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范雕像,杨汉国摄
蔡范后人捐赠的电报手稿英山县档案馆供图
英山金石文化旅游景区云峰书院杨汉国摄
字符文件
蔡范(公元1869 -1914),字东厚,英山县郊蔡家庵人。自幼文静好学,16岁中举,23岁钟石,被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并被委以户部之职。他在北京做官时,学会了重视经济,推崇现代化思想,成为维新运动的干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回到四川,先后担任四川咨议局组织部助理、四川副财政监,成为清末四川最后一位财政监。他精通财务管理。在四川任职期间,参与领导四川“护路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并与之决裂。1914年病逝于成都。
●南充日报全媒体记者易礼全
日前,英山县档案馆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与晚清学者蔡有关的一些资料和档案。四川最后一个走出英山的金融监管人蔡凡的故事就此明朗。
蔡,曾就读于曾营山云峰书院,16岁进士,23岁进士。他被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他是户部的负责人。成为维新变法和“护路运动”的干部,并担任清末四川最后一任财政监。因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最后辞职退伍,病死在成都。为纪念蔡,英山县将这条贯穿东西的大道命名为路,并在白塔公园和翰林院内为其塑像。
从小就被特招进云峰书院。
蔡凡的故事从在云峰书院读书开始。
8月7日下午,记者从南充主城区驱车前往英山。当他到达云峰街的时候,他的眼里充满了满满的绿色。高大的行道树遮住了烈日,一阵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车子在河边拐了个弯,云峰书院近在咫尺。
你首先看到的是隐藏在绿树中的影壁。右龙左凤浮雕为龙凤造型,内有“云峰书院”字样。再往左,一条长廊幽深幽静,头上是一座碑亭,一块古碑上写着“建修书院碑文”几个大字,显得苍凉。
石碑由坚硬的花岗岩制成,年代相当久远。立于莲花座上,中间碑顶四龙,两条龙夺珠。石碑背面是“建修书院碑文”的文字,记载了清代知府夏文珍建修云峰书院的由来。
据英山金石文化旅游景区讲解员何芳介绍,明清时期,英山当地人重视教育,推动办学风气,在县城建书院。到19世纪中叶,许多书院因当时年久失修而受损。公元1826年,新任知府夏文珍“打听城中无书院,无考棚”,目睹16700名来郡赶考的子弟,“带着桌凳来的人,把公门堵得水泄不通,一旦下大雨,苦不堪言”,于是咨询士绅,按粮捐了。最后,云峰书院落成。
沿着走廊走下去,可以看到两边的墙上有大量的诗词。对于今天的人们,我们选择在英山担任过知县的官员或其他名人,抄录与英山有关的诗词,刻在上面。照壁的右侧,有一座大理石牌坊,上面写着“崇文坊”,右侧写着“再教育”,左书写着“促进学习”。穿过牌楼进入广场,穿过石拱桥,进入仪门,到达书院主院。大门前石狮依旧卧着,大门上的匾额刻着“云峰书院”四个字。
云峰书院东西向,素阶单檐,悬山顶,斗梁架,小青瓦顶。书院环境优雅,充满文化气息。
步入书院内殿,有大量关于英山古书院历史传承的图文并茂,其中关于蔡年轻时从容应对学界和政界大人的蜡像尤为引人注目。
相传蔡,生于英山县郊庵,自幼聪明好学,跟随长兄蔡振亨读经。蔡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学政治的大人来云峰书院参观。大人坐在轿子里,周围有许多随行的护卫。许多当地人看到轿子都躲得远远的。只有蔡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必须凑上去看看是怎么回事。结果,他挡住了成年人学习政治的道路。
他的随从对蔡大喊大叫,想把他赶出去。蔡说,“有什么不能看的,大家都是人。我就是想看看。”没想到,轿子居然停了下来,那位大人学生从轿子上走下来,看谁这么大胆。蔡范,看到一个大人从轿子上下来,很有礼貌的上前敬礼。成达见蔡聪明又懂礼法,决定联合考他一次。
我主郑说“瓦良子黑发并拢”,蔡马上说“我主洪福齐天”。学术界的大人们听了之后,都觉得蔡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解人意,是个人才。不久,蔡被特招到云峰书院学习。入校后,蔡学习更加努力,16岁就考上了举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蔡入京,考中科举,当选翰林院庶吉士,任户部尚书。
建国后,云峰书院先后成为英山师范小学和云峰实验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2月,云峰书院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书院,英山县将云峰实验小学搬出书院,另建一所。同时,英山县结合南北河综合整治工程,对云峰书院进行了修缮,与北门河景观融为一体,并安排专人看护。修缮后的云峰书院,将地域景观与牌坊、书院广场、阅廊、玄关、碑亭、影壁、砚池、小桥、大门连接起来,提高了书院的景观效果。
2.从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到监管四川财政
离开云峰书院后,记者驱车前往英山县档案馆。今年7月下旬,英山县档案馆举行了“捐云”仪式。蔡的长孙杨士毅和儿媳罗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重要档案和艺术珍品。从捐款清单来看,其中有一笔尤为珍贵。即民国时期蔡任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筹备处处长时发给北京财政部的电报稿。
英山档案馆馆长任告诉记者,当时,蔡因整顿成都造币厂而声名鹊起,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也为各界所称道。这份黄电谈到了四川的金融战略,称“照此表现,将逐渐好转”。
为了纪念蔡、他的孙子蔡和他的长孙杨士毅,一篇文章记录了蔡不平凡的一生。文中记载:蔡在京做官时,不时接受当地的考官张百熙的指导。他还与泾川一些志同道合的官员交往,研究经济,推崇现代化思想。
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蔡的变法维新思想和施政理念在其奏折《邀主考赴任新政》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记者胡思静在他的《1880年的霜录》一书中看到了这篇气势磅礴的八千字短文。在奏折中,蔡列举了挽救经济、富庶、兴办对外外交、与西方国家做互惠贸易、发展工业、做土木工程、搞好新学等实现新政的建议,受到清光绪皇帝的表扬和奖励。
戊戌变法失败,蔡遭到镇压。上世纪初,蔡带着丁某友尽快回到四川。因为四川巡抚赵尔勋的盛情邀请,他先在咨议局组织部做协理。慈禧太后去世后,他作为丁某友的师傅,担任四川副金融监。
蔡和杨士毅写道,蔡在四川任副金融监时被任命为成都造币厂总经理,接手了这个烂摊子。蔡凡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连烧“三把火”。两个月内,成都造币厂焕然一新,恢复正常生产,几个月内生产了73万多枚银币。
此外,由于蔡加强了造币厂的保卫工作,当年底成都出现少数兵变和四处抢劫时,造币厂的人员和设备都安然无恙。蔡因整顿、管理、看守铸币局有功,被擢升为四川财政监察官,成为清末四川最后一位财政监察官。
3.保路运动领导人以实际行动反对袁。
蔡、杨士毅撰文指出,蔡除了为四川的财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外,还为四川的“护路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在杨士毅等后人捐赠的资料中,《辛亥护路记》记载了蔡在护路运动中的突出贡献。
1910年,在法、德、英、美四国强迫清廷签订借款,出卖铁路主权的情况下,蔡与同系学者周凤祥一起,出面联系省内各县市50位知名人士,在成都成立川汉铁路同志研究会,公开声明支持护路维权运动。此外,蔡还在策划、发起数万人参加的股东大会、号召罢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幕后工作。
1913年2月,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任命蔡为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筹备处主任。对四川的税收情况和各县税务机关执行各项税收政策的情况了如指掌的袁世凯,对蔡的才能早有仰慕之情,便试图通过“入阁”的方式让蔡为他服务。
蔡范斥责胁迫他的人,拒绝袁世凯的无理要求,以实际行动支持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寻元活动,与袁妮彻底决裂。他给北京发了一封电报,辞去了国家税务局筹备处主任的职务。辞职后不久,蔡染病,于1914年在成都病逝。
蔡在一篇缅怀先人的文章中写道:“祖父蔡勤政爱国、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良好品格,对其家风和其父蔡甲吉影响很大。”
2019年12月,蔡从北京到成都,和姐姐蔡、姐夫见了面,坐动车回老家英山寻根。他们去了白塔公园,瞻仰了蔡的塑像,参观了蔡的出生地蔡家庵和他们小时候读书的云峰书院。营山县有关人士还向蔡兄妹提供了许多有关蔡的有价值的信息。蔡当时激动地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乡人民继承和发扬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的精神高度尊重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