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大将嫡孙张晓龙:坚守原则就是爷爷的家国情怀

张云逸大将嫡孙张晓龙:坚守原则就是爷爷的家国情怀,第1张

张云逸大将嫡孙张晓龙:坚守原则就是爷爷的家国情怀

张是我党36位著名军事家之一,我军杰出的高级将领,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张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享受三等行政待遇。

他是张最早参加革命的将领之一,在党和人民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红船》编辑部采访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的长孙张小龙。

差点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位烈士。

张小龙说:张爷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其他开国将军有很大不同。在开国将领中,他最早参加革命,是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员,革命资历比朱将军早一个月。

张小龙

1908年,张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在那里他完成了三年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仅战术技术优秀,语文、历史、外语都很优秀。他上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奖学金。毕业时,他用自己的奖学金还清了在学校的100元贷款。

1911年,张毕业后参加了革命,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孙中山和黄兴在策划辛亥革命的广州起义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张等人。当时黄兴在香港设立统筹部,派人到新军和巡捕营秘密从海外集资。黄兴在广州设立了多个秘密联络处,成立了敢死队,张热心地担任了拆弹队队长。泄密后,清两广总督张加强戒备,起义被迫改变原计划。

4月27日,在黄兴组织指挥下,130名起义军进攻清朝两广总督署。战斗胜利了,清军的管带被杀了。不幸的是,清朝两广总督张祁鸣逃脱了。张逃走后,迅速在城外集结大量清军,开始反击。130名名义上的军队成员在城里坚持战斗了一天一夜,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此时,张身边的炸弹已经被点燃。

张派重兵封锁城内所有出口,清军四处搜寻起义军队员的藏身之处。张只好暂时躲在城里的一所房子里,情况万分危急。

次日凌晨,起义军派张外出购物,主要目的是探查城内敌情,寻找突围路线。张选择逛街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个子矮,为人老实,长得像个孩子,不容易被清军识破。二是精通粤语,造反派多为外地人。他用“错杀千人,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人”的极端手段,杀死了镇守城口的清军。第一次抓陌生人的审判,是用外地口音当场打死。第三,他在广州学习了三年,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

张提着一个篮子,假装上街买菜,避过敌人哨兵侦查突围路线。但是等他回来的时候,叛军已经上楼了空。原来,张出征后不久,清军就搜索起义军队员的藏身之处,把他们一网打尽,在十字路口枪毙。广州同盟会工作人员不堪忍受义士当街暴尸,悄悄收集了72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64年,我爷爷接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编丁芒采访时,感慨地说:“如果我当时不出去买菜,我就是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了。”

坚持原则是他的家国情怀。

1940年3月,我爷爷已经是江北指挥部的指挥了。奶奶带着父亲带着临时支队去了江北总部。支队25人,为江北部队背了7万元。指挥员是时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的曾昭明同志。

曾昭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干部。他带领大家安全到达江北地区。到达江北地区后,考虑到大家都太累了,他决定临时乘船去指挥部。当时国共摩擦越来越大,支队被国民党保安第八分局缴械拘留。

那时候我十多岁的父亲和我奶奶关在一起。两人约定不说真名,父亲用一个小学同学的名字忽悠了他们一会儿。

张将军

后来,东北军的一名军官也被关押在这里。他是海南人,认识我奶奶。他向负责看管的国民党军官报告说,这个人不寻常。她是我的老乡,也是新四军参谋长张的家属。负责看管的国民党军官听后喜出望外,把我奶奶和我父亲单独关了起来,企图以此要挟新四军,作为他们侵占我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但令他们吃惊的是,新四军的张得知此事后,寸步不让,向国民党提出了严正抗议!都说我们一心要打仗,要上前线打仗,你们却无端扣押新四军高级将领的家属。你必须道歉并立即释放他们。

国民党威胁无效,在政治舆论的压力下,答应在9月份释放我奶奶和爸爸。在释放他们之前,曾昭明把我父亲叫到身边。他们都被单独监禁。我父亲年纪小,平时可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甚至可以和国民党的警卫员打乒乓球。看守所的警卫打不过他。曾昭明对我父亲说,看情况,你可能会被释放。让我给你这支派克钢笔做个纪念。我们可能出不去了。果然不出曾昭明所料,9月,国民党释放了我奶奶和父亲,新四军派人带他们去江北指挥部。然而,几个月后,曾昭明同志壮烈牺牲。1941年1月皖南事变,曾昭明等22名同志全部被敌人活埋。

从家国情怀来说,我爷爷张的家国情怀就是坚持党和军队的原则!被国民党关押,妻儿随时有生命危险,但他依然坚守原则,寸步不让。建国后,父亲带着我,把这根长枪捐给了南昌新四军旧址纪念馆。纪念馆的同志说要为这支笔专门设立一个展示柜。

卢德铭被推荐为保安队长。

八一起义期间,张任二十五师参谋长。这期间,他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配合中央掩护动员第25师参加起义。25师下辖73、74、75团。73团由叶挺铁军独立团改编,全团参加战斗。74团调来一个机枪连。第75团出动了三个营。25师是当时最有能力的部队之一。出乎的意料,张调动了第25师的全部主力。

第二件事是推荐卢德铭担任警卫团团长。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和第二军准备成立警卫团,我党要卢德铭当警卫团团长。张多次向时任二方面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建议,任命卢德铭为警卫团团长。但是,张发奎有一个特点。他任命的团以上干部都是广东人。陆德明是四川人,要说服张发奎接受陆德明非常困难。

北伐战争期间,卢德铭担任铁军独立团营长兼参谋长。这个人不简单。陆德明出生于1905年。1924年报考黄埔军校时,第一期已经开始,第二期已经结束。但陆德明不甘心,他主动找学校要求转学。

那时候申请黄埔军校,必须有团里的人或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介绍。把陆德明介绍到黄埔军校的人是老团员李孝庭,他把陆德明带到孙中山面前,孙中山觉得陆德明肯定有些本事,要求转学。于是我亲笔写了《今日国民革命的第一任务》让卢德铭回答。陆德明文章犀利,有理有据,孙中山看后大加赞赏。批准了陆德明的调动请求。

卢德铭黄埔军校二期毕业后,到了独立团,在那里他的优秀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从排长、连长、营长到参谋长。

张得知这些消息后,多次推荐张发奎,让卢德铭担任警卫团团长。起初,张发奎不同意,但张又动情又懂事,说卢德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在是我们选人用人的时候了,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经过他的再三劝说,张发奎也觉得有道理,接受了我爷爷的建议。卢德铭成为张发奎任命的第一个非广东籍的团团长,并担任警卫团团长。

最被忽视的新四军老兵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这一次,国民政府任命叶挺为新的四方面军军长。

经中共中央提名,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项英任副军长,张任参谋长,袁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副主任。为了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军委新四军支部,由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这些都是新四军的老兵。

今天人们研究新四军历史,对叶挺将军和陈司令员都很熟悉,《红船》编辑部就不在此赘述了。新军中有很多低调的人,张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四军老战士和我党高级将领,张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他太低调,流传的故事不多。所以,他很容易被今天的人忽略。其实,张和叶挺之间还有一段真挚的革命友谊。

张小龙说:他们都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读书。我的祖父张是1908年陆军第四届学员。即将毕业时,叶挺进入学校学习。后来两人都在粤军第一师邓铿手下工作,邓铿也是介绍他们入团的人。

1926年北伐时,叶挺独立团以先遣队形式拿下湖南醴陵后,隶属于十二师,听从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指挥。当时,张是第12师的参谋长。因为工作关系,他和叶挺经历了很多战斗。

在战役中,张发现叶挺的独立团特别能打,打了很多胜仗。理由是:第一,叶挺团队作战勇猛;二是指挥员都是共产党员,打仗不怕死;第三,是人民的支持。自从张加入国民党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却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因此,他非常关注叶挺中的独立群体。

乔婷战役三十六团从正面进攻,叶挺独立团打败了军阀吴。接着,部队围攻武汉。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建造了一面“铁军”盾牌,送给了第四军。大家只知道四方面军打得好,不知道四方面军打得好。关键是叶挺独立团打得好。但独立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共产党员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善于组织指挥。

王向明写的

视觉:张艺谋

协调员:张希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702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