832年,他们都是成功的候选人,这成为家族历史上200年的荣耀。毕竟到了我父亲那一辈,湘阴的左家已经经历了七代文人。

700多年来,左继承了孝道和仁爱之心。

受家风影响,左21岁时慈善行为引人注目。第四子左孝通在《物语略》中记载,左刚进京时缺钱,新婚妻子周变卖了娘家带来的百余件金银首饰送他作旅费。在他离开的前夕,左的姑婆,朱太太,家里太穷了,无法求助。当左被感动时,她帮了他一把。要不是亲戚朋友又凑钱,第一次考试就做汤了。

左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慈善活动发生在1848年。当时湘阴遭遇洪水,全城被淹,村庄逃难。左发起自愿捐款倡议,筹得银两五千余两,为粥厂义务赈灾。这一次,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只剩下身边的四面墙。

作为浙江巡抚,左每年收入约42000两白银。随着官越做越大,等级越来越高,他的“坏规矩”赚了惊人的外快。仅陕甘茶马使一职就为他积攒了38万两银子。

面对祖祖辈辈700年未曾有过的巨额财富,左并不高兴,而是充满了警惕和焦虑。钱多了对社会好,对家庭不一定好。他的解决办法是大笔捐款。

为什么要捐很多钱?除了眼前的“心安理得”和独一无二的“名利”,也是因为他读了《易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是有平衡法则的。人在一个地方得到的,上帝会让你在另一个地方失去,从而达到整体平衡。这种因果,有时当代,有时世代循环。

对《易经》中“阴阳平衡,善恶转化”的规律了如指掌的左说:“富贵怕见花”。因为花开了就凋谢了。他还说,“暴力是不祥的。”。因为突然暴富的人容易突然崩溃。没有积累财富,瞬间改变家庭成员固有的发展轨迹,打破家庭成长规律,鼓励他们成长。就像鸡窝里的黑孔雀,不是好事,而是大祸临头的先兆。如果不想富,不想累孙子,等发达了多做慈善,自愿放弃自己的钱。

《易经》中有一句话:“君子终日劳苦,若夜劳苦,则无咎。”一方面,君子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他审时度势,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避免荣耀带来的灾难。左把这句话刻在心里,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劝肖伟不要考进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知道儿子的才能只是中等,所以17岁就被提拔了,可能是因为湖南考官给他面子。

左对此不以为然。他儿子水平不高,关系占了穷孩子的指标,堵住了他们的上升通道。他一方面感到不安,同时也担心儿子不到位。一个人是高是低,要看他的真实能力,以免长忧。这看似对社会负责,其实首先是对后代负责。

八个孩子中,大女儿左小玉能干孝顺,最像左唐宗。与陶渊明结婚后,他在安化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她看不到丈夫的沉默,他就一直吹枕边风,劝陶明捐台。用今天的话说,我花了一个县委书记的钱。左知道后,大怒。但是朝廷允许买官,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开始考虑长远。他怎么能阻止后世的“求官风”呢?以萧瑜为反面教材,给儿子们写信,告诫他们:“你们大姐,我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她力劝半阴当官。”当官真的有她想的那么好吗?我不这么认为。她不知道当官的难处和苦恼。你等着瞧吧,总有一天她会后悔的。

意识到家族庞大,家族缺魂,左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不到百年就要毁于一旦。他开始焦虑:是时候想清楚自己努力了大半辈子的东西了。

我对我的国家问心无愧。家人在哪里?不理想。谁能平定天下却治不好家族?!

但是经营一个家庭似乎并不比夷平世界容易。目前后代各行其是,有衰落的迹象。我死后,能给子孙留下什么?百年后,我能给我的左家人留下什么?

想着这一点,左整夜都睡不着觉。以前,他只是因为四个儿子越来越大的困难而失眠。

他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过去的20年里,他目睹了太多富裕家庭一夜之间衰落。远的不说,湘潭的岳父周恒退休,级别相当于现任财政部副部长。那一年多荣耀啊。现在,我的两个侄子忙得不可开交,读不好书,什么都不会,抽鸦片也要几万两银子。他们能经得起几十年几十个人的折腾吗?

现在得自己去找点差事,混点钱,过得去。我亲爱的陶叔呢?身在两江,官拜丞相,在国内赫赫有名,不代表不显。然而,他死后却突然消沉了,虽然留下了几万块银子。然而,安化的小淹陶户因其微薄的遗产已被撕裂。各种集资经常找上门来,东敲一块,西敲一块。当曾国藩掌管项勇的办公室时,他绑架并强迫捐款。现在陶只靠在绝田收房租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曾国藩呢?拜诸侯,号令天下,朝野皆知。不代表不重。然而他一生清正廉洁,工资全部用于国事。他死后,只剩下区区一万两白银,几乎全部用于治丧。和曾兄弟十分亲热,送葬者送的礼物大部分都被退回。曾国藩一生没有留下一分钱的遗产。幸运的是,嵇泽和季红设法独立了。然而,曾的子女众多,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支持来谋生。

似乎无论高官是贪是廉,是富是贫,都很难走出“财富陷阱”。

左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这个“财富陷阱”着实难倒了他。思考了几个晚上,比较了各种可能性,在脑海里预演和推断了各种家庭结局,左唐宗终于想通了。他拿起一支笔,为子侄写了一份,请人刻在湘阴左氏宗祠的门上,作为家训:“好门第,善德行;他是个好儿子,勤奋学习。"

翻译成白话,要成为显赫的宗族,就要靠祖先多行善事;要有好儿孙,鼓励种田读书。如果两者都做得好,家族就能兴旺发达,百年不倒。

今天仔细分析这看似普通的16个字,可以看出,左是一个经过家庭精心考虑后确定的巧妙设计。

为什么不定位在「官家传家宝」?做官既是读书人的本分,也是主业。实现了固然好,但是国家的官位有限,后世适合做官的人才和人品不会很多。尤其是当官的机会和平台千载难逢,但毕竟不能算是家里的主业。家庭要兴旺,扎根“种田读书”。即做乡绅,做民间秀才。

介于国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民间士人家庭,其社会地位、声望和财富高于普通民众,但低于管理者。这种状态就像一只脚跨过了法院的门槛。进了可以做官,退了可以当市民。即使不进不退,也依然可以做社会的中产,符合中庸之道。后人无论是人才辈出,还是庸才恒常,都没有乱世翻船的危险,也没有管理天下衰退的担忧。家庭都是“不倒翁”。

按照自己的定位设计,家族当然可以争取提升和保护,但如何保证自己的家训在死后不会改变?人死不能言,核心还是受家风影响。家风因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胜过家教、家规、家规。

家风说千言万语,核心是“积德积善”。

从左到的前后

明伦书院——“中国十大国学教育机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24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