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唐朝“相爱相杀”两百多年,为何走向覆灭却是来自内部原因

吐蕃与唐朝“相爱相杀”两百多年,为何走向覆灭却是来自内部原因,第1张

吐蕃与唐朝“相爱相杀”两百多年,为何走向覆灭却是来自内部原因

在天的中心,地的中心,雪山环绕,江河源头,有一个纯净而神圣的地方——西藏。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

吐蕃和唐朝共同生活了二百八十多年。大部分人都知道唐朝的兴衰,但对吐蕃这个好对手的兴衰却知之甚少。

吐蕃的崛起

我们对吐蕃最熟悉的记忆就是文成公主入藏,给中原和吐蕃带来了和平。虽然短暂,但这一婚姻政策加深了青藏高原与中原的联系。

但在此之前,吐蕃有着怎样的历史?关于吐蕃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中原人对吐蕃最早的记载来自唐朝。

在中国唐代史书中,“吐蕃”的称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吐蕃人包括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如象雄、苏比、党项、吐谷浑等。狭义的吐蕃人以雅砻江地区的吐蕃人为基本内容,也包括较早融入吐蕃的其他部落民族。

但上述说法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很难追溯吐蕃的起源。目前,如果一代人的年龄是25年,那么在松赞干布之前将有32代人,在800年左右。吐蕃传说时代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生活在公元前180年左右。

吐蕃王朝是由活跃在雅砻江流域的牦牛部建立的。统一后的牦牛部落名为弃聂、弃赞普。“赞普”意为强势的丈夫,后来成为吐蕃君主的尊称。

从弃聂、赞普开始,吐蕃建立了酋长世袭制。第八代赞普布包贡甲以后,吐蕃社会迅速发展,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七世纪的青藏高原,帮派林立,各国贵族争斗不断。在相互斗争中,西部的吐蕃、苏匹和慕童发展成为高原上最强大的三个政权。大约619年,吐蕃灭了苏丕。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的父亲坦赞被敌人杀死,松赞干布继位。他一边寻找凶手,一边训练军队,吐蕃逐渐强大起来。633年,建都洛(西藏),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

此后,松赞干布先后向周边的苏比、多米、白兰、党项、邓阳诸部投降,统一了青藏高原,成为强大的政权。统一后,松赞干布逐步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完整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军事组织,大力发展农牧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改变吐蕃没有文字的落后局面,他派人去印度学习,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母语——藏语。因此,松赞干布在吐蕃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世纪统一的吐蕃,和唐朝一样,是一个崛起的政权。唐太宗平定东突时期,吐蕃不断向东扩张版图,最终与大唐发生冲突。两强相遇,谁将主宰沉浮?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唐太宗VS松赞干布:为和平而吻

唐朝与吐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从战争开始的。公元638年,吐蕃入侵吐谷浑,东移。松赞干布率领20万大军来到四川松州。

唐都督韩伟领兵抵抗,被打败。八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为行军总管。兵分四路进攻吐蕃,打败吐蕃,终于挽回了颜面。

经过这次军事冲突,松赞干布终于认识到唐朝的真正实力,决定与之建立友好关系。他派使者陆东赞到唐朝谢罪,并把嵌有朱砂宝石的金甲作为礼物,以示诚意。同时,我们还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五千两黄金和数百件名贵珠宝。作为嫁妆,我们恳求嫁给大唐。

唐太宗同意,决定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为了这次结婚,双方都花了很大力气。松赞干布以文成公主为主房,而唐朝为文成公主入藏娶了大量的农产品和许多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人员。

于是,中原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入藏区。这一次,双方的和平维持了30多年。松干布一生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松赞干布死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唐高宗,武则天VS陆东赞:吐蕃进攻唐朝时处于守势。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的权力由陆东赞掌握,而唐朝则由皇帝李治接管。唐朝完全占领西域,河西走廊畅通无阻。

61年,吐蕃攻打唐朝的弟弟吐谷浑,将吐谷浑收归麾下。此后,吐蕃在领土上直接与唐朝接壤,冲突更是不断。

当唐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平定高句丽、镇压西突厥叛乱的时候,吐蕃在河西走廊发动了进攻。公元670年,吐蕃攻打安西都督,夺取了今天新疆的阿克苏地区,导致大唐经营多年的安西四镇落入吐蕃手中。

对此耻辱,唐朝自然不甘心。为此它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60年4月,薛率5万大军反攻,在青海大飞川与吐蕃展开激战。结果吐蕃带着四十万大军下来,唐军被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八年后,唐军再次在河西走廊发起反攻。这一次,李由挂帅,率领十八军出击,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几经战乱,唐朝也看到了吐蕃的强大,于是在河西地区采取了守势,在当地屯田驻军,不再轻易主动进攻。

与此同时,吐蕃也在不断进攻西域。62年,分别于663年、665年攻打龟兹、疏勒、于阗。而在河西走廊自傲的吐蕃,在西域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毕竟唐朝在西域有很深的根基,当地大部分国家都臣服于唐朝,远非长期挣扎的吐蕃可比。公元672年、694年,唐朝名臣王孝杰联合西域诸军,进攻入侵的吐蕃军队,并于694年夺回安西四镇。

此时吐蕃也陷入内乱。陆东赞死后,各路士人争权夺利,陷入内战。因此,唐朝收复安西四镇后,双方边境暂时恢复平静。

安史之乱前的亲昵与战争

武则天死后,唐力回国,李习安复位。文成公主入藏七十年后,公元710年,唐朝又派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迎娶。然而,好景不长。在中宗和宗瑞短暂的和平之后,吐蕃和唐朝又开始了。

公元714年,唐玄宗登基后的第二年,吐蕃十万大军入侵河西走廊。唐代陵州司令王海滨殉难。此时正值唐朝经济困难时期,唐玄宗为了击退吐蕃,动员后宫嫔妃捐钱捐物,终于在唐朝大将薛讷的进攻下打败了吐蕃。同时,这场战争也激起了唐玄宗对吐蕃的报复。

开元年间,唐军在河西走廊与吐蕃的战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大规模野战转变为要塞攻防战。唐军在青海与甘肃交界的漫长战线上,修筑了大大小小2000多座军事堡垒。所有的军事堡垒相互支持,加强了防御能力。同时配合弩箭技术,这一战术击中了吐蕃的命门。

729年以前,唐朝主要防御吐蕃。之后凭借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了对吐蕃的反击。如唐军发起的青海湖之战、积石山之战等,重创了吐蕃的有生力量,巩固了唐朝的防御。西域小波民族之战,挫败了吐蕃进攻西域的企图。天宝高仙芝也在大博里之战中击败了吐蕃。可见唐朝在这一时期与吐蕃的较量中占了上风。

唐玄宗统治时期,吐蕃多次向唐朝示好,希望恢复双方的和平友好,但都被唐玄宗拒绝。然而,让唐玄宗没想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很快就迎来了建国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安史之乱后的唐与范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朝从河西和安西的胡夫调遣了大量军队。结果吐蕃不流血抢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区一路向北,占领了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再次得到了唐朝的安西四镇。

唐朝的军事防线突然退守关中平原,从此吐蕃就没有停止进攻。他们深入唐朝的内地。例如,在唐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吐蕃占领了长安。后来虽然被击退,但此后唐朝完全失去优势,陷入被动,这是唐与范之间战略形势的又一次转折。

此后,为了保卫吐蕃,唐朝不得不调动内地兵马驻守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唐军多采用主力固守前方,大迂回进攻吐蕃后方的战术,通过围攻赵国粉碎吐蕃的进攻。

除此之外,双方在军事上打了起来,在外交上也打了起来。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下令讨伐南诏,导致南诏成为吐蕃的盟友。后来吐蕃每次对唐朝发动战争,南诏都是从侧面进攻,迫使唐朝两面作战。

在唐宪宗统治期间,唐朝改变了外交思想。在袁子的策划下,与唐朝反目数十年的宰相南诏被带回了盟军的阵营。从此吐蕃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西域,唐朝与阿拉伯结盟。为了保卫西线的阿拉伯军队,吐蕃不得不调动精锐部队。战线很长,战斗越来越艰苦。

唐朝虽然外部局势有所缓和,但内部矛盾却越来越严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然而此时的吐蕃也好不到哪里去,外部被牵制,内部多次爆发奴隶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双方继续打下去,对彼此都没有好处,于是对和平的渴望再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唐穆宗即位。这时吐蕃的统治者是赤热巴金赞普(原名赤祖德赞)。他极力主张恢复与唐朝的和平关系,甚至曾派三位使节到长安表达他的和平愿望。他前两次祝贺唐穆宗登基,第三次请求结盟,唐穆宗同意了。

1981年10月,唐范在长安西郊会盟,谈判成功。2082年5月,唐朝派遣孟河特使访问吐蕃,双方在洛多(西藏)东郊结盟。清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罗多建碑,镌刻盟名和盟名以纪念这一事件,重申“一家亲”的兄弟侄情谊,并规定了双方人员交流路线和补给方式等具体事宜。

以上邦联,历史上称为“长庆邦联”,又称“侄、叔、邦联”,也是唐、樊之间的第八个邦联。从公元706年到公元822年的百年间,唐与范结盟八次。前七次分别是:公元705年,同盟国联盟缓和了双方关系,但没有取得相关成果;公元714年,联盟同意国界为河源(青海西宁),但并无实质意义。公元734年,敕令、孟将国界定为敕令;75年,建立长安行唐寺和盟,唐朝承认吐蕃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同样是在77年的兴唐寺,唐朝承认吐蕃占领的领土合法化;1983年清水河盟,唐范划定贺兰山为国界;1971年平凉和平同盟,和平的缺失恶化了两国关系。

晚唐唐与范的关系

此时,唐朝和吐蕃都已进入衰落阶段。至于吐蕃,赤热巴赞普死后,达玛继位,但人们更习惯称他为朗达玛,在藏语中是公牛的意思。

朗达玛因灭佛而被反对,达摩时期的禁佛运动不仅广泛,而且相当激烈。在拉萨,停止和关闭佛教寺庙的建设,破坏寺庙设施和壁画,焚烧佛经,镇压佛教僧侣发起的所有活动。

公元841年,朗达玛终于因为灭佛运动被一个和尚枪毙了。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欧颂和雍旦年纪太小,无法控制政权,吐蕃王朝的实权落到了不同的贵族集团手中。丹依靠其母林氏家族的支持,以拉萨为根据地,褒扬溥本人,而欧松则被排挤到湘雄地区。

此后,贵族集团利用欧颂和雍丹争夺赞普的位置,互为敌人,互不相让,争斗多年。结果统治西藏200多年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作为吐蕃首都的拉萨也随之衰落。

吐蕃内斗给了唐末机会,唐末趁机收复了河西、陇右部分失地,但意义不大。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原再次陷入动荡。

所以唐末唐、范之间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在疲于应付内部问题。

吐蕃灭亡的原因

从唐与范两百年的和平与战争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吐蕃灭亡的几个原因:

第一,从外部看,不断的对外战争,既是扩张,也是内耗。与唐朝的八国联军,双方各有优势。除了和唐朝争地盘,吐蕃的野心还是很大的。比如吐蕃攻打安西四镇,其目的就是通过占领小渤鲁国,将势力扩大到整个中亚,从而连接当地、中亚和西域。比如南诏之争,吐蕃与大赤、回鹘之争。最后,吐蕃衰落后,原来吐蕃的很多土地落入回鹘之手。

所以客观来说,连年征战,战线漫长,对吐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

第二,内部宗派斗争。吐蕃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和佛教为代表,二者都参与了吐蕃的政治生活。佛教与佛教的斗争是吐蕃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吐蕃。松赞干布娶了大唐和尼泊尔的两位公主,她们给吐蕃带来了佛像和经书,并由此修建了大昭寺和大昭寺。

龙年四年(710),赤德祖赞迎娶了唐朝的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这是汉藏关系史上的又一大喜事。金城公主的陪嫁物品中也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公主也做了很多弘扬佛教的事情,比如在大昭寺安放悉达多乔达摩,设置宗教仪式,供奉佛像。

72年,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出生。迟德祖赞晚年,佛教与佛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赞普无法抵抗西域的驱逐僧人,只好暗中扶持佛教。他死后,他的儿子赤松德赞继承了王位。

因为他年轻,王朝的权力落到了这个教会的贵族大臣手里。他们要铲除一切以拉萨为中心的佛教势力,并发布了禁佛令,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

当赤松德赞成年后,他平息了叛乱,并开始禁止苯和促进佛教。这一时期,佛教大师姬胡、连华生等。入藏法,建桑耶寺。吐蕃七贵子剃去晚礼服,佛教高僧三宝全有。佛教真正在吐蕃生根。

赤松德赞死后,他的长子牟尼赞普继承王位,继续推广佛教。他死后,牟尼赞普到了他弟弟赤德松赞的年纪,赤德松赞也是吐蕃王室第四十代赞普。

迟德松赞统治时期,吐蕃政局不稳,内部各种矛盾和斗争接踵而至。为了稳定内部局势,他举行效忠各派势力的宣誓,同时大力发展佛教,组织翻译了许多佛经。

赤松赞死后,赤祖德赞(热巴巾)继位。他是古代唐蕃关系史上最有影响的藏族王志毅。但由于佛本之争,公元841年,他被一位反佛贵族所杀,之后他的弟弟达玛继位。

吐蕃末年,对抗大食的失败引起了激烈的内部斗争。最后的赞普朗达玛把失败归咎于佛教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僧侣太多,削弱了吐蕃的财力和军力。之后借此机会进行改革,开始了著名的灭佛运动,激化了内部教派矛盾,最终导致吐蕃内部分裂。龙达玛最后因为毁佛被禅师杀死。

由此可见,吐蕃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有多激烈,直接关系到内部政局的稳定。

总结起来,唐朝和吐蕃“相爱相杀”了200多年,灭亡的原因和唐朝基本相似。内因占主导,即佛教与当地宗教的矛盾,最终导致吐蕃解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52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