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匈奴去哪了?为什么不趁战乱直取中原?

三国时期匈奴去哪了?为什么不趁战乱直取中原?,第1张

三国时期匈奴去哪了?为什么不趁战乱直取中原

自古以来,中原每次发生战争,外族都会入侵,比如“五朵野花”。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的时候,外族没有趁机入侵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提醒一下,用外族的概念来指代山越、南蛮乃至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等北方民族是不严谨的,因为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的山越、南蛮就生活在中国境内。即使是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其实也有不少人居住在长城内部。而且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包括高句丽在历史上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应该称之为异族或邻族。

接下来回到问题本身,汉末三国时期,确实没有出现西汉的匈奴,北朝隋唐的突厥,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明朝的清朝等周边民族的大规模入侵。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有人会说,因为三国名人太多,魏蜀吴家都惹不起。恐怕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能够威胁中原王朝三千年的周边民族主要来自北方。北方民族要想入侵中原,首先要实现内部整合,建立统一的政权,这是一个前提,否则就没有能力对抗中原政权。比如匈奴的崛起,也就是单于单于统一草原之后。努尔哈赤有挑战明朝的实力,也是因为他统一了女真三大部。与这个前提相比,中原是否处于混乱割据状态并不是必要条件。

比如西汉初期匈奴频繁入侵,这是在汉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发生的。而汉末三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北方民族的大规模入侵,正是因为这一时期北方草原青黄不接,处于旧霸主已经衰落,新霸主尚未诞生的时期。所谓老霸王的没落,是指匈奴从最初统一草原开始,一直到被汉武帝肢解,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穷困潦倒,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东汉初年,最终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成为东汉的属国,迁入赛内,北匈奴逐渐西迁,最终逃往欧洲。表面上看,南匈奴统一了草原,但由于南可汗成了东汉的傀儡,基本没有威信,所辖各部经常造反,以至于东汉中后期整个漠北草原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南方的匈奴人越来越多。到董卓叛乱的时候,南单于只有几千人马,只管辖河东平阳的一小块土地。当然,这种情况经不起多大的风浪。所以曹操在夺取皇帝之后,很快就控制了南匈奴。到了晚年,他甚至把南匈奴分成了五个部分,由五个统帅分而治之。整个三国时期衰落的南匈奴,一直是曹魏的听话人。

在新霸主诞生之前,指的是乌桓和鲜卑。乌桓和鲜卑都是当年被茅盾可汗杀死的东胡后裔。西汉时也是居住在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匈奴属国。东汉匈奴分裂衰弱时,乌桓和鲜卑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占据了原匈奴疆域的东南部。其中,乌桓更靠南,离汉地更近,鲜卑则位于乌桓以北。虽然同为游牧民族,但与匈奴不同的是,乌桓和鲜卑的部落互不相同,他们的首领都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世袭的。数百年来,从未出现过像“可汗”这样建立起融合部落的统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所以即使忤逆无常,也没有给东汉造成很大的麻烦。到东汉末年,乌桓仍分为五六个大部落,群主为王。后来袁绍利用乌桓立三王为单于,这三王因为支持袁,最后被曹操北伐征服。从此“三郡乌桓”成为曹魏可靠的骑兵来源,就像“五匈奴”一样,曹魏没有发生叛乱。

与乌桓相比,鲜卑是汉末整个三国时期对中原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几乎成为草原新霸主。为什么说差不多?因为鲜卑曾两次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处于统一民族的边缘,但都没能维持多久就分崩离析了。有一次,汉桓帝的时候,有一个鲜卑首领叫谭,曾经在鲜卑各部任职,说:“南有边,北有丁陵,东有扶余,西有乌孙,据匈奴旧地。"

二十多年来,汉灵帝频繁劫掠东汉边境。然而,当他派军队去征服时,却被谭打败了。据说在谭的统治下,鲜卑部落人口不断增长,导致粮食不足,于是谭“东征汗国”,掳掠了1000多名善于捕鱼的“可汗”,安置在河边帮助他们捕粮。如果史料无误,那么这个“汗国”可能指的是朝鲜半岛。这样下去,鲜卑很可能会像之前的匈奴一样建立游牧帝国。因为谭死后,“大人随天下”,鲜卑社会也成了世袭制,但谭的儿子赫连却是个平庸的主子。他接手后,一半的部队都叛变了,就连他自己在攻打北地郡时也被枪毙了。然后他的儿子侄子争权夺利,鲜卑部落联盟瓦解。当时汉灵帝死后,天下大乱。

试想一下,如果谭没有在四十五岁时死去,而是多活了十年。他要么直接出兵,要么支持他的代理人介入中原事务,利用诸侯之间的混战,这种可能性肯定很大。谭死后,40多年过去了,直到在位。鲜卑第二次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一次的首领是柯比能,他的部落原本是鲜卑的“小种族”,但他强壮勇敢,为人公道,不贪财,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再加上他的部落靠近边塞,汉末战乱时很多中原人来逃难,实力迅速壮大。

到了青龙年间,柯比能终于打败了谭的继承人布都根,统一了原本分成几十个的鲜卑部落。“从云中到婺源以东的辽水,都是鲜卑朝廷”,多次入侵曹魏边境。面对柯比能的崛起,曹魏多方打压。比如曹操曾经派曹彰去田豫、赵倩、碧桂园,边郡诸侯采取“征伐蛮夷”的办法扶持柯比能的竞争对手,但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太和五年,柯斌能甚至和诸葛亮结盟,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入侵北地郡,给曹魏很大压力。如果我们让他继续下去,这不是又一次鲁莽的行为吗?曹当然不希望看到这种事情发生。于是在青龙第三年,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做出了不光彩的举动。他派了一个叫韩龙的剑客潜入鲜卑王庭,杀死了毕克能。随着柯比能的去世,鲜卑部落联盟再次分崩离析,各部落恢复了“互相侵略,强者远避,弱者俯首帖耳”的状态,正所谓“边疆穷,大漠穷”。

自那以后,虽然有小规模的抢劫,但没有大规模的入侵和叛乱。这样,魏以最小的代价维护了北方边境的稳定。后来鲜卑人在强势领袖的带领下再次崛起,已经是七八十年后的事了。

所以综合来说,汉末三国时期,北方边疆地区不存在异族入侵的风险,尤其是在谭和轲比能主导鲜卑部落联盟的时期,“远郡皆不中其毒”,鲜卑人几乎建立了统一的游牧政权。不过曹魏还算幸运,两个部落联盟没维持多久就瓦解了,从而大大缓解了来自北方边疆的压力。至于“三郡乌桓”和“五匈奴”,这些居住在塞恩的异族,因为人口少,部落分散,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还需要曹魏政权供应口粮,容易控制。

所以在整个三国时期,基本没有出现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入侵或叛乱。至于蜀汉和孙武,刘备死后在南方造反的孟获和永凯,都是暴虐的汉人。山越人主要是古代越人和山区汉人的后裔,他们的社会组织比较分散。如果他们死了,他们将统治群山。对兀术来说,这两者都不构成多大威胁,更谈不上可以视为“外来入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786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