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兴乐君子朱载堉:藩王身份与“让国”清名

财神鱼2022-09-24  20

修身|兴乐君子朱载堉:藩王身份与“让国”清名

作者:刘谦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汉代和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致力于恢复古代礼乐的两个重要时期。明代的朱载堉和汉代的刘德都是宗室成员,两人都有复兴雅乐的志向,由身份决定的命运又有相通之处。

在《明神宗记》中,西汉河间王刘德比较了朱载堉在礼乐方面的贡献,清代朱彝尊将朱载堉与河间王相提并论。两人都是皇族成员,都崇尚儒家思想,致力于礼乐。《汉书》说,刘德“采用了礼乐和古代事件,并略微增加了收集到500多条”。朱载堉也“哀叹古乐之失,折中音律,教雅、颂、文武舞”。汉武帝时刘德赠送他的《雅乐集》,朱载堉在明神宗赠送他的代表作《乐法大全》,经历颇为相似。刘德献上的雅乐,是汉武帝下令“做大乐府官,常守之,备老之用”的。但是,“不一定都是皇家的,在帝王和郊庙里也不优雅”。明神宗和朱载堉的著书行为,虽然表述为“遵守和重视音乐规律,深为可嘉”,却被束之高阁,不予采纳。

然而,两者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作为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德的才华和美德让汉武帝感到畏惧。据说“梁武帝孝时献朝,望仁者。求五策,献君何无穷。梁武帝*[fú]难到说:‘汤七十里,王百里,王鼓励。’王知道他的意思,回去后就纵酒听歌,因为他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汤七十里,百里”是儒家经典“仁者无敌”的意思。据说,商汤国王当时只有70里的方圆,但他很仁慈,最终接管了夏朝。起初,周文王只有方圆百里的领土,但他很仁慈,最终接管了商朝。在这里,汉武帝运行刘德:你努力工作,最后一天是你的。汉武帝用唐成和王文的典故暗示刘德有取代他的潜力,实际上剥夺了他的生存权。当刘德回到郭凡时,他不得不酗酒而死。他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相反,朱载堉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如果像汉武帝那样没有回旋的余地,也已经落到了他父亲朱厚南的身上。

研究旋律的父子。

侯南是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第七个孙子。他被父亲封为爵士,是巩峥国王的第五代。朱楠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德行出众。他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嘉靖皇帝朱厚熜迷信道教神仙,潜心炼丹,不关心国家大事。嘉靖二十七年,朱厚南上书,谏世宗。“帝怒,其使者入狱。岳曰:“前朝有谗言者,若斩之,则功德无量。”。王,今天的锡伯族也要做这件事’”。意思是世宗大怒,把朱厚南的使者送进了监狱。世宗说:你上书郑王,要我以国家大事为重。你想成为锡伯纪昌吗?我是纣王吗?“今天的锡伯”一词的重量与汉武帝写的“王文李白”一词相似。

后来又有朱厚男因为家族世仇而被诬陷谋反的案例。虽然已经查实没有确凿的谋反罪证据,但朱厚男还是因为罗志的种种罪行,被剥夺了郑王的王位,囚禁在皇族的祖籍地凤阳,长达17年,朱载堉的太子身份也被废除。

无论在汉朝还是明朝,宗室诸侯王都处于非常敏感和危险的地位,尤其是最亲近的诸侯王,往往被皇帝视为皇位的潜在竞争者。规定明朝诸侯王“封地不赐地,封爵不朝民,食粮不治病”,严禁诸侯王入京,相互勾结。换句话说,藩王没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即使在汉朝的君王中,像河间王刘德那样如此专心致志于儒家学说、专心做人的人也不多。明朝的严格控制甚至阻止诸侯王像刘德那样广纳贤才,广纳学者,讨论政教。孔子不能做官,但他不能做官。鲁删诗而乐,为儒生作出表率。朱楠、朱载堉父子,研究古籍上的音律和考证。饱读诗书的朱载堉目睹了国家大事的衰败,一生致力于研究音乐和大力写作。因身份不能做官的朱载堉,以仁义、儒雅、教化为毕生追求,也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根据朱载堉在《入法书》中的记载,朱厚男在被关押期间整理了一批乐谱,经过修图整理成书后交给了他。后安朱在被囚禁后依然痴迷于研究音乐,而朱载堉也在一个人住在土房里认真研究音律和数学。他们父子俩真是令人敬佩。

家庭学习,成为父亲的抱负

春秋以后,礼仪败坏,王官陨落,百家争鸣。但在儒墨道法四大显学中,只有儒家高举恢复礼乐传统的大旗。所以礼乐也成为儒家的一个象征性命题,朱载堉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郑世子,朱载堉从小就受到宗室子弟的严格教育。明代对宗族子弟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定:“太子、诸子、长子、将军、中将等。,未满弱冠之龄者,当有自己之资格,修李严课程,如法而养,不可假故事。”他学习的内容在万历时期已有所补充:《皇祖训诂》、《孝经》、《为善疗恶》* [zh]等书。,至于四书、五经、史记、天理,也要一起读。”可以推测,嘉靖时期的宗教教育内容不会与此有太大差别。

朱载堉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喜读《玉若赋文》,“东轩一席,山中藏书诵史”。父亲被拘禁在凤阳高墙后,闭门苦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最早的学术著作《文选》。

朱载堉的作品体现了他读过的古代经典,可谓波澜壮阔。特别是他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经常引用。当然,朱载堉的“孝”和“让”是他儒家风范的最好例证。

《论语》说:“孝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孔子最推崇的舜就是以孝著称的。(《礼记·中庸》)儒家崇尚孝道,这既是宗法制度的要求,也是个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出发点和支撑。

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男以孝顺著称。鲁称之为“忠、孝、节、行”。《怀庆赋志》记载,朱厚男回国后,其母颜在天命之年“逼桑榆”。他“小时候在膝盖上玩耍,然后……博·太妃笑了”。《河南通志》中也记载了朱厚南孝顺的故事。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颜生病了,朱厚男“祈求上帝和品尝药饵来治愈疾病”。

朱载堉因被陷害入狱时,朱载堉十五岁。朱在宇因为父亲无辜受苦,感到不安,离家独居。《明史》记载,其父入狱后,“太子上学至关重要,其父之痛不为罪,故在宫门外筑土室,邱* [g m: o]独守”。我认为,朱载堉的父亲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受贿受贿,只是不像其他俘虏那样偏袒皇帝。为了表达对父亲被陷害的愤慨,他在宫外建了一座土房,发誓父亲一日不回宫。就这样,他在土屋里住了十七年,直到明世宗去世,明太祖穆宗的朱载垕* [Huu]继位,赦免了朱厚男。

在秋隐居的十七年间,朱载堉拜师苔莎,潜心研究性情和历法,潜心研究自己。朱载堉年轻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旋律。父亲去世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节奏的研究中,并在父亲去世15年后呈上的《音乐节奏大全》的朗诵中,明确提出这是“一家之学,一父之志”。还描述了父亲在凤阳被关押期间对音乐节奏的研究,以及他对朱载堉的指示,要求他回国后研究并编制音乐旋律和音乐旋律。在《吕禄经义》一书的序言中,重申这本书“是家父的遗作”,并指出历者的观点,如“不必分三分得失”,“皆是家父所教”,所以“怎敢忘父志,不为秦暴出力?”也就是说,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撰写并赠送了法书。

朱载堉撰写了《乐律全书》。

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父亲事业的延续,把父亲的愿望变成自己一生的目标,这才是传统孝道观念中真正的孝顺。正如《柏华》中所写的一首弥补《乐律大全》中死亡的诗,“君子立之,必守之,无咎其亲”,“君子立之,如桂,为其亲之光也”。

但朱载堉并没有一直改变父亲坚持的东西,突出表现在他的“退让”上。

“让国家”正名

推动国家臣服是儒家推崇的统治者最高尚的行为,代表着高尚的美德,臣服也是礼乐教化要达到的重要目的。孔子最推崇的尧舜,以禅让的形式让国家优于圣贤,可谓极致。

在宗法伦理中,“争”无疑是对宗法社会内部和谐的破坏,“让”则是无害的、可敬的,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宗法秩序的作用。礼教的出现是为了维护血族体系中亲情、尊重、和谐、稳定的理想状态,既避免了来自外部的“争夺”,也希望产生发自内心的“退让”。当然,“让”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周朝有了长子继承制的规范。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争”的问题。《礼记》曰:“乐则无怨,礼则无争。愿治天下者,谓之礼乐。”历代学者对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割让者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赞美。

32岁时,朱载堉的父亲朱厚南恢复了郑王的爵位,他重新获得了太子的地位。朱载堉以其父的经历和国人的觊觎,并不看重藩王的头衔,但对其险恶的本质有所警惕。最终成为明朝唯一一个,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动放弃皇位的人,获得了“仁国”的清名。这也使他享受生活,他比河间王刘德来幸运多了。

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厚南去世,皇位本该传给太子朱载堉,但朱载堉不肯让儿子继位。此后十五年间,朱载堉七次上朝,声称自己的房间是王的第四房,要求将郑王的爵位让给此前陷害其父的朱友宜* [ji m: n]的孙子第三房朱载堉*[xǐ]。

两家不和是有原因的。在王没有子嗣和兄弟的情况下,郑王的爵位需要从第一氏族转移到普通氏族。当时三防联盟的金郡郡王朱坚*[sūng]因罪被贬至庶人,使得前三室一系失去了继承郑王爵位的机会,而第四室的朱佐*[zhái](朱载堉的祖父)成为了郑王的第五代,将郑王爵位的世袭谱系转移到了四室一系,即朱载堉所属。后来,朱见玄的儿子游助想恢复联津王的称号,于是借机诬陷,导致朱厚南入狱十几年。朱载堉直接把郑王的爵位割让给三科,彻底消除了因爵位引起的两案矛盾。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神宗终于同意了朱载堉封子爵的请求,让他终身为天下子爵。朱楠在世时,对游助的攻击和指责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态度,相当傲慢。被囚禁十七年后,朱厚南重登皇位,重返皇宫,可谓一扫屈辱与不公,安享晚年。朱载堉的父亲去世后,他辞去了郑王的称号。从表面上看,他辜负了父亲从无辜被拘留到被遣返回国的经历和苦心。事实上,他让国家输给了父亲三家,弥合了两派矛盾,维护了郑凡家族的亲情和名誉,从根本上有利于父亲的荣誉。朱载堉此举虽然表面上改变了父亲的志向,但实际上并没有离开孝道。

为此,万历皇帝特诏修建“让国意气风发”广场,以示表彰和德行。礼部称之为“天荒之胜,千古美谈,丹青可治,照耀简编者。”朱载堉的儒者风范,始于“孝”,终于“让”。朱载堉退位后,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郑,自称“道士”。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朱载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作者是传统文化学者,世界青年商业大会青年商业智库主席兼执行主席,前北京大学国际MBA(BiMBA)副教授,著有《礼乐》(文物出版社)、《儒学与华商》(金融出版社)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详见【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7月刊】,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本刊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27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