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

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第1张

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

作者:徐栋

1934年11月中旬,江军在武昌安营扎寨。

蒋介石盯着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问道:“你有把握消灭这个敌人吗?”

“主席,绝对确定!”庞炳勋自信地说。

蒋的敌人是指由程、、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他们将从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

红军很多都是娃娃兵,很多都是红军烈士的孤儿,有的还没步枪高。

然而,蒋始终没有松口。

为了消灭红军,他部署了30个团(主要是十九路军60师和庞炳勋的20军)进行围剿,要求全军覆灭。

“根据可靠消息,现在他们没有枪或子弹。还有,马上就要入冬了,他们还穿着单衣,路上会冻死的。”庞炳勋得意地说:“就算他们侥幸突围,前面还有蟒岭,人和鸟都飞不起来,不开一枪就能饿死!”

姜点了点头,说道,“好,那就好!完成任务,你就是英雄,军用武器不是问题。”

庞炳勋

庞炳勋双脚并拢立正,“啪”地一声,大声说:“谢谢主席,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听了庞炳勋的陈述,蒋介石松了口气,并开始坐在营地,等待胜利的消息。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始料未及。红25军实际上突破了敌人20倍的围攻,于12月初到达陕南。

消息传来,蒋勃然大怒,大骂庞炳勋是“饭桶”、“野”。

蒋说得好,红25军脱险,对蒋来说真是“放虎归山”。

这支队伍培养了许多骁勇善战的士兵,给蒋带来了许多麻烦。

(注:1955年授勋,25军产生97名将军:徐海东将军;韩先楚、刘真将军;李耀、林伟贤、梁从学、张池明、张添运和中将陈先瑞;方圣普、方逸华、刘振国等88名少将)。

红军时期的徐海东

蒋更是迷惑不解。红军有上帝的帮助吗?

他做梦也没想到,是小贩救了队。

1934年11月,在总部的指挥下,25军开始了长征。

11月初,红25军4个团突破敌封锁,到达豫西卢氏县。

此地山川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的战略是:“杀出重围,直捣豫陕边界,开辟新的根据地”。

然而,做到这一切有多容易?没有出路了。

如果从伏牛山进入陕西,可以一路向西,走“阳关路”——经过朱阳关和五里川两个关口;但是蒋介石拒绝了。

蒋早已在此布下重兵,修筑工事,架设机枪大炮。

换句话说,不可能前进;去南方怎么样?

是南方“内乡王”别亭坊的地盘。此人是反共先锋,麾下有十万大军,南方已无希望。

你能退后吗?甚至没有更好。

蒋“追击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穷追不舍,距红二十五军不到一日路程。

北面,是黄河天险。

此时,红25军危在旦夕。

因此,蒋认为红25军“完蛋了”,庆功宴准备就绪。

这时,红25军也呈现出悲壮的气氛。

伤病员不想拖累大家,就要求长官给他们发枪,让大部队休息一下,和敌人同归于尽。每个人的遗书都写了。

但是,司令员、政委、徐海东副司令员不同意你这样做。他们认为还没到那一步。

程对说,“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不信。西边除了大路没有路!”

大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分头走上街头,询问当地民众能否找到向导。

但由于蒋军的妖魔化宣传,当地居民见红军避之不及。

他们要么进屋关了大门,要么躲在地主民兵控制的茅屋里。街上一个人都没有空。

敌人越来越近,我该怎么办?

正当他们在成一筹莫展的时候,门外响起了一个士兵激动的叫声:“首长,找到了,找到了!”

而程和徐海东等人同时站了起来,看着门口。

战士带了一个二十多岁的老乡。他穿着长袍和布鞋。他干净利落,眼神流露出精明的目光。乍一看,他是个商人。

“你知道去陕南的路吗?”情况危急,程没有时间客气,直截了当地问道。

“跟我老板说实话,我是个卖盐的。我不敢走大路,只走羊肠小道。没有我去不了的。”

“伟大的兄弟,带我们去那里要多少钱?你出价。别不好意思,这是公事,”程开门见山地说道。

那人不答,问程:“你是陕西人?”

程笑着说,“我是程,郓城人。你怎么知道我是山西人?”

那人听了这话,惊讶地说:“久仰大名,老家是山西晋城。”

原来,这个盐贩名叫陈廷贤,山西晋城人,23岁。

他从17岁开始从山西到河南卖盐,后来在卢氏县定居,所以他听出了程的山西口音。

陈廷贤作为商人,纵横全国。他听说过程的名字,知道他领导的红军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

红军在卢氏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出现在卢氏县的红军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然而,没有人骚扰人民,表现得很有礼貌。哪怕是买个柿饼,也要恭恭敬敬地把钱递给老乡。

冬天将至,他们依然穿着单薄的军装,却宁愿睡在大街上瑟瑟发抖,也不愿打扰老乡。

他的所见所闻让他更加确定红军是一支可怜的队伍。

红军和只知道吃、拿牌、虐民的蒋介石军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样想着,陈廷贤对红军深表敬意,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老板,我不要一分钱给你带路,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再来的时候,让我加入你的队伍。”

程听了,激动地握着陈廷贤的手说:“谢谢,谢谢!”

程阅人无数,他看得出对方确实帮助了红军。

形势危急,刻不容缓;他与吴焕先、徐海东交换了意见,当即作出决定,让陈廷贤带路,从人迹罕至的小道向陕南进发。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军部还专门派士兵到朱阳关附近的村子里,到处张贴标语,造成红25军将从朱阳关进入陕西的假象。

结果敌人真的慌了,不停的往朱阳关方向派兵,在那里想尽办法歼灭红军。

他们不知道,红军不会爱打仗,所以会和他们说再见。

1934年12月5日拂晓,红25军3000名战士在陈廷贤的带领下出发。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三天内先后翻越大石河、水峪河、文峪峡谷,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陕南指日可待。

这样,蒋介石消灭卢氏县红军的梦想就破灭了。

红军脱离危险了,陈廷贤现在要走了。

看着这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程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紧紧握着陈廷贤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统帅们都是统率千军万马,个个叉腰霸气。他们怎么会这么情绪化?

别忘了,25军是“娃娃军”,指挥官也不老。

政委27岁,司令员程29岁。

所以程虽然是个指挥官,但他实际上是个“大男孩”。

毕竟,吴焕先从事的是政治工作。他善解人意,当即拿出一袋200大洋塞给陈廷贤:“小兄弟,辛苦你了。这笔钱微不足道。拿去吧。”

陈廷贤早就把红军当成了自己人。他怎么能接受呢?

[长征路上的吴焕先(左)和徐海东]

无奈之下,吴焕先写了一张纸条,盖了章,递给陈廷贤:“兄弟,从今以后,你就是红军的一员了。你应该留着这张纸条,它将来会起很大作用的。”

陈廷贤收了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鞋底,依依不舍地向大家挥手告别。

让程吃惊的是,陈廷贤至死都把“你是红军的一员”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送走红25军后,陈廷贤又回家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当地维和部队黑洞洞的枪口。

原来,陈廷贤出发的当天下午,敌人没有看到红军的踪迹,于是怀疑有人带路,挨家挨户搜查。

他们看到陈廷贤不在家,是个卖盐的,对山上的路很熟悉,就怀疑他走了红军的路。

所以,维和部队就住在他家。

看到陈廷贤出现,敌人把枪口对准了他,说他是“土匪”。

但陈廷贤坚称这几天回了山西老家,根本没见过红军。

维和部队的人不相信。他们仔细搜查了陈廷贤的尸体,然后把他押送到县团部拷问。

经过三天三夜的折磨,敌人一无所获。

这时,陈廷贤开始为自己辩护:“我是商人。如果我带路去红军,能不发工资吗?但是你从我身上发现了什么?”

敌人一听觉得有理,只好放人。

回家后,陈廷贤不敢大意,纸条藏在房梁上。

然而后来,这张纸条找不到了。

原来,1944年6月,日军入侵三门峡,在卢氏进行“三灯”,放火烧了许多房屋。陈廷贤的家也未能幸免,那张纸条自然化为灰烬。

没有了纸条,我心中的希望还在。

陈廷贤在战火中没有丧失信心。他一直希望“自己人”来到家乡,消灭敌人。

1947年,他盼望已久的“自己人”来了,卢氏县解放了,陈廷贤笑着积极帮解放军做事。

但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解放军不得不暂时撤离。

红军撤离非常仓促,来不及带走布匹、药品等军用物资。

这时,陈廷贤走上前来:“交给我保存吧。我也是共产党。”

由于陈廷贤这几天积极帮助解放军,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共产党,但大家还是相信他,把那些材料交给他保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廷贤高兴得彻夜难眠。他到处炫耀,告诉村民他是如何领导红军的。

最后不忘强调一句:“首长说我是自己人”。

不仅如此,他还向自己食品厂的领导提议交党费,参加党支部会议。

当组织问他那个单位负责人的番号和名字时,陈廷贤答不上来。

当时,红军的行动是保密的,领导人的称号和姓名也是保密的。

那张纸条上肯定写了首长的名字,但是早就没了,陈廷贤也不认识上面的字,所以不能让组织接受。

也有人嘲讽陈廷贤,拿这个当笑话,说他想当官。

这让他有点失落和难过,不再讲当年的故事。

悲伤是短暂的,陈廷贤很快恢复了元气。他经常早起打扫工厂,帮助孤寡老人,走到哪里都经常被工厂表扬做好事。

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廷贤也会想,那些红军领导是不是把我忘了?

他什么都不想要,但是非常想念他们。

其实,程并没有忘记这个为红军救过命的陕西老乡。他派人打听了六次。

但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把陈廷贤写成了“陈廷贤”,千里之外,再也没有找到。

直到1983年,红25军的历史编纂和陈廷贤率部红军长征路上的调查,往事才浮出水面。

然而此时,陈廷贤已经被病魔缠身,生命即将结束。

当他得知程在找自己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尤其是当得知红25军涌现出97名将军,因带路而脱险时,陈廷贤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临终前,陈廷贤断断续续地对后人说:“我死后,把我埋在县党校旁边。首长说我也是组织人。”

说完,73岁的老人就去世了。

按照老人的遗愿,陈廷贤被安葬在党校旁边的墓地。

在红二十五军历史上,陈廷贤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军事史上第一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70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