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儿子不用为何昭令武则天摄政,李治为何要这么做?

什么是会意字2022-09-25  21

有儿子不用为何昭令武则天摄政,李治为何要这么做?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朝廷官员颁布法令,武则天被任命为摄政王,不再处理朝政,导致武则天日后被称帝。作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唐高宗为什么会抛弃自己的儿子,进一步支持武则天?从此“每次看东西,以后都会磨炼。无论你的政治观点是大是小,都要倾听他们。”所有的权力都属于皇宫。皇帝把它送出去取决于它的持有。被称为中外二圣。”[1]这开启了吴泽执政的初级模式。

武则天画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不是,武则天为什么要拍国政?李治是个怎样的皇帝,绕不开武则天?

近代史研究每次涉及唐高宗、李贽,都用一句话概括为“高宗怯懦之主”[2]或“昏怯懦之主”,把他个人对整个唐朝的影响处理得通透,似乎既省力又权威。但是,历史是真实的,情况是复杂的,这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想全面清晰地看到武则天能够摄政称帝,就必须对唐高宗个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为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为什么会成为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中的王子呢?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是长子李承干、四子王泰和九子李治。李承泰“嗓子好,游得慢”,腿脚笨拙。李世民不喜欢他。第四个儿子李泰擅长写作和写字,李世民很喜欢他。他曾经“以太子之姿面对许立”[3]于是李泰开始加紧夺位,并由此引发了与哥哥李承干的斗争,以至于“成了一树之友”。

唐高宗的肖像

贞观十七年(643),李承干因“谋反”罪被废黜为庶人。亲自发动玄武门事件的李世民最后认为,如果任命李承泰或李承干,连九子李治都活不了,但如果任命李治为太子,“泰共就安了。”作为父亲,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性情温和的太子李治,从让所有儿子都活下去的角度出发。”与商议后,方与、等商议。,立晋王为皇太子。”[4]以唐太宗的智慧,通盘考虑后选择李治为皇太子,是一个审慎的决定。此后,李世民花了大量的精力培养李治的执政能力,从而加强李治的个人能力。“唐太宗每次望朝,常命在旁,守朝,或命元老院。唐太宗称之为善。”[5]就连李世民也亲自传授治国经验。比如贞观二十二年,在《帝范》中写了十二条,“以赠太子”,对他说:“修身治国,备于其中。一旦直言不讳,就无话可说了。”并郑重告诫李治:“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亡国为时已晚,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粗心大意!" 【6】

李世民唐太宗画像

李治登基后,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天面对朝鲜,而李志每天面对朝鲜。他说,“我年轻时身居大位,还怕在公共事务上卡住。”[7]由于过度勤勉,大臣们觉得没有必要。“丞相玩天下安,请隔日见事。”此外,李治虚心纳谏,勤于政事。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召集群臣说:“我当初即位时,凡不方便于民者,一律告知,不做者,一律封侯。”从那时起,大量的地方官员被召来“询问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政治。”[8]在李治的治理下,唐朝迅速由盛转衰。“故永徽之政,民福安,有贞观之遗。”除了勤奋,李志还坚强果断。在位第三年,李世民的第三子吴王和高阳公主,即许王的最后一个爱人和许王的首领,结成集团,企图求饶。李贽发现后,立即命丞相无忌追击,最后处死了太子许的最后一个爱将和高阳公主,使其弟和高阳公主自杀。可见李志在处理重大危机事务上是相当强势和铁腕的。此外,李贽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李世民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使其国力继续强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对外解决西突厥后,“北方三十余年无匪”。

李治时期盛唐最大的疆域

之后开始对高句丽作战,发动“北线主攻,南线协同,动用兵力近五十万”的多国联席会议。公元688年,李治的军队终于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完成了从文帝、杨迪到李世民70年都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大唐最大的疆域在李治手中实现。种种迹象表明,李治不仅仅是一个懦夫,而是一个有为之君。

为什么唐高宗一定要拍武则天的国政照片?只是因为不想当太上皇,所以重复了祖父李渊的悲剧路线。

会徽六年655年,李治不顾旧臣反对,毅然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对此,宰相褚遂良表示反对,称“皇后出身名家,初嫁朝廷。”[9]同时明确指出,武则天不配当皇后,只可惜她出身贫寒,而且“被皇帝提前知道”,这对皇帝本人来说是不光彩的。"在永恒之后,陛下会做什么?"隋亮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如果王皇后被取代,世界上就会有很多著名的女人。“为什么是武氏?”见李治态度坚决,老丞相磕头流血。李治大怒,下令把他揪出来。经过孙昌无极的劝说,他没有受到惩罚。第二天,李治问李记的意见,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宜问外人”。

孙昌无极

于是“立赵一为皇后”,宰相褚遂良被贬为潭州刺史。同时,它表明唐高宗是一个不受任何集团控制的强大的皇帝。今年11月,李治正式任命武则天为皇后,由此引发了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从此武则天时代全面开启,李治彻底沦为傀儡。或按《新唐书》书法“帝自庆后,多患风疾,百师奏事,季后决策。也就是常说的旨,所以他参与了国家政治。之后,他致力于宠爱和政治,但他写了几封信,说世界危在旦夕,他想赢得人心。但高宗春秋高,有病在身,后善用事,所以管不了。”其实李治让武则天处理政务,都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武则天的“做事目的一致”,说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与《新唐书》相比,《旧唐书》在相关事件的记载上显然更具权威性。武则天虽已参政,但大事仍由李治亲自处理。咸庆五年后,武则天作为皇后,在受李治委托处理政事时,同样大权在握,但这只是李治授予的。

表面上的原因是高宗的身体确实有严重的疾病。"刺骨的寒风吹得他头晕目眩,眼睛也看不见了。"“他在政治上需要一个可靠而能干的助手,在情感上需要安慰。武则天足智多谋,果断果断,正好符合皇帝的需要。”[10]皇帝指挥大局是实际情况,而武则天最多是他的“妻子”,但如果认为他已经大权旁落,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关影视图片

例如,武则天“摄政”后,李治听说宰相章文熙生病在家。每次朝廷有大事,李治都要问大臣们:“你们跟文文熙商量过了吗?”如果你说没有,马上让他们一起讨论。如果已经开会讨论过了,我们就批准。[11]这些都说明皇权掌握在皇帝高手中,武则天只是一双代替他处置的手。甚至在李治去世之前,他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在他去世的前四天,他打算亲自登上门楼,宣布赦免书。因为他的不顺从,不能去石岛,就叫人在庙前念。礼毕,李治问朝臣:“百姓喜不喜欢?”回答:“所有的人在被原谅的时候都是幸福的。”皇帝说:“虽然一生幸福,但我的生命危在旦夕。如果狄若神再延长我一两个月的寿命,我就回到长安,死而无怨。”当夜,他死于洛阳龚振,终年56岁。[12]以上史实表明,林德元年以后,所谓“二圣”格局,既不是武则天独裁,也不是“二圣”共同决策,而是皇帝李治亲自抓涉外事务和重大内政。受皇帝武则天的委托,她有处理一些政务的权力。

李治陵墓

从根本上说,唐高宗李治选择武则天作为代理人处理政务,是为了防止他的儿子在他生前夺走皇位。李治深知当“太上皇”的滋味,他爷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把武则天推到前台,一旦身体恢复,她还能走到台前。这是李志最能控制权力的设计。李治在位34年,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希望武则天病愈后,再次实现他领导国家的强势布局。除了软弱,大部分都专注于治国。就知识而言,他相当有教养。除了勤奋好学之外,他还擅长书法,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李世民还“聪明”。贞观末年,李世民迷恋丹药,希望长生不老。为此来了许多自称神仙的人,李世民“信以为真,加了深深的礼敬,使他成了长生药。”李治即位后,又来了一个这样的人,李治当即斥责道:“自古以来就有神仙!秦始皇和汉武帝自讨苦吃,累死累活。如果有神仙的话,他们今天都在这里!”这样的小事,说明李志绝不是昏庸之人。

武则天为什么一步步当上皇帝?除了李志早年的经历和野心,个人功力绝对是关键。

权力就像鸦片,一旦卡住就很难放下。对于武则天这个女人来说,这种沉迷于权力的感觉更加深刻。虽然唐高宗只是处理政务的一双手,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增强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控制局面的方式。想必这是李志始料不及的。李治死后,权力自然被武则天一步步掌握。他的儿子中宗继承王位后,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武则天就在上台前两个月废了皇位,另立宗瑞,由此开始了武则天的“亲朝召制”。

武则天

武则天最被后人肯定的是她的治国水平。在她统治的五十年里,吴国人口比增加了近一倍,五十年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检验政治水平的硬杠杠。经济繁荣,领土扩展到波斯湾地区。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包括后来开元盛世的宰相,都是武则天一次培养出来的。其次,武则天接掌唐朝后,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反对,尤其是在李,魅力书生罗发起了反对武则天的运动,一时间震动天下,广为流传。罗宾称她为“下流的情色宫”,一个藏着袖子的奸诈小人,一个心怀叵测的杀人恶魔,一个偷窥神器的汪洋之贼[13]武则天在位期间,远近的人都欢迎皇后,甚至认为她是一个顺从天意的贤明君主,建立了一个巨大的“【14】

吴代壁画

她死后,唐中宗为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国务院官员撰文评价她“沉入黑暗”、“益心春”、“舍身相助”等,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荣”。[15]总的来说,之后整个唐朝对武则天持肯定态度。宋太祖对历代君主的谋反有专门的论述。说到武则天,他说:“天道,女人耳,虽罚废,终未杀狄徐人杰,故能享国者必善。”可见当时武则天的口碑不错,评价很高。北宋以后,武则天的名声开始被全盘否定。“武侯之恶,不如屠戮,所谓幸存者也。”[16]但他们不满武则天当上皇帝,还把这个“罪魁祸首”移到唐高宗李治身上,指责他不立武则天为皇后,让她参政,“而毒化天下,危害国家。”由此,李治在历史上多了一个“昏庸”的罪名。按照他们的道理,真正有能力的皇帝怎么会让一个女人篡位呢?因此,武则天摄政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注意事项:

[1]《子同治鉴》卷201唐高宗。

[2]陈寅恪:《论唐代政治史》,第60页。

[4]《旧唐书》太宗传。

[5]《子同治鉴》卷201唐高宗。

[6]《资鉴》卷一九八。

[7]唐·《姚辉》卷二十四。

[8]《资鉴》卷一九九。

[9]《旧唐书·褚遂良传》。

[10]王艳萍《论二贤模式》

[11]旧唐书,卷85,卷85,《张文宇传》。

[12]《旧唐书》卷五《高宗纪纪》。

[13]《罗林海文集》卷十《戴笠·叶静传世》

[14]《新唐书》卷七十六,《通鉴》卷二百零五,《全唐文》卷二百零九。

[15]《全唐诗》,卷220。

[16]《新唐书》卷四是皇帝以后的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3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