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挖出一古墓,楠木棺材就价值上亿,尸检后揭开千年金头的秘密

2011年浙江挖出一古墓,楠木棺材就价值上亿,尸检后揭开千年金头的秘密,第1张

2011年浙江挖出一古墓,楠木棺材就价值上亿,尸检后揭开千年金头的秘密

2011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镇五莲村挖掘出一口金黄色的楠木棺材。

棺材长2.37米,宽0.7米,高0.92米。木棺厚10厘米,重1500公斤。主体保存完好。

据考古人员考证,这口棺材价值上亿元,仅棺材板就价值上亿元。此外,一个谜团被揭开了。

问题来了。这具棺材的主人是谁?揭开了怎样的千古之谜?

盗墓贼破坏古墓,发现价值上亿元的金丝楠木。

多亏了当地村民才找到了这口金色的楠木棺材。

河姆渡镇五莲村村民发现,村里突然出现一群鬼鬼祟祟的外地人。他们经常在村子里游荡,晚上成群结队地出去,有时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

“他们是来盗墓的?”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有道理的。

以前,村里的老人曾经说过,村里有一座古墓。

有些人认为这是真的,因为古墓必须埋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不容易被发现。有人认为古墓只是谣言,没有人真正亲眼见过,所以是否有古墓多年来真假难辨。

有村民认为这些陌生的面孔一直在村里出现,猜测他们一定是发现了古墓,甚至很可能是盗墓的。

为了搞清楚,村里派了几个人去查。果然,那些人经常去的山坡上有很多被盗的洞。

在村长的指引下,一些人留在原地,另一些人去报警。

在警方的保护下,考古学家对古墓进行了初步调查。

盗洞出现的地方,位于天空西端的小山上。此地三面环山,山前溪流,山后密林。是风水宝地。很明显,古墓就在这个地方。

根据被盗洞穴的数量,考古学家预测这里的古墓应该不止一个,很可能都被破坏了。

接下来,考古学家开始了保护性挖掘,发现这里有四座墓葬。

墓的埋葬方式也很奇特。分为上下两层。楼上的两个墓地是清朝的。两个较低的墓地是宋代的。

也就是说,宋朝的人就葬在这里。后来经过多年的变迁,墓地不再明显,也没有人记得这里有两个墓地。

到了清代,有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宋人墓顶上新建了一座墓。

位于上面的清代墓地很普通,没什么值得研究的。当考古学家继续挖掘时,他们会发现位于下层的宋代墓葬其实非常独特。

墓地南北长11米,东西宽10米,厚6层。是夫妻合葬墓。

它由墓室、墓道和排水沟组成。

由于年代久远,曾多次被盗墓贼光顾,所以里面的一些陪葬品被盗,排水沟和墓道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令考古学家大为惊讶的是,只有墓室的密封门被破坏,其他地方完好无损。

当这位考古学家进入密室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一口棺材,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有一层赭色的光泽。其中一名考古学家认出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木,分别是:楠、张、紫、邦。其中楠木加冕第一,可见楠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楠木清香,纹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易开裂变形。历史上能使用黄金楠木的人非富即贵,因为主要是皇室使用。

我们熟悉的阿房宫,据史料记载,所有的木材都是楠木。之后,使用金丝楠木成为历代贵族地位的象征。

在此之前,也有考古学家在工作中看到过黄金楠木出现在墓葬中,但大多只是用在棺材的某些部位,其余的都被其他木材代替。

眼前的棺椁都是金黄色的楠木,所以有专家指出,墓主人死后享受的是帝王待遇。

这么珍贵的棺材之所以能留在墓中不被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丝楠木坚硬无比,盗墓贼根本做不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重了。专家们用各种方法测量,发现棺材高达1500斤。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黄金楠木是按克卖的。黄金楠木的交易市场有句行话:十克黄金换一克木头。也就是说,需要十克黄金才能得到一克黄金楠木。

如果这个重达1500斤的金丝楠木棺材卖出去,价值上亿。再加上是宋代的金丝楠木,拍卖价格更是可观,算上历史加成。

根据墓的记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整个棺材都是用金丝楠木做的,可见墓主人不是一般人,墓地的规格也不够宏大。很明显,墓主人不是皇帝,而是贵族?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很好奇坟墓的主人是谁。

盗墓贼把能偷的陪葬品都偷了,不能偷的毁了。所以很难根据随葬品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个墓的主人是谁,所以专家们一致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等更多的东西被发现,也许就能知道这个墓的主人是谁了。

直到专家们在研究墓顶长方形铭文(铭文是放置在墓顶的石刻,一般刻有墓主人的生平)时,终于找到了证据。

宋墓是由宁波梅园的一整块石板雕刻而成的。它长3.8米,宽1.9米,厚0.4米,重8吨。

据记载,石松之生于1189年,卒于1257年(宋保佑五年)。

谁是松石?为什么可以用金丝楠木?

32岁中进士后,宋智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参军,主要负责管理户籍和粮食。

1228年,少定元年,李之乱平息,宋朝与一直南侵的晋军之间的战事也随之减少。长期战乱导致民生凋敝,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朝廷号召荆湖(今湖北襄樊)、江淮等地耕种土地,种植粮食。石松之,40岁时完成襄阳垦荒任务,储存粮食680万石,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朝廷给了他一个官职,就是知枣阳军、控购司的参议官。

次年,他立堰开荒,发动军民兴修水利,粮食又获丰收。法院授予他爵士头衔。

作为一名文官,石松之一直对军事感兴趣。

邵六年,也就是1233年,八斤晋将军金爱宗准备从镜湖地区开辟一条进入四川的通道,企图将来通过调兵入川东山再起。

石松之得知后,与当时隶属靖西军的孟珙联合作战。先是在光化等地打败了入侵的8金军。后来又乘胜追击金军大将吴显驻扎的军队。

吴县轻敌。没想到石松之的一个文官这么会打仗,竟然被打败了。最后,他只能带领残余部队逃到马登山。

宋史之和孟珙并未就此止步,继续追击吴县,攻占马登,缴获大量军械物资,俘获七万游牧民。

金军队入川失败,再加上在北方接连败给蒙古兵。1233年6月,金军大将金爱宗退守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

金爱宗到了蔡州后,挑选美女,修建宫殿,打算在此长期定居。九月,北方蒙古兵南下,只享受了三个月奢华生活的金爱宗再次被迫面对兵临城下的窘境。

蒙古兵在攻打金爱宗的同时,派人找到石松之,商议宋蒙联合进攻8金军,签订宋蒙互不侵犯条约的事宜。

宋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请求,由石松之负责此事。

1234年,端平元年1月,石松之、孟珙等人率2万将士、300万石上战场,与蒙古军勾结,包围了金军驻扎的蔡州城。

宋与蒙古联军在蔡州外挖汝河(今俗称南汝河)河堤,外城毁于洪水。8一直被困在蔡州城内的金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金爱宗见大势已去,在宫中上吊自尽,统治大半个中国120年的大金帝国就此结束。

这次胜利对南宋来说是一件大事。石松之将8名金军将领张天罡、洪雁浩海等人的遗骨供奉给宋理宗,也代表着南宋朝廷洗刷了靖康、惠济的耻辱。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宋理宗看到了石松之的军事才能。从此,石松之经常出现在战场上。

宋蒙联军击败金军后,蒙古军队开始向北撤退。中原,原本被8金军占据,现在变成了真正的空地带,不属于宋,也不属于蒙古。

宋理宗和朝鲜的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收回“三都”,即应天(今河南商丘)、开封府和洛阳。

但石松之对此并不认可。

原因之一:宋与蒙古最终建立起来的合作伙伴关系,很可能因“三都”光复而破裂。这种情况其实不利于常年处于战乱状态的南宋。

两个原因:被8金军占领的河南,一直处于被搜刮掠夺的状态,人民生活贫困。蒙古军撤退后,河南几乎是一座空城空。一旦决定开战,军需物资的准备和运输都会是个问题。

宋理宗和当时的宰相郑庆之都认为收复“三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低估了蒙古的军事实力。

在战场上,最终,石松之预言的一幕真的出现了: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宋军大败而归,而无数勇猛的蒙古骑兵在后面穷追不舍。本来就物资匮乏的宋军又饿又累,抵挡不住蒙古军队的进攻,伤亡无数。

“三京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宋蒙矛盾,为蒙古进攻南宋提供了理由。此后,宋蒙战争持续了半个世纪。

沉默面对朝臣的宋理宗不得不发出一封“有罪的信”。因为他的错误决定,他是诚实的。此外,当时宋军的长期运动没有修剪和供应不足,这导致了崩溃。

同时指出参战将领失职,提出严惩战败将领。

1236年秋,曾大力支持“三经战役”的郑庆之被免去宰相之职,石松之有权了解刑部历史。

此后,石松之频频受到宋理宗的重用,后来被任命为宰相。

松石出任宰相后,广纳贤才,先后推荐了32位名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宰相的董怀和吴倩。有一段时间,朝廷内外,君主和臣民团结一心的潜力很大。

在军事方面,他加强了边防建设。南宋后期的主要城防工程系统都是他在任期间修建的。

史志派孟珙等人到四川实施“山城防御计划”,修建钓鱼城,在防御蒙古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6年后,四川成了蒙古军队的噩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钓鱼城,南宋早就灭亡了几十年。

此外,宰相石松之能够将积贫积弱的南宋财政收入翻一番。

不否认石松之的突出贡献,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从1240年到1244年,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先后经历了10位执政大臣,都由石松之担任,所以也被称为“石松之专权”。

宋智的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四四年,的父亲病逝,所以按法律他应该回家去“操心丁”。

这时,石松之有了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蒙古人对南宋朝廷虎视眈眈,作为宰相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提出到宋理宗继续在职工作。

当时,宋理宗非常重视石松之,所有重大军事事务都由石松之处理,因此允许他在工作中参加葬礼。

两人都没想到这一举动会惹怒官员和学生。

起初,官员们害怕石松之的战术,不敢对此发表任何意见。但金九万、何子举等144名还在读书的泰籍学生并不畏惧。他们直截了当地写信,要求宋理宗不要为了石松之而违反传统礼仪。这场由泰学生发起的“反历史运动”迅速在南宋朝廷蔓延开来。

与石松之不和的政敌抓住这个机会,疯狂上书宋理宗,用儒家伦理攻击石松之。

随着事态愈演愈烈,宋理宗终于忍无可忍,只好致信石松之,让其回家担忧。

这件事是石松之官场开始隐退的起点。在随后的13年里,这位曾经辉煌的宰相被革职,被朝臣镇压,被发配吴栋,他最好的朋友被权贵迫害致死...

157年8月,石松之因抑郁症去世,葬于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镇一座山中。

封为鲁公,谥号忠简。因家族忌讳,故改为苏。

在史志生命的最后13年,他虽然没有得到宋理宗的重用,被裁了一辈子,但是他死后,皇帝还是给了他很大的赏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了。

纪志纠正史书和民间传闻,解开“金头之谜”。

松石走了,但他身上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被带走。由于没有找到证据来打破谣言,谣言一直流传至今。

直到2012年,历史学家在古墓葬中发现了墓葬记录,不仅证明了墓主人是石松之,还纠正了很多相关信息。

关于合葬墓。在发现松石墓之前,考古学家在两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口棺材。店主是个女人。

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提到,石松之与两位女士合葬。专家从记录中了解到,石松之的第一任妻子陈去世时很年轻,她没有孩子。她死后被追封为齐夫人,而她的第二任妻子赵生了三男六女,她死后被追封为魏夫人。

专家通过对墓中女主骨架等信息的研究,已明确墓中女子为赵,目前发现的墓葬为石松之与赵合葬墓。至于石松之的第一任妻子陈石的坟墓在哪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

关于石松之的年龄。《宋史》记载他死于宝祐四年,《墓志》记载他真正死于宝祐五年。

关氏松枝的字体名。很多史书记载他的字是“子仲”,考古学家很后悔,因为有一部分被盗墓贼毁了。拼凑起来之后,就没办法确定他的字是什么了。可能是“子游”,也可能是“子申”。

关于石松之的家世。一些史料认为,石松之是石之子,之孙。事实上,“石松之是赵石四世的孙子,祖父是石坚,父亲是石弥中,曾是大学士在大臣堂。”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南宋著名人物石松之的传闻——“金头之谜”。

传闻石松之死后,他的头不见了,家人到处找,最后还是找不到。

他为什么会失去理智?有人说是被他的敌人砍下来拿走的。

为了照顾一大家子的面子,历史学家不敢大张旗鼓地寻找凶手。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黄金打造一个人头,和他的尸体一起埋葬。

这就是松石金头谣言的由来。

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历史学家无法考证这个谣言的真实性。宋智金头的故事成了千百年来的一个谜。

2012年,当考古学家打开他的棺材时,首先看到的是大量的水银。

在许多古墓中发现了水银,这是古人防止尸体腐烂的常用方法。

清理完水银后,专家们开始研究石松之的骨头。

部分尸骨风化严重,变成了一堆碎片。无法明确识别每一件属于哪一部分。

而且他的头骨是完整的,所以关于他的头被砍了,他的家人造了一个金头的传言是不真实的。

所以“金头之谜”这个千古之谜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结局

松石之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南宋朝廷,是一个能为国效力的大臣。他出任总理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他是拯救南宋朝廷的最佳人选。

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他这样“失恋”的官员,难免会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因此,在接下来的13年里,朝臣们一直反对宋理宗重新任命石松之。

施治的楠木棺纠正了历史时期对他的误解,同时,棺木经过发掘也有了其他意义。

该棺为研究南宋木棺结构、丧葬习俗和漆木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尤其是木棺中埋藏的丝绸,填补了我国南宋服饰史的空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30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