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珍藏绝世珍宝,孙媳妇巧作伪装躲过日军搜寻,最后捐献国家

匪我思存2022-09-24  24

家族珍藏绝世珍宝,孙媳妇巧作伪装躲过日军搜寻,最后捐献国家

1951年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处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信的大意是我手里藏着两件国宝。考虑到它们的价值和科学保存的需要,我将它们展示出来,以满足在上海规划一个博物馆供人们观察和研究的需要。

写信人是潘大禹,信中提到的两位国宝是大丁羽和大丁可。丁于和达克丁是康王时代的礼器,腹中铸有铭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潘达捐赠这两件文物,显示了她无私的爱国精神,难能可贵。国家还给她颁发了特别奖状,奖励潘达2000万元(相当于币改后的2000元)。

当然,对于潘大宇来说,祭鼎只是一个开始。不久,在子女的支持下,她分批向国家赠送了大量古代字画,其中1956年99幅,1957年150幅,1959年161幅。数量惊人。

一两件国宝,足以荣耀家族。潘达是谁,她的家宝为什么这么有钱?

所以潘达苏州有名的潘施恩,后来的潘祖荫。潘是乾隆年间的状元,道光年间出任军机大臣,是潘氏家族兴盛的开端。

潘恩子女众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孙子潘祖荫,与未来潘氏家族的藏宝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潘祖荫咸丰年间的花卉探险家。他从翰林院编修,做过工部尚书。他的官职也很高。

事情发生在邵青在大理寺的约会上,潘祖荫。时任罗幕僚的左被授予四品封号,随后走出荧屏,引起朝野关注。大家都说,“世界离不开湖南,湖南离不开左”。在此背景下,左遭到弹劾,尤其是湖南永州镇连长对他进行了围堵。

左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潘祖荫等人的帮助。这件事之后,左把他珍藏的大壶送给潘祖荫,以回报潘祖荫。

潘祖荫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对青铜器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左愿意把一口大锅让给别人,正是因为如此。

得到大禹鼎后,潘祖荫从山东柯手里买下了西周大克鼎。在两大锅的加持下,潘祖荫一下子成了青铜器收藏家中的重要人物。潘祖荫对此颇为自得,自豪地说“天下三宝第二好”。

除了大壶鼎和大壶鼎,潘祖荫还有大量的藏书、字画,都收藏在潘祖荫在北京的住处。

潘祖荫在官场和藏家都做得很大,却在孩子身上断了心思。一直没有前途的潘祖荫,接过了弟弟潘祖年的两个儿子。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早逝。因此,潘祖荫和潘祖年收养了“第三间”的后裔潘作为他们的孙子。不幸的是,潘在被潘祖荫收养后去世了,只留下他刚结婚三个月的妻子潘大宇。

风水先生的理论是潘氏家族从墓中挖出的东西太多,殷琦太重,以至于杨琪被压制。潘氏家族是个不长久的宝藏。以上是潘家的家传。让我们回到文物的话题。

潘祖荫去世后,潘祖年收藏的大量文物被安全护送回苏州,存放在南十字街潘老宅。这些文物数量惊人,光是青铜器就有一大屋子。

因为潘祖荫是名人,又爱收藏,所以在圈内很有名气。他死后,潘家多宝的谣言不胫而走。潘祖年死后,潘达担负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当时正值晚清动乱,生活不易,保管宝物更是异常艰难。况且,潘家宝藏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人都对潘家宝藏虎视眈眈。

清朝末年,权臣们以“借”的名义,想把潘家二大鼎据为己有。潘达心里很害怕,但是辛亥革命爆发了,他被新军打死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几年后,一个美国人出高价买了一栋洋楼,他想用一个坛子和一个三脚架来交换,潘达拒绝了。

1937年日军侵华,苏州迅速沦陷,形势越来越危急。最让潘达担心的是成堆的财宝。于是,她和家人找了两个靠谱的木匠,做成了木箱,把所有稀罕的东西都藏到了地下,举家搬到了上海,以免混乱。潘达答应,只要木匠们保守秘密,潘家能养活他们一辈子。

日军到来后,在潘家挖地三尺,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什么宝贝,尤其是那两个大鼎。

若干年后,木盒腐烂,潘大把婴儿从地下挖出来,放在一个房间的角落里两个大盆,盆里放些破布和杂物作为伪装,一直存放到捐献当天。

由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柯顶和大禹鼎被捐赠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珍品。1959年,大禹鼎北上,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达克丁还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毛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人们称三宝为“海中三宝”。三者遥相呼应,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回顾过去,我们有幸观察了两个大锅。我们不能不感谢潘家人的坚持,不能不感谢潘大的无私捐赠。潘家宝藏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38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