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林生:一颗子弹“长”在骨头里70余载

百岁老兵林生:一颗子弹“长”在骨头里70余载,第1张

百岁老兵林生:一颗子弹“长”在骨头里70余载

[老兵档案]

林,1921年8月5日出生,1946年12月入伍。他的服役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参加过辽沈战役。服役期间政治思想正派,理想信念坚定,作风优良,严守军纪,训练刻苦;1949年11月战斗中负伤,六级伤残,1958年退伍;现居广州荔湾区。

—————————————————————————————————

盛夏的午后,在广州荔湾区西华路附近,100多岁的林升从住处缓缓走下五层楼梯。因为左腿略瘸,老人走路很慢,有时还得休息一会儿。

他的左膝中枪,几块弹片嵌在骨头里,至今没有取出。左膝还有一条长约10厘米的“沟”。这块伤疤和弹片是在四川涪陵的一次战斗中留下的,已经伴随林升70多年了。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进百岁老兵林升的家,听他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光辉岁月。

1949年11月,28岁的林升跟随部队一路南下,奉命追击敌人至四川涪陵。“区内山多,外有山。我们沿着山坡追赶敌人。”当子弹从对面山上射来时,林升正在爬山。砰的一声,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膝,他扑倒在地上。“子弹射出后,爆炸了,裂成几块...很疼。当时没有止痛药,我就简单敷了一下药袋,扎了一下。”

山路难走,这对受伤后的林升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路上遇到容易的路段战友用担架抬着我,崎岖的路段都是战友抬着。”林升回忆道。由于伤势严重无法行走,他随部队到湖北休整后不久,于1950年回到广州。康复期间,林升参加了广东省革命伤残军人学校,在那里他把自己的名字从“林耀根”改为“林升”。

林升是番禺沙湾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东北四平、辽沈战役,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期间太难了。我们有东西吃的时候,就用我们的(军用)杯子装起来,作为食物储备。有时候需要爬山才能完成任务。山很陡,有人经常爬就摔了……”谈到70多年前战场上的一幕幕,林升感慨地说:“并肩作战的同志,有的牺牲了,有的受伤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过。”

你有没有害怕过在战场上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我们是军人。没什么好怕的。冲锋号角一响,大家都往前冲。”提到战争年代,这位百岁老兵的眼睛闪闪发光。遗憾的是,他因伤残6级,没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来,他在广州休养时,部队休整后返回东北,不久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是我的腿没受伤就好了。”几十年来,这句话他和家人说了无数遍。对此,小女儿林穗素深有感触。退役多年,一套老式军装,各种勋章、纪念章,都是林老的“宝贝”。“很多(奖牌)都没了,他很心痛。”

“1958年父亲回到地方后,第一个去的地方是水利厅。因为经常要爬山,导致旧伤复发,就调到下属单位做会计等行政工作。”林穗苏说,三兄妹从小就经常被父亲叮嘱“好好学习,不要坏”。而他父亲开朗、自律、乐于助人的态度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2005年,84岁的林升接受了癌症手术。林穗苏记得,“那时候父亲50多天没吃饭,瘦得皮包骨头,但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基本上他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有时候他早上起来还会想办法帮忙蒸馒头,做家务。“爸爸有个习惯。只要身体好,他每天下午两点都要下楼散步,顺便把订阅的三份报纸带回家。”

“共产党好,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好。”通过最近的新闻报道,林升真诚地赞扬了国防事业、美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

文/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张丹阳通讯员:邱晓彤、杨威

摄影/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邱

视频/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邱、张丹阳

广州日报新华城市编辑:李凤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23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