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一道长城:袁崇焕被凌迟三天,连骨头渣子也没剩


大明最后的一道长城:袁崇焕被凌迟三天,连骨头渣子也没剩

崇祯三年八月(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下令北京处死他手下最有才华的大将袁崇焕,并在大明律最严厉的惩罚——农历大年初一处死,也就是俗称的“斩草除根”。他用刀见血,他的刀又没要了他的命,所以不能求饶。

大名鼎鼎的太监刘瑾被刺3357刀,据说袁崇焕被刺3543刀。在生不如死的过程中,被称为“大明最后的长城”的袁崇焕表现如何?

报道称,袁崇要去行刑的那天,北京的人民都涌到了行刑的北京西城,像炸了锅一样。

袁崇焕的囚车经过时,愤怒的人们指着他大骂“汉奸”,向他扔烂树叶和鸡蛋。袁崇焕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行刑过程中,整个刑场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个个咬牙切齿。刽子手每从袁崇焕身上切下一块肉,都会引起他们一阵大欢呼,甚至有人冲上前去掏钱买生肉。

这一刻,袁崇焕忍着剧烈的疼痛,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大声地、悲伤地、洋洋洒洒地唱着:

终身职业大会空,

半条命成名在梦里。

死后,没有勇敢的人,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首绝望的诗至今读来让人心酸。这一年,袁崇焕才46岁,死得很惨,不忍细说。

《明朝北策》是这样说的:

“为其肉而战,皮肉俱疲,心肺犬吠不止,半天而止。所谓活着的人也是活着的。”

再说一遍:

“人们会花一分钱买一块肉,比如手指的大小。”吃饭的时候会骂。再过一会儿,冲焕肉就卖光了。"

《石室记》也记载:

“刽子手割下一块肉,百姓出钱,当作生食。瞬间就卖光了。然后把五脏割下来,卖掉。百姓买了,用烧酒生吞,血流腮。”人们群起而攻之,分一杯羹的人还遭人唾骂。拾骨者必被刀斧所杀,骨肉尽矣。"

袁崇焕迟到了三天,最后连骨头渣都没剩下。唯一的头骨被崇祯皇帝在长城九道边关一一传下,作为一个例子震惊了将军们。很快,连这个头骨也不见了,据说是被愤怒的士兵给毁了。

这个结局真的很惨,那么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呢?

首先,袁崇焕的结局和他爱吹牛有关。

袁崇焕有能力,有事业心,有冲劲,狠毒,有立功表现,但爱吹牛。

35岁时,他被提升到了兵部的一个职位。

晋晋军攻占广宁时,朝廷急需人才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吹牛本领,最初的吹嘘成了他仕途的敲门砖。

他上朝后,对明熙宗说:

“只要你能给我足够的钱和食物,我就能独自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大概是被他自告奋勇的勇气和魄力吓倒了,纷纷称赞。

袁崇焕的大话让朱由校很高兴,给他升职,拨款,让他招兵买马,组建军队。袁崇焕升官当兵准备丧事,监管关外军队,拨款二十万。从此,他在官场上升到了顶峰。

他从兵部尚书、右都建议到冀辽军务、邓赖津军务。

在抗金战役中,袁崇焕屡立战功,先后取得宁远、宁晋之胜,在众将中脱颖而出。他受到了明太祖朱由校的高度关注和重用。其实也不能说都是袁崇焕的功劳。事实上,毛在后方对龙文起了很大的作用。

袁崇焕在仕途的时候,宦官魏忠贤给他使过绊子。当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主导朝政,逼得袁崇焕辞职回乡。这一年是天启的第七年(1627年)。

同年,明熙宗划船溺死,但很快就崩溃了,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不久魏忠贤被杀,朝中大臣提出让袁崇焕来朝工作。

朱由检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兵部右副都督,兼督冀辽、杜登来、天津军务。

袁崇焕以崭新的面貌来到北京,受到朱由检的召唤。

君和陈在站台上聊得很愉快。

这次见新皇帝,他也不改老套路。毕竟袁崇焕尝到了之前夸下的甜头。

他兴奋不已,对明思宗吹嘘道:“五年后我就可以回辽了!”。

朱由检一听这话,马上就来了精神。他对袁崇焕产生了强烈的信任,并对他大加赞赏。

当袁崇焕沉浸在被新皇帝夸奖的喜悦中时,许宇晴给了他一个直接的打击:

“辽之后的五年,你的战略是什么?”。

许宇晴弹劾魏忠贤的名声很大,魏忠贤清正廉明。

这话问得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他只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居然用这种话安慰皇帝”。

许宇晴说,“皇上如此英明,怎么能用蒙他这样的话呢?他按照期限追求结果。你该怎么办?”

余庆说:“你有智慧,就能对。如果我在不同的日子承担责任,我能做什么?”

袁崇焕突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炸了。

他必须努力为自己赎罪。袁崇焕对明思宗说:“要在五年内完成恢复辽国的计划,并不容易。陛下既然托付给我,我怎敢拒绝这个艰巨的任务?但五年之内,户部要转军饷,工部要供应器械,吏部要用人,兵部要调兵遣将,朝廷内外一切都要协调才能成功。”

他想把“辽后五年”这个难以承受的重担扔给明思宗,让他知难而退,或者另谋出路。如果计划失败,说明明思宗没有配合好。

但明思宗相信袁崇焕的辽后五年计划,他答应全力配合!

袁崇焕一看要坏事,连忙写道:

“向东流的事情不容易做完。陛下任命我,我却敢辞职。但五年之内,户部转军饷,工部赐装备,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使国内外一切接轨。”皇帝把他说的话给了四部大臣(让四部大臣服从袁崇焕的安排)——明朝袁崇焕传

然而明思宗的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只要是袁崇焕提出的条件,明思宗总是同意的。

袁崇焕利用明思宗对自己的期望,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他担心自己不在朝廷的时候,会被一些人在背后中伤,于是提出让朱由检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朱由检和袁崇焕把个人荣辱当作国家大事,专门拿出来和大学生刘洪勋等人商量。最后,王志臣和曼桂的镜头被收回,给了袁崇焕。

后来,袁崇焕上书崇祯皇帝说:

“我在辽东做官不容易,容易得罪人。请不要听信别人对我的诽谤”。

他也借此机会向明思宗索要辽东的任命权。

崇祯皇帝全都同意了。

在辽朝复辟问题上,袁崇焕写道:辽朝复辟的重要计划是:留辽在土,养辽在土,以守为主,攻战灵活,和为辅。皇帝在用谁的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对我来说太难了。外面有敌人,国内也有非议。

朱由检见了,赶紧给袁崇焕送去一封极好的信,并送给他一件绣袍、玉带和银币(袁崇焕没有接受赏赐)。

袁崇焕写了一封信,请心腹来祖大寿镇守锦州,何柯岗代替朱梅守宁远,赵率教守关,崇祯都答应了,并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穿蟒衣,这是明朝大臣中最耀眼最牛的包装。

手握镜头的袁崇焕,真以为自己有特权。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东江镇连长、“海外天子”毛。这位非常得力的将军,耿、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的部下。

如果说袁崇焕是大明最后的长城,那么毛就是大明的坚强后盾。

毛的根据地是“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以东,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交界处,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地方,他对后金有牵制作用。毛的存在关系到明、金两朝的运作大局。他肩负重任,视根据地为生命。他自己说:“如果没有皮,毛怎么会附呢?”毛在鞍山的一百多名亲属在天启元年被后金金杀害。他痛恨后金,反对和谈,所以毛不会投靠后金。

袁崇焕入仕之初,毛就为后金的漂亮仗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当后金入侵,毛就骚扰后金首都盛京(沈阳),迫使努尔哈赤掉头。此外,毛还肩负着保护龙文半岛的任务。

另一方面,袁崇焕在没有征求皇帝同意的情况下,秘密杀害了同样手持利剑的毛。他首先采取行动,用12项罪名杀死了毛。

他杀毛是越权,擅杀,私心极大。毛远和他的妻子不和,袁看不上毛的雇佣军的自尊和对他的傲慢。

毛憎恨袁崇焕和其他文官对他的控制以及与后者寻求和平的奴隶阶段。

此外,袁崇焕与后金媾和,毛是第一个反对他的人。只要有和解的趋势,毛就会立即向朝廷报告,比如崇祯元年三月。

“卑职要钱,到了营中,便速报台上,急令西峰等关区日夜防备。千真万确,一刻也不能懈怠。”

袁崇焕偷偷杀了这样一个将军!毛被杀的时候,袁崇焕的权力很大,像一个军阀。毛的数万威猛的官兵,在自己的地盘上,眼看着自己的老大被杀,却没有人敢起来反抗。他们都害怕袁崇焕的部队。岛上士兵失去上司后,人心涣散,大量士兵背叛、叛逃。

这些情况出现后不久,崇祯皇帝就下定决心,要将袁崇焕生吞活剥。

袁崇焕杀死毛后仅三个月,“他自己的变化”就发生了。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带着十万铁骑,绕过灌宁线,经蒙古入京。

没有了毛的支持,皇太极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中原的边界,逼近了首都。后来,金人在首都大肆烧杀抢掠。

但袁崇焕没能及时制止。百姓惨遭灭顶之灾后,他得知消息,便带领祖大寿和何镇守关内。经过冀州、阜宁、永平、迁安、冯润、玉田等城,都分兵留守。作为吉辽的督学,他做了一些本职范围内的工作。然而不久,后金占领了遵化和三屯,将军战死,太守王元亚和连长朱自杀。

首都危机,袁崇焕连忙率兵赶到首都守卫。

朱由检原谅了袁崇焕入关的纵敌,召见他,用好酒好菜迎接袁崇焕,并把自己的貂皮大衣披在袁崇焕身上,以示安慰。

此刻袁崇焕提了过分的要求,说是兵马劳累,要求进城休息!要求太多了。你带兵进城难道不想造反吗?

崇祯皇帝拒绝了,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挑战。

与袁崇焕战斗8个金军,杀敌1000,损失800,终于把后金赶走。暂时解决京都之围。

金兵撤退时,袁崇焕被下狱招认,理由是与后金勾结,私自让清兵入关。

崇祯皇帝在想,袁崇焕到底是大明的守军,还是敌军的先锋?

皇太极的铁骑绕过冀州,进入三河、香河、顺义等地时,一路烧杀抢掠,无辜百姓惨遭屠戮,而袁崇焕只是领兵跟随观察。

皇帝的军队在首都附近血洗了五天,袁崇焕的军队却无动于衷,没有立刻开战。首都周围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崇祯皇帝的老巢也快被端掉了。

袁崇焕被众大臣成功戴上了“引贼劫掠”的大帽子,引发了不少骂声,袁崇焕成为众矢之的。

也许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手里只有四万左右的兵,很难对付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否则全军覆没,将进一步助长皇太极提前吞并京城的野心。袁崇焕不敢冒这个险。我别无选择,只能“跟随”,等待获胜的机会。从军事和战术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而袁崇焕的做法,则是无理取闹,进一步把自己引向了不归路。

崇祯对他彻底死心了,群臣本来就憋不住了,对袁崇焕的死更是火上浇油。都抓住袁崇焕的把柄,寻找证据证明袁崇焕勾结清军,故意让清军入关。他是一个通敌卖国的罪人。甚至有人说,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信中说,只要杀了毛,他就同意讲和。

袁崇焕和清军有过媾和的“前科”。努尔哈赤病逝时,袁崇焕想和后金商量,和他一起修长城,他亲自写了一本书,又派使者去了。崇祯二年,也就是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写了12封书信,并没有历史记载他的所作所为上报崇祯皇帝。

作为一个边关将领,私自与侯进讲和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让后金腾出手来收拾蒙古和半岛,罪上加罪。

袁崇焕一次次让崇祯皇帝失望,崇祯皇帝在辽朝五年后再也不相信袁崇焕的谎言。

1629年12月,袁崇焕下狱,崇祯皇帝审理袁崇焕一案,历时近10个月。最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皇帝以擅自与后金军队讲和、杀害毛等罪名,判处袁崇焕死刑。袁崇焕在农历年被公开处决,向天下百姓做了交代。

袁崇焕家流离三千里,家产被没收。事实上,袁崇焕家没有家财。

不刻,上御台,召辅臣及五府司,京师、通、达,翰林院注官四员,官员等司,河南等路掌印官及总支,锦衣卫堂上官皆入,告袁崇焕嘱托无效,唯恃欺隐,以市米盗钱,以谋财断师,不战而屈人之兵。各种罪过,由刑部官员下令,依法斩首,十六个以上的家属,不到十五个的都给了英雄的家人当奴隶。如今,他们的妻妾儿女兄弟同产在两千里之外,其余的不问就放了。

五十二年后,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也许袁崇焕从来没有想过要叛国,更没有做过什么叛国的事,但他却死在了自己的狂妄自大,口无遮拦的低情商,以及对皇权的不断挑战中。他毁了长城,杀了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误判了形势,最后让自己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给留下了同样的骂名。“用十二条罪状杀毛龙文,正如秦桧用十二块金牌杀岳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0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