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的顶层战略规划,刘邦制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祝大哥2022-09-25  35

楚汉战争刘邦集团的顶层战略规划,刘邦制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

【楚汉战争刘邦集团顶层战略规划】

国家、势力或组织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由双方“顶层战略规划”的差距决定的。本文将阐述所谓“顶层战略规划”的一般和具体组成部分,并结合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进行简要说明。

顶层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在政治层面,第一重要的是政治理念或纲领的不同。

将刘胜之败归咎于刘邦迎合大一统帝制、项羽固守封建分封制的观点,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且缺乏模糊的史德观。

纵观楚汉战争及其前后的历史,刘邦和项羽不仅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没有独到的见解,相反,反抗秦始皇倡导的“大一统帝制”才是他们难得达成共识的“政治正确”。

审视剧中分封制与刘邦称帝之间的天下大势,区别仅在于“诸侯王”的数量,整体制度从未发生质变。

比如一段典型的刘邦和张亮在夏邑的对话,他当时的“系统观”很明确,天下依旧如昔,但作为“霸王”或“皇帝”,他要从项羽变成我刘邦。

李瑛“封禅六国后裔”的馊主意,刘邦一开始之所以能够认同,正是因为他一贯的“系统观”。张亮虽然制止了,但只是从战略层面预言他的遗产将是无穷无尽的,不利于具体的战争,而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去深入思考。

包括韩信后来要求做齐王,都是当时社会乃至历史公认的主流操作。只有深受“专制皇权”影响的后人才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在找死。

稍微开阔一下视野,从秦朝的“二帝之死”到汉初的“文化场面之治”。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从来就不是制度矛盾,而是暴政与仁政的区别,这是世界上痛恨秦帝国各种暴政,向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人的主流区别。

讽刺的是,项羽虽然领导推翻了秦帝国并“取而代之”,但本性残忍。与秦始皇或胡亥二世相比,他不仅在本质上延续了所谓的“暴政”,甚至走得更远。

毕竟秦朝一直有着维护统治与和平的政治追求,而项羽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奢靡的“疯狂毁灭者”。

这是项羽和刘邦政治理念的根本区别。用刘备对比四百年后曹操作战的话来说,“今天曹操和我一样。操以急,我以宽;去他妈的暴力,我以仁相待;去他妈的奉承,我会忠诚。每次都是与锻炼相反,东西都能变成耳朵。”

曹和刘备到项羽和刘邦,是不是也很一致?

当时人们到处评论他们,当时就形成了共识。说到刘邦,就是对长辈的宽大,关于法律的三条规定。说到项羽,就是侵略,屠杀,坑军,烧饭等。

所以,项和刘政治理念和纲领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统一和分封,而在于项羽的暴政,刘邦的仁政,以及民众的明显支持,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甚至,从秦到清2100年间困扰中国的所谓“历史周期律”,本质上是暴政与仁政的无限循环。大一统的帝国体系到了后期,必然是腐败衍生出各种暴政,老百姓起来推翻,争取仁政难得的实施阶段。

如果真要反思这个“历史周期律”,其实是秦末汉初的关键历史转折。因为真正造成这种“历史周期律”的,恰恰是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体系(即大一统帝国体系)。这种制度不会被消灭,改朝换代、暴政、仁政的循环注定只是历史的表象,根本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如果中国在秦末汉初彻底抛弃了“秦制”,或者没有再次实现天下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和世界主流历史一样,“封建制”将延续几千年,这无疑是另一种情况。

在政治层面,第二重要的是团队组织架构的支撑能力。

说白了就是人才上升的通道。组织程序可以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更容易被安排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从而减少组织内部所谓“争权夺利”的内耗,有利于团队的整体协同。

韩信就要告别了。最典型的其实是陈平。这家伙的人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帅哥渣男”、“三大家奴”、“行贿小能手”。难怪周波、关迎等人打他的小报告,劝刘邦不要重用他。但刘邦不仅不听,还强行通过舆论。究其原因,自然是陈平擅长“阴人”这一特殊才能。

所以,如果说项羽的组织策略是“德才兼备”,那么刘邦的就是“以才为主”。在非正常战争年代,哪种组织策略更有效是显而易见的。

贵族项羽和庶民刘邦有阶级差别,也有年龄、经历、阅历的差别,但基本上是政治组织能力的差别。

项羽表面上是妇人之仁,但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和赏赐时就犹豫了。刘邦表面傲慢。看清楚一个人,利用,奖励,享受多了。

规划级别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决定性的。刘邦在概念纲领上赢得了天下人民的心,在组织和用人上赢得了精英的支持。在他们之间的斗争中,刘邦最终一定是胜利者。就算没有韩信的“横空出身”,刘邦也早就打败项羽了。区别在于时间长短和战争效率高。

经济水平。双方在这里比拼的是后方和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和供应运输能力。

不知项羽此时会不会后悔没有听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无论当时的关中巴蜀、彭城还是中原谁更富,一个是“四封锁之地”,一个是“四战之地”。至少摧毁敌人根据地的难度是天壤之别。

在农业文明时代,如果不能实现地区和平,经济产出就无法保证。项羽其实是在为之前的“军事地理”决策失误买单。典型的表现就是“游击队队长”彭越神出鬼没,不仅使项羽的大后方屡屡起火,还使后勤补给线经常被骚扰中断。就算中原再富裕,也经不起这种反复折腾。

相比之下,萧何却出色地完成了刘邦“后方大管家”的角色和任务,正如刘邦后来评价的那样:“在城镇乡村、照顾百姓、俸禄吃食、不缺粮食等方面,我都不如萧何。”

归根结底,战争靠的是经济,而不是民以食为天的钱。萧何可以成为二号人物,一号英雄(即“功臣”)。在组织架构、经济发展、后勤供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项羽,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后勤大队长”是谁,但不管是谁,恐怕这家伙一定恨彭越。

外交层面。只要有三种以上的势力,外交的策略就必不可少,甚至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原理很简单。通过外交操作,一方的盟友越多越好,另一方的盟友越少越好。

这一点,刘邦集团在程鹏惨败后,实际上是非常孤立的。北方的魏、赵、燕都投靠了项羽,短期内没什么可争的。

接替田蓉收复齐国的田横,选择了与项羽和解。从田横最后自杀,不想出现在刘邦面前来看,他们之间可能还有很多后人不知道的仇人。

好在世上没有“无缝的蛋”,英布和项的关系算是合时宜的。之前一直说英布和项羽有嫌隙主要是因为“杀义帝”的责任。此外,项羽还责怪英布“勤王”,拥兵不力,多次派人“谴责”英布。英布不可避免地感到恐惧。

但要彻底打散铁血兄弟并不容易,刘邦也知道实际难度,只好用“挑战”—

“你们这些说客真没用!否则,谁会试图让我与英布为敌?”

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丢面子,所以你必须为你的工作咬紧牙关。这方面的历史记录非常微妙。英布战败逃亡的时间是之前的205年12月,出发时间前后五个月。可见英布一直摇摆不定,更不好说进展顺利。最后不得不直接杀了项羽的使者,造成了英布造反的事实。

同样的好消息是,衡山王吴锐几乎一直在吃瓜,但在205年8月,临江王宫傲去世了。再加上英布谋反,项羽失去了起义以来最坚实的三个盟友。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项羽宁愿要这三个人,也不要魏豹、和臧茶。

还有刘邦对项羽等集团的“渗透”,也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间收买!

是陈平执行这项工作。就本质而言,战国时期的范雎、吕不韦、姚佳等人把“四万斤黄金”砸进了死人堆里,所以他们不相信自己没看到钱。

范增的最终命运和井陉之战前李左车给陈郁的建议的迅速泄露,恐怕都是因为陈平的“秘密战线”。

从整体上看,刘邦外交规划的总体方针是张亮“进城”建议的内容:图谋英布,联合彭越,重用韩信。

学习秦统一六合的三大法宝“钱、剑、精兵”。外交层面不行,就只能去找韩信了!

军事战略层面。这是比赛最直接也是最后的结果。无论政治、经济、外交,归根结底都要转化为最后的军事胜利。

刘邦的总体方案是:汉军主力在荥阳高程前线与项羽相持,利益上积极突破,劣势上纵深防御;韩信率部北攻,开辟北方第二战场,争取消灭魏、赵、燕、齐等国,消灭项羽侧翼,实现了攻项羽的“以迂为直”;南边利用英布等楚三王牵制项羽;后方调动彭越的积极性,一直难为了项羽,让项羽疲于奔命。

当时所有现有的军事力量或者潜在的力量都是刘邦集团考虑并投入战场的。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不如张亮和韩信,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远远不如刘邦。

以上。正如《中国军事通史》所说——

相比秦国的“统一六合”,是“第六次斗争”,前后用了160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战争”,楚汉战争只用了四年时间(前206- 203年)。只有考虑到时间,才能证明刘邦集团的“顶层战略设计”是全面的、优秀的。

而且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帝国体系,刘邦集团的运作也成为后世“征服世界”的标准模板,尤其是刘邦等人的能力、职能和分工,即政治理念+组织(刘邦)、战略+谋略(张亮)、经济+后勤(萧何)、外交+异化(陈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军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6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