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战斗英雄牺牲,毛主席下令抢回遗体,可惜妻子至死未见骸骨

特等战斗英雄牺牲,毛主席下令抢回遗体,可惜妻子至死未见骸骨,第1张

特等战斗英雄牺牲,毛主席下令抢回遗体,可惜妻子至死未见骸骨

“毛主席下了命令,要把邓的尸体找回来,你的脑袋也找不回来了!”1951年5月21日晚,在华北人民志愿军洪川江畔,南下的63军187师师长徐新向刚刚牺牲的559团邓的警卫员下达了一道死亡命令。

下达命令后,徐鑫感到不安,说:“我不能给你200人吗?”。

“三十多人足够了。太多人有太多目标,反而更危险。”,陈明月坚定地回答道。

“我给你30个人,全军炮兵支援你!”。

受领任务后,陈明月背着步行机,带着一个排的兵,在全军火力掩护下,渡过洪川河,行军五六公里,来到邓团长的坟地。

可到达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陈明月强大又无奈,因为这里停着几十辆敌人的坦克,车灯亮得根本无法启动。

经过三次尝试,均告失败,陈明月只好向老师徐鑫报告了这一情况。徐鑫的回复是继续待命。陈明月等人等了两个小时,然后他接到了撤离命令,回到了驻地。

回来后,陈明月发现军长傅崇碧和老师徐信都站在岸边,等待他们的班回来。事后,老师徐新告诉陈明月,他们之所以在原地呆这么久,是为了请示毛主席,因为收回邓遗体的命令是毛主席下的,如果要撤,还得请示毛主席..

这个邓是谁?为什么他的牺牲惊动了毛主席?他死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尸体带回来?

今天我讲的是第559团团长邓的故事,他12次负伤,9次荣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劳动模范”、“特殊战斗英雄”等称号,在朝鲜战场上不幸牺牲。

邓,四川苍溪县人,出生在当地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长子。虽然他穷困潦倒,但他的父母想让他有个成功的儿子,就把他送到了一所私立学校。可惜因为穷,只上了一年学就辍学回家种地了。

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西进入四川,解放苍溪。当地人受到革命思想的鼓舞和影响。16岁的邓随父母步行60多公里,报名参加了红军。

入伍后,由于年龄小,邓当过勤务兵、通讯员、号手、护士等。1933年1月,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右脸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然而,血淋淋的伤并没有吓退他,反而让他更加勇敢。1935年,由于表现突出,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不久,邓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参加了攻打腊子口、攻打山城堡等无数战斗。邓和都参加了,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逐渐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跟随第十五师奔赴晋察冀战场,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战后编入四师“老五团”。

1938年,日军集结3万兵力,围攻9路晋察冀边区。这时,邓已经是一个排长了。由于学校营房被日军压迫撤退,邓的连队前去支援。当他行进到南坡村时,被驻扎在此的日军挡住了去路。

在这紧急时刻,邓坚定地承担起了开辟道路的任务。他率领突击队从悬崖上爬下,消灭了一小队日军,配合大部队消灭了300名日军。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已升任连长的邓负责攻打打磨河滩火车站。不幸的是,恰好有一列火车载着700名日本老兵来到这里,后面跟着一辆满载武器弹药的装甲车。

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邓处于被动地位,但他并没有失去立足点。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他指挥部队有序退入漠河滩村,依靠街边民房与敌周旋5小时,击退日军进攻10余次,击毙日寇200余人。然后他趁着夜色撤离。当他回到部队时,他的连队只剩下17个人了...

由于他在这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他的连队被授予“血战磨江滩英雄连”的称号,邓被授予特别英雄。

在1943年的一次战斗中,邓再次负伤,被送往后方医院休养。不幸的是,他恰好被日军扫荡了。他患有疟疾,身体虚弱,无法逃离队伍。幸好当地女子救援协会会长荣冠秀找到了他,让他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把他送到了一个离地面七八尺的山洞里。邓逃脱了。

日军撤退时,荣冠秀又悉心照料,邓康复了。

1944年2月,邓在晋察冀边区参加“群英会”,在那里再次遇到容冠秀,立即去找容冠秀谈话。但抗战期间,荣冠秀救过无数将士,他年纪大了,已经不记得邓石军了。他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却不记得你们是谁。”。

尽管如此,邓并不介意,重新介绍了自己,并感激地说:“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可能活不到今天…”。

会上,邓与荣冠秀夫妇合影留念,聂亲笔为照片题词“荣耀永存”。

会后,邓把荣冠秀扶到骡子上,送他一骑又一骑,回到部队时,给荣冠秀写了一封信:“...我愿枪毙一切邪恶的敌人,保卫你们,保卫我们晋察冀地区,我的枪平放,瞄准准确。”。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里,邓又见到了荣冠秀。这时,邓已被提升为该团团长。荣冠秀对邓的表现非常满意,摸了摸邓身上的伤疤,问了一些问题。这一次,他们与毛主席合影。

也是在这一年,离家18年的邓给远在四川老家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得知邓还活着。全家欣喜若狂,心急如焚的父亲决定去陕西寻找儿子。

今年9月,他带着儿子从四川出发,背上的篮子里装着草鞋、干粮、路费和制作竹席的工具,踏上了艰难的寻亲之路。

干粮吃完了,钱花完了,竹条吃完了,他们就乞讨食物。靠着两条腿,他们花了18天从苍溪走到了xi三原县。

当他看到那个衣衫褴褛、形容乞丐的老父亲时,身强力壮的邓放声大哭,抱着父亲痛哭,看到他的人都哭了。

然后,他叫妻子袁秀珍给老父亲磕头,又带着儿子邓启平出去给父亲看。

邓启平当时才3岁。那是一个孩子最可爱的时候,逗得爷爷哈哈大笑。在Xi安,他们一家享受了难得的天伦之乐。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父亲到达的十天之后,邓石军接到了去朝鲜作战的命令。邓石军带着妻儿目送父亲离开。他反复叮嘱父亲要保重身体,说抗美援朝胜利后要回家尽孝...

1951年2月,邓率领559团踏上朝鲜土地。两个月后,第五次战役打响,他重返战场。他仍然不屈不挠,勇敢无畏,领导了几个高地。由于他的出色表现,部队决定提升他为副师长。

19日晚,邓接到命令,要迂回到敌人的纵深去。邓石军带领两个营迅速前进。他在战场上从来不冲锋陷阵,和号手在一起的地位甚至比尖刀排还高。

很快,美军一个团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向559团发起攻击。在邓的指挥下,部队打退了敌人6次冲锋,歼灭敌人200余人。接到总部命令后,他们分批撤出阵地。

然而,在撤退途中,当经过一个峡谷时,邓一行遭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袭击。一发炮弹落在邓身边,他的左大腿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

警卫陈明月立即拿出急救箱,给他包扎起来。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另一颗炸弹掉了下来,弹片击中了邓的头部。邓壮烈牺牲,年仅35岁。

邓的牺牲使同志们悲痛欲绝。他们找到一个门板,抬着邓的尸体撤退。不幸的是,水深浪大的洪川河挡住了去路,他们无法将尸体运过河去。他们别无选择,只好先把邓埋在河对岸。

回到部队后,警卫员陈明月立即找到师长徐信,向他报告了邓牺牲的消息。接着,徐新报告了这件事,最后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指示他把邓的遗体接回去,这就导致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不幸的是,邓埋葬的地方离美国坦克太近,无法夺回,这使等人感到遗憾。

1950年10月,国内兵团留守处,找到妻子袁秀珍谈话。当时她才24岁,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她泪流满面。

袁秀珍,河北满城县人,出身贫寒。她8岁时还是童养媳。1946年,红军攻克满城县。满城解放后,袁秀珍还解除了封建婚约,加入了妇女救援会,打地主,做军鞋,和同志们一起宣传,尽一切努力帮助解放军。

当时解放军第三纵第七旅十九团营长邓就驻扎在他们村里。邓在战场上是一个勇猛的战士,但在生活中却平易近人,帮助老百姓扫院子、打水、拾柴、种地。他从来不喊累。闲暇时,他会坐下来和村民们聊天。每个人都非常喜欢他。

得知邓已经30出头了,还是单身,村里的热心人把袁秀珍介绍给了邓。1947年初,经过一段时间,32岁的邓与20岁的袁秀珍结婚。

婚后,袁秀珍跟随邓进了部队,两人相处得很融洽。在业余时间,邓还教她读书写字。袁秀珍进步很大,成了党员。

1948年4月,他们有了爱情结晶,大儿子邓启平出生,一家三口更加幸福。

此后,袁秀珍跟随邓去了陕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直到解放后,她才离开了Xi三原县。

这时,袁秀珍又怀孕了。当邓奔赴战场时,王秀珍已怀有9个月的身孕。虽然她想让丈夫陪在身边,但她不知道军人的天职是保卫国家。所以,她没有哭,没有闹。挺着大肚子,她带着儿子,看着丈夫上了火车离开。

1950年12月,袁秀珍生下一个女儿。邓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给女儿取名为邓。另一方面,袁秀珍一直期待着丈夫的归来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渐渐的,袁秀珍发现不对劲了。见到她后,身边的战友和家人说话少了很多,甚至有人溜了,这让她开始思考丈夫是不是又在战场上受了伤。谁知卫生队的留守处告诉她,她的丈夫已经死了。

听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袁秀珍在以泪洗面呆了一整天,但很快她就振作起来,因为她要去朝鲜寻找丈夫的尸体并看望他的战友。

于是,她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妈妈照顾。因为她不想让老人伤心,她没有告诉他们邓牺牲的消息。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把真相告诉姐姐,两姐妹痛哭流涕。

因为担心女儿,她妈妈不希望她去朝鲜。袁秀珍向母亲谎称邓石军在朝鲜受伤。我要去拜访他。去吧,跪在地上和她妈妈一起哭。我妈忍无可忍,答应放她走。

在朝鲜,袁秀珍待了一个月。邓的领导和同志们都来看望她,劝她好好生活,这使袁秀珍非常感激。她说:“我想养两个孩子,让他们继承父亲的遗愿。”。

从朝鲜回来后,袁秀珍振作起来,抚养两个孩子,让父母退休。渐渐地,她的孩子和邓的孩子都长大了,袁秀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

他们的儿子邓启平16岁参军,从班长升到团长,后来转业。他在天津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上当政委。他的女儿邓19岁参军,是一名正科级干部。她和哥哥同年跳槽,进了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

虽然儿女过得很好,但袁秀珍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丈夫的遗体能回到中国。可惜,直到2002年,75岁的她因脑溢血去世,没能见到丈夫的遗体。

2014年,在国家协商下,437具志愿军遗骸回国。当灵车来到沈阳烈士陵园时,60多岁的邓启平、邓兄妹失声痛哭。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遗骸中是否有他们自己的父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780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