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谁还买燃油车呀?”

“年轻人,谁还买燃油车呀?”,第1张

年轻人,谁还买燃油车呀?”

介绍

介绍

是趋势,但绝不是定局。

作者崔

编辑曹家栋

编辑朱锦斌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论据越来越多,一直想落笔,但是手里的任务太多,不得不搁置。

还好,就在昨天,我偷闲了片刻,终于有机会和你好好聊聊了。但是,下面这几页,即使可能略显情绪化,甚至有人觉得“偏激”,却是我真正想说的。

言归正传,首先,根据乘联会公布的1-7月终端数据,受疫情肆虐、芯片短缺、停产等各种不可抗力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累计零售量维持在1107.9万辆,同比下降3.5%。

相比之下,新能源市场欣欣向荣。1-7月累计零售量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即使“数量级”还有差距,亮眼的“百分比”也不会说谎。潜在消费者无疑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

而且回顾过去,所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成长环境其实都在以更快的速度“恶化”。国家补贴持续下降,充电网络仍有短板,相关技术进步有限,制造成本大幅飙升,但结果依然令人惊喜。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合理的解释了:相比燃油车,前者实现了多维度超车,尤其是在综合产品力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正在疯狂地俘获更多年轻用户的心。

替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发生。

话不多说,关于第一个例子,发生在公司内部。

周三,笔者有幸拿到了蔚来ET7,它迎来了自3月28日交付以来的首次大版本OTA升级。从官方介绍来看,已经优化增加了60多项功能。而经过三天的亲身体验,正如C维“触电”一栏最后提到的。

“此时此刻,全球拥有如此工程迭代能力的车企不超过5家,蔚来一定是其中之一。复兴之后,横向对比最大的竞品ET7,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已经完全掉队了。”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坚守燃油车阵地的最坚不可摧的“死忠”,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同事在驾驶了这款诞生于蔚来NT2平台的纯电动汽车后,出现了“倒戈”的迹象。

在他们看来,即使自己心里还无法接受新能源汽车,也要客观承认别人的好。无论是动力储备、整体配置、智能体验,包括外观,ET7可能更受对BBA没有太多执念、追求新鲜感的年轻用户欢迎。

然而,第二个例子发生在本月一次活动回来的路上。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很热的下午,我上了别克GL8去高铁站,千岛湖。司机是当地的一个大叔。很快,他就开始和我们攀谈,坚信“打不坏,耐用,好修”才是好车。

正因为如此,最近,他在杭州工作的孩子准备买车。在不断测试奔驰GLC、宝马和沃尔沃XC60之后,他们最终选择决定李一个人的举动,这让人非常难以接受。

“好像是增程式的新能源车,可以用电,也可以用油。我坐过一次,但是房间空挺大的,六个座位。但是,我还是担心这个新玩意不好。年轻人不听劝,我们也没办法。让他走吧。”

从字里行间,我们确实能听出司机大叔的困惑和无奈,但再往深里看,还是折射出当代年轻用户对购车认知和消费习惯的突变。

至于第三个例子,发生在我的童年。

作为一个三个月前刚结婚的95后,买人生第一辆车成了摆在他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经过了解,我们知道具体需求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预算尽量控制在30万以内,外观和内饰设计尽量原创,能耗和动力性能足够均衡,智能体验优秀。至于品牌本身,只要足够向上,并不太在意所谓的“附加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比亚迪韩EV才能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相比之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像雅阁、凯美瑞、帕萨特这些B级燃油车近十年来的绝对“霸主”,甚至都没有被考虑进去。

他的观点简单直接,“小伙子,谁还买燃油车?”事实上,在去4S店之前,我已经在汽车之家筛选了符合预算的车型。当我看到那些燃油车的内饰时,一点新意都没有。中控屏幕尺寸小的可怜,辅助驾驶和智能语音就更不用说了,第一时间就被淘汰了。

目睹了以上三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例子,我不禁感叹:“它真的已经能解释很多东西了,一些替代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

转折点可能还没有真正到来。

我的回答都是很统一的:“买,毫不犹豫的买,只要喜欢就可以下单,大势不可阻挡,就像苹果恒空诞生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继续坚持诺基亚?年轻人,不应该积极拥抱新事物吗?”

作为一个“电吹风”,每次安利成功,心里总是有一种异常的满足和欣慰。但是,爱不代表没脑子。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我们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使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一些局限性。

比如你在西北城市,冬天很冷,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铺设密度不可观,用车场景会涉及高频次的高速出行,那么不建议购买。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此时此刻,你认为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拐点真的来了吗?

依我看,我们可能得等一等。换句话说,鉴于目前的情况,上述专题的成立条件相当苛刻。

最严重的制约是国家能源补充体系的建设,目前还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支撑新能源汽车实现更大的“质变”。

的确,对于那些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超一线城市的车主来说,已经逐渐感受到“加电比加油方便”不仅仅是一个空字。一旦范围可以扩大到覆盖一些低线地区,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并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每到节假日,热门高速服务区大概率会长时间收费,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焦虑。

幸运的是,作为旁观者,我也看到了蔚来、小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自己的能量补充系统。

至于目的,就像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说的“冬天了,真的可以做到不筑巢吗?目前新能源市场的终端竞争更加激烈。不选择自建充电网络,没有相应的布局就会吃亏。那些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选择不提供能源服务的车企是机会主义者。”

但是,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能力自己开发的车企还是少数。所以更多的品牌还需要等待能量补充层面“拐点”的到来。届时,只有解决了这个最重要的约束,新能源汽车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不然“小伙子,谁还买燃油车?”,总会多一点一厢情愿。

崔|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车小编~

剧终

微信号| |iAUTO201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11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