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的起义大多失败,为何朱元璋逆势而行,统一了全国?

两个毫不动摇2022-09-25  20

从南到北的起义大多失败,为何朱元璋逆势而行,统一了全国?

当朱元璋能够获胜时,元朝著名名将王宝宝给予了“天助”。没有王宝宝,即使朱元璋有天赋,也不容易。

除了王宝宝,朱元璋的胜利还有两个原因。

接下来先说“为什么很多由南向北的起义都失败了”,再来说朱元璋成功的三个原因。

1.“南来北往起义”,为什么“大多失败”?

(1)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从北伐走向南伐。

南北怎么分?

一般来说,“西有秦岭,东有淮河”为界,南为南,北为北。

从整个地形来看,中国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有一种由北向南的俯冲感,让北方更容易征服南方。从南方征服北方有点逆势。

所以我们常说“北上南下”。

(2)南北方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古代战争北方更占优势。

中央王朝大都定都在北方,人们注重武力、政治和农耕。

为何如此?

第一,北方的文明起源较早。三皇五帝都在北方,周、秦、汉、金、隋、唐、宋、元、明、清都在北方建都。这是传统习惯。毕竟古代北方人口多,粮食充足,大城市多。第二,在更远的北方有大量的游牧部落。根据气候变化,他们经常来北方肆虐,所以北方一定要注意武力,形成屏障。

长期来看,北方的力值高于南方。

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样。他们注重商业,所以生意多,有钱人多。

在商业领域,人们更愿意保护自己,远离政治和武力。所以自古以来江浙沪都是商人聚集的地方。

因为气候的原因,北方人高,南方人瘦,这也导致北方人在战场上占据个人优势。

所以,起义在北方发动后,足够强大,足够迅速。只要控制了北方的首都,一切都会好的。

但南方起义后,从南到北层层推进并不容易。到了北都,消费也差不多了。

所以北宋的方腊起义,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清朝三藩之乱,虽然占领了长江以南地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3)北方重武装,南方弱。

因为大部分都城都建在北方,重兵都集中在北方。北方起义一旦成功,向南推进相对容易。南方起义后,我们越向北推进,敌人就越强大,容易导致失败。

所以经过秦汉隋唐宋王朝的建立,全国很快就统一了。而南方建立的国家,无论是东晋、宋齐梁陈,还是南唐,都特别难以统一全国。

其中,建立南朝的刘裕曾经差点统一北方,但最后却是千里之外。

总之,南方起义后,由于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和兵力分布的影响,统一全国特别困难。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从安徽崛起,统一全国呢?他做对了什么?

2.朱元璋做对了什么?他为什么能逆势一统天下?

朱元璋能从南到北统一全国,原因有以下三点。

(1)总的趋势

元朝统治下,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元朝的人把人分成阶级,苛捐杂税,自然灾害让老百姓生活太困难。朱元璋的家人在他16岁时饿死,包括他的父母和兄弟。

人民已经憎恨统治者,因此爆发了各种起义,如红巾军起义,白莲教起义,等等。

人,不管在哪里,只要被逼得走投无路,都会反击。

红巾军起义以来,队伍迅速扩大,人们纷纷参加。他们都有一个“推翻元朝统治,开始新生活”的梦想和愿望。

虽然我们说南方人不尚武,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人。

南方人一如既往的凶。以前的方腊、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后来的王阳明、曾国藩,再后来的孙中山、师长、大元帅蒋介石,哪一个不是南方人?

这一切都说明,人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无论南北,都会对朝廷说“不”。

朱元璋时代,是所有中国人对蒙古的统治说“不”的时候了。朱元璋就是站在潮流的浪尖上。刘邦,唐元等人当年不也是跟风发财的吗?

朱元璋也是如此。

所谓“势不可挡!”

(2)朱元璋是一个不朽的奇迹。

朱元璋的军事能力在古代帝王中一定是数一数二的。据说朱元璋仅次于李世民。我想说的是,古代皇帝中,朱元璋应该是第一个。

看看朱元璋的几个决策。

第一,1356年,其他国家称王称帝,朱元璋采用谋士朱升的策略:筑高墙,广积粮,慢慢称王。

只是这一举动让元朝放松了对朱元璋的戒备,也让其他起义军对朱元璋的重视程度降低了。

如果你当时在的话,你会佩服称帝的张士诚、陈友谅,但你可能会不那么佩服朱元璋,好像他没那么霸气了。

在特殊阶段,霸气的隐蔽远比霸气的暴露重要。

第二,朱元璋在选择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强大的陈友谅。

当你遇到两个敌人,一个比自己强,一个勉强能赢,你会选择和谁对抗?

你一定会选择容易解决的。这是大众的选择。

1360年,朱元璋也面临这个问题。当时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足鼎立(在南方),难免有火拼。

那么你选择先和谁开战呢?

大多数人都劝朱元璋与张士诚开战,但朱元璋坚持要先与陈友谅对抗。至于原因,朱元璋是这么说的:张士诚小,陈友谅大。小则无远见,静则看“陈朱之战”。骄傲,霸道,野心勃勃,会在战争中给予张著凯支持。

最终证明了朱元璋的正确。

1360年龙湾之战,朱元璋以一两万人击败陈友谅的十万大军。后来在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奠定了他的南霸地位。

果然,张士诚成了看客。两年多后的1366年,张士诚开始受到朱元璋的攻击。367年9月,张士诚大败,朱元璋基本统一了南方。

太棒了。

第三,朱元璋制定了征服元朝的杰出战略。

367年,朱元璋安排明朝双星徐达、常遇春北伐,总兵力25万。

北伐前,朱元璋和常遇春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朱元璋说:“山东守将王选不忠于元朝,而是斜。河南的库阔帖木儿太霸气,关陇的李思琪、张思可疑。元朝该灭亡了。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拯救万民的北伐?”

直言不讳的常遇春说:“敌人累了,正是我们百战之师勇猛之时,直扑杜源(京),势如破竹!”

朱元璋摇摇头:“百年元朝,城池坚固,底蕴犹在,军队孤军奋战,粮草跟不上,援军四面八方,险象环生!”

老朱继续道:“先取山东,除元朝之障;再取河南,斩断元朝的翅膀;然后取潼关,破元朝门槛,然后直取杜源。”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统帅和将军的区别。朱元璋牛逼!

北伐前,朱元璋还制定了北伐口号:驱逐路虎,恢复中国,立纲守纪,扶助人民!

就这十六个字,就能打百万兵,我们汉族同胞就给明军开绿灯,积极响应!

结果打山东时,没有援军,王选战败,很快投降。徐达合力西进,攻占了汴梁。然后取潼关。368年8月,明军入侵大都。

从北伐的形势来看,朱元璋的口号和策略是高明的,保证了南方顺利征服北方。如果你直接去北方拿杜源,你一定会拿饺子。如果先取河南,短时间内攻不下,四面八方的援军就会到来。

这样看来,朱元璋真是一个不朽的奇才。

我们常说趋势不可违。然而,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不是朱元璋,而是陈友谅和张士诚,绝不会这么容易打下元朝。按照张士诚的做派,肯定是打不过的,陈友谅可能会赢得很惨。

(3)朱元璋能南打北,不要忽视元朝的“内斗”。

王宝宝·斯蒂尔斯

至于朱元璋,虽然他很厉害,但我们也没必要完全神化。他攻打元朝的时候,元朝正在打内战。

这与元朝著名官员王宝宝(库阔帖木儿)有关。

这个人确实有本事,但也是元朝内战的第一主角。

大家说说吧。

王宝宝的父亲是察汗帖木儿,父子二人在元朝有一个宿敌,就是巴都鲁和博罗帖木儿。两派都是元朝南方的大军阀。双方一直不和,没有其他利益。

1358年,巴杜鲁去世,博罗帖木儿成为一家之主。

从1360年开始,南方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一直在交战,北方两派在争夺地盘。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王宝宝打败了博罗帖木儿(查汗帖木儿死于1362年)。

朱元璋说完,两人在朝廷的调解下也和好了。

然而,不久又发生了一场争斗,因为博罗帖木儿很受元顺帝赏识,而王宝宝坚持要这位王子爱李答拉。说白了,王宝宝是个太子党。

有一次,博罗帖木儿逼近大都,太子逃到王宝宝大营。

几经波折,博罗帖木儿打不过王宝宝,元顺帝开始憎恨博罗帖木儿。

365年,元顺帝派人刺杀博罗帖木儿,王宝宝带着太子回到元大都。但谁能想到,王子和王后希望王宝宝杀掉元顺帝,让王子提前上位。王宝宝自然不想,这样王宝宝和王子的关系有问题。

一看形势不对,担心自己被杀,左丞相王宝宝申请重返中原。于是,元顺帝给了王宝宝一个“河南王”,要他调兵遣将,命江淮的朱元璋去整顿。这一年是1366年。

但是,因为徐达太强大了,王宝宝不想直接面对它,留在原地,并开始发挥职业生涯。他想从关陇调四个军去跟徐达打仗。说是调调,其实是吞并。

这样,王宝宝的风险最小,可以扩充自己的队伍。

身在中原,生长在王宝宝,这个头不简单!

好计划!

关中四大军阀李思琪、张良弼(四道)、空性、德烈伯都不是吃素的,识破了王宝宝的诡计,不予理睬。

王宝宝,不能作弊,那就拿着。

于是,王宝宝和关中四大军阀开始了较量。经过一年多的王宝宝内战,朱元璋还灭了张士诚。

由于他多次命令王宝宝不听,1367年10月,元顺帝直接解除了王宝宝的所有职务。

这很棒吗?王宝宝开始直接自己玩,元朝廷开始在陕西杀元朝廷的明臣。

一句话:听我说,在王宝宝吃顿好的,不听话就丢脑袋!

功夫,徐达和常遇春都做到了。

368年2月,元顺帝妥协,王宝宝的军事力量得以恢复,从而阻止了明军的北伐。然而,为时已晚,王宝宝无法扭转局面。

至此,我想你已经明白朱元璋为什么顺利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元朝正在内战;

朱元璋打张士诚的时候,元朝还在内战;

朱元璋派人攻打元朝。他们仍在内战中。

所以,朱元璋没有赢。况且,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个帝国的双子星,都是超级巨星。如果他们拿不下元朝,那就奇怪了。

总之,朱元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统一全国从南到北。第一,这是趋势;第二,朱元璋的军事才能确实出众;第三,元朝的内战给朱元璋提供了成长发展的机会。

【你怎么看?留下一两条评论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60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