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瑰宝损毁大半

otg数据线2022-09-24  24

1956年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瑰宝损毁大半

1956年,考古队在定陵发现了金刚墙,小心翼翼地移开一块墙砖,入口出现了。与此同时,突然电闪雷鸣,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

1955年,国庆节刚过,以明代史学家吴晗为首的郭沫若等六位考古学家联名上书国务院,请求批准发掘北京明十三陵。

当时就引来了两位专业人士的严厉警告: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

两人强烈反对发掘帝王陵墓,因为按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他们还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吴晗等人坚持走自己的路,认为时机成熟,及早查询对历史研究有很大帮助。

于是,第二年春天,考古队正式进入十三陵地区,开始工作。

因为皇陵比较大,前几个月连入口都没找到,浪费了很多时间。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建议从定陵开始。这时定陵附近的一处墙缝给了大家信心。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地方基本就是入口了。果然,刚挖了1米多深,就有人惊呼“有字!”

工作人员用刷子轻轻拂去浮土,发现上面写着“隧道入口”。

他们非常高兴,终于把事情办好了。这显然是地下宫殿的入口。

但是,即使找到了入口,要找到真正的墓碑,仍然是“十万八千里”,因为这几乎是墓地最外面的一扇门。要想找到真正墓地的入口,就得找到金刚墙。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挖掘,就在大家都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一个民工挖出了一行小字,经专家仔细辨认,是金刚墙的标志。

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大家似乎都不太高兴,因为接下来的工作不仅很难,还可能面临未知的危险。

我们都知道,每个皇帝都会在墓地的入口处设置一个隐藏武器甚至毒气的机关。谁也不能保证我们冲下去会不会安全。

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恐惧。

恰逢,准备进入白天,突然电闪雷鸣,天气异常,连一群科学家都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难道是万里显灵了?

然而,即便如此,依然阻挡不了大家对皇陵内部的渴望。

幸好没有暗藏武器,但当墓地的大门打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它不仅是一座陵墓,还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眼前是汉白玉桌椅、青花瓷、金银玉器、凤冠凤袍、珠宝首饰,都保存完好,做工精致,一看就价值不菲。

就连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都保存得极其完好。

经清点,仅地宫内的文物就有3000多件,包括各种皇家用品、首饰、衣服等,完整再现了当时皇家的生活场景。

而且无论是皇帝的金冠还是皇后的凤冠,颜色都很艳丽,不像埋在地下几百年。

按理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考古行动,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打开了墓室的入口,氧气才进入。当时由于技术有限,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大量文物被氧化。

光彩夺目的首饰和丝绸衣服都已经发黑腐烂,失去了本来的样子和宝贵的研究价值。

更令人遗憾的是,棺椁中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体,原本棺内有防腐措施,刚出土时保存完好,头骨颜色还比较鲜艳,但最后都没有保存下来。

甚至,金色的楠木棺材被工作人员当成废品扔进了山谷,被当地村民焚烧,家具被破坏。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有很大的科研价值,估价至少上亿。

这次考古事件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彻底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1961年,根据考古研究所的建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通知:今后停止积极发掘任何帝王陵墓!

所以直到现在,除了自然灾害不得不修复之外,国家并没有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而是让国宝躺在地下,等我们有了足够的科研条件,再去发掘地下的瑰丽宝藏和灿烂的历史文明。

来源:新京报《丁明陵墓:陵墓文化的探索与遗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30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