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青海湖西岸约7.5公里的采吉河南岸,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城,周围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水草丰美。这座古城被称为福记(ⅳ)城,曾是吐谷浑(ⅳ)的都城。“福记”是鲜卑语,中文意思是“王城”。
[傅继成]
吐蕃原是鲜卑慕容氏的一个分支,游牧在东北的吐谷浑青山一带(今辽宁省锦州市东北)。它的西迁源于慕容兄弟之间的一场矛盾。
屠魂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全名慕容屠魂,慕容晖(wěi)(慕容扁的父亲,前燕的创始人)都是慕容鲜卑单于慕容涉归的儿子。屠呦呦年龄较大,但出身普通家庭。这两兄弟关系很好。归死后,慕容部落统一于慕容晖,吐谷浑分七百户(《晋书》记载一千七百户)。
公元283年,吐谷浑和慕容垂二号因为部落间的马战受伤。慕容垂生气了,找人对屠呦呦说:“我父亲的遗产已经分给我们兄弟俩了。为什么不更进一步?我们的马自然不会打!”屠呦呦回答说:“马是野兽,吃草喝水,春天容易打仗。两匹马打架为什么要怪别人?既然这样,我就和我的人一起搬到千里之外。”所以他带领他的人民向西迁移。慕容垂听后后悔了,于是派人去挽留图图。屠呦呦知道不是长久之计,就对慕容晖派来的使者说:“你可以试试把马往东赶。如果马儿能东归,我就跟着他们。”于是使者们把马赶到了东方。结果往东走了几百步,马就掉转马头往西跑了。使者们也觉得这是天意,就不再劝吐谷浑回东了。屠呦呦带领部落西迁至内蒙古阴山游牧区。
永嘉之乱后,涂谷浑率部从阴山来到甘肃西部的前汉(今甘肃临夏)。以此为根据地,他的后代陆续南下,向南、北、西扩张,逐渐统治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部数千里。吐谷浑的孙子继位后,开始以吐谷浑为国号。
【南北朝后期吐谷浑境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硝烟弥漫,政权更迭不断。然而,吐谷浑位于中原政权的边缘。虽然它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但与其他政权相比,它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割据导致战乱不断,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被称为“青海路”或“吐谷浑路”,吐谷浑控制的广大领土成为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青海路】
吐蕃第九代国王慕容阿猜(Achai或Achai,音译)是吐蕃历史上一位非常成功的国王。他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还与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大政权睦邻友好,使处于局部一隅的吐蕃政权得以休养生息,获得空的生存发展空间。他还留下了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后来成为许多民族的不同版本,至今仍广为流传。
临死前,阿吉准备把皇位传给弟弟慕容姬(古代有“玫瑰”)。因为担心他的二十个儿子和其他弟弟之间的勾心斗角,他把儿子和弟弟们召集在一起。豺狼让儿子们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慕容立言各选一箭断后,众人纷纷效仿。豺狼让慕容立言把19支箭放在一起折断,慕容立言自然不能折断。于是阿雅对众人说:“你们都明白了吗?单箭易折,众人难灭。只有你们团结一心,我们的国家才会稳定。”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城堡其实并不是必须的。早期,吐谷浑靠水草过着游牧生活,直到五世纪中叶,第十二代首领接殷继位,才开始建城。“第一城攻陷洛川(今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540年,第十八任首领倜伦继位时,吐谷浑已经相当强大,倜伦被封为可汗,定都府城,东西边界三千里,南北一千多里。但其习俗仍是“虽有城墙,仍居幽室(即帐篷)”,继续过着游牧生活。
这座城市建于1400多年前,至今仍保存完好。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为郭,用砾石砌成,大体呈长方形,总面积17万余平方米(255亩),其中南城墙较为完整,全长约1440米,而北城墙和东西向城墙的北段已被采济河破坏(也有可能外城是沿河而建,原本没有北城墙), 东墙剩余1350米,西墙剩余870米,在外墙以东三分之一处。
【红线标示外郭成】
内城建在西边外城的中间。不像外城是用碎石建成的,内城是用夯土建成的,周围的城墙完好无损。城池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215米,宽17-18米,高12米。大门朝东,面向青海湖,宽约10米。大门外有一个角墙,没有巴比肯的标志,但推断其功能应该和巴比肯差不多。
[门和墙]
在城市中轴线的两侧,隐约可见几组建筑遗迹。城西有一个长约70米,宽约70米的方形小镇。由于空间狭小,我个人推断应该不是吐谷浑的宫殿所在的地方,而是吐谷浑对外办事的地方或者祠堂等祭祀场所。至于王宫里国王和贵族的居住场所,最大的可能还是以外城宫殿(帐篷)的形式存在。
这种城中有城,城外有国,房屋围绕中轴线而建的建筑布局,与中原的城寨形制大致相同,但其“不居城寨”的生活方式颇具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样性。
【内城的“王亭”】
现在,在富池城外,到处都是绿色的牧场和黄色的油菜田。也许是诗人海子曾经来过这座古城,所以他写道:“我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它在春天绽放”,而吐谷浑的主人慕容夸鲁说:“我有理想的城市,它面朝青海,它在春天绽放”。
【面向青海湖的傅继成】
从西晋到隋朝的三百多年间,屠政权一直徘徊在中原王朝的边缘,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中原王朝内部纷争不断,根本没有时间在局部角落与屠谷浑抗衡。然而,隋朝统一后,公元608年,杨迪率军亲征河西走廊,对吐谷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在吐谷浑设置了西海、河源两县(西海县位于涪城),但这些地方并没有被中原王朝有效控制,甚至连朝廷任命的官员都找不到自己的岗位。隋朝中原战争末期,战火四起,隋朝危亡,无暇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回到原来的根据地,重新集结,仍以府城为都城。吐蕃可汗福云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还攻打了隋朝的河西走廊,但隋朝已经疲于应付。
唐初的吐谷浑还很骄傲,与西突厥结盟,控制西域小国。他经常入侵唐朝边境,袭击来往的商人,阻断中原与西北边疆的联系,使丝绸之路北线无法畅通。然而这一次,傅云遇到了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唐太宗李世民。
64年6月,李世民命唐军攻吐谷浑,傅允带着众将逃走,唐军追回青海湖。唐朝撤退后,吐谷浑重新出现,骚扰凉州等地。李世民被彻底激怒了,他把唐朝的战神李靖送到了白海(黄河的源头,二陵湖或扎陵湖)。傅云战败后自缢(被部下杀死),屠呦呦加入唐朝,成为唐朝的附庸。
【魏国公李靖】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在他的《兵书·五部》中写道:“大漠尘土飞扬,颜色暗淡,红旗半卷出辕门。前一夜,大军在河北洮河交战,据报生擒。”描写的应该是初唐李靖西征的场景。(王昌龄没有生活在这个时期,应该是根据历史描写写的诗)
为了统一吐谷浑,李世民扶植伏云之子诺伯伯为吐谷浑可汗,并娶其女儿红花公主为妻。然而此时的吐谷浑已非往日,内乱不言,而邻国吐蕃却日益强大。吐谷浑经常受到吐蕃的攻击,最终于663年被吐蕃所灭。府城作为吐谷浑之城的历史到此结束,前后经历了120年。
吐蕃被灭后,诺诺伯带着红花公主逃到凉州,后随其集团先后转战鄯善、灵州,并在灵州建立了安乐府,被唐高宗命名为安乐府刺史。另一方面,吐蕃政权扶持留在当地的吐蕃王室为可汗,继续统治吐蕃境内的吐蕃氏族。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乐府被吐蕃占领,吐蕃匈奴迁至朔方(今宁夏吴忠附近)和河东。唐德宗贞元年间,诺伯第六孙慕容复在武帝时攻封长乐太守、青王、八斗可汗,但不久慕容复去世,慕容家族失去继承人,慕容系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彻底消失。不知道金庸先生是不是受了这段历史的启发,然后虚构了慕容复这个亡国未果的悲剧人物。
2017年11月,青海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一座巨大古墓“韦雪一号墓”被盗,数百件古代文物被盗,震惊全国。当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经过缜密侦查,案件迅速破获,珍贵文物全部追回。
在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鬼吹灯》中,在茫茫沙漠覆盖的地表下数百米处,有一座由坚固耐用的柏树建造的巨大高大木塔。这座塔有九层,每层都堆满了穿着奇装异服的人骨。作者称之为九层妖塔,后被改编成电影《九层妖塔》。九层妖塔的原型就是上面提到的被盗的“韦雪一号墓”。
【韦雪一号墓墓】
血一号墓整个墓室从上到下都是密封的。每隔一米,就有一层粗细均匀的柏树横过土堆。有9层之多。加上当地人流传下来的神秘传说,也被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
【“侄儿阿猜王”印章】
韦雪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青铜、丝绸和皮革等遗物,并发现了一枚银质印章。印章中央有骆驼纹,两边有一行古藏文,中文意思是“侄儿阿猜王(阿霞王)之印”。阿猜是吐蕃人对图图浑的称呼,阿猜王是图图浑王。为了控制图图匈奴,吐蕃王室长期与图图匈奴王室通婚,形成了特殊的侄舅关系。根据敦煌文献《阿迦编年史》(残卷)中的记载,初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蕃王漠河吐蕃汗,其母为吐蕃邦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