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威后看古人的民本思想和用人标准

怀城2022-09-24  21

从赵威后看古人的民本思想和用人标准

赵侯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太后。她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数量有限的史籍,已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清正廉明、深谙政治情怀、明察愚贤是非的女政治家形象。

其中,齐国访赵,面对赵太后,她先问:今年齐国收成如何?再问问人民,好吗?最后,我向齐王问好。我对此很不高兴,认为这是赵皇后故意轻视齐王,就反驳说:“低级官员是奉齐王之命来侯伟的。现在不去问齐王,你先问年成和百姓,不就是把贱放第一,贵人放第二吗?”

齐的思想通常认为上为贵,下为贱。这种思维到现在还是一样的。

赵对说:“不,如果没有收成,哪里会有人呢?如果没有人民,哪里会有君主?所以,问一件事,能不问根子而问细节吗?”《大学》说:凡事有终,凡事有始,知道了事情的顺序,就会走捷径。赵很清楚在耶律定的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固有的社会阶层被打破。面对新的形势,统治者需要新的治国理念和策略。来自普通民众的精英开始陆续走上政治舞台。因此,人民的作用和力量开始受到重视,促使民本思想的产生。魏、秦、楚的政治改革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让普通百姓有机会建功立业,改变命运。

起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效是以卑鄙为基础的,崇高是以自卑为基础的。还有如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室知礼仪,丰衣足食知荣辱。这一基本理念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民平安,天下太平。如果人民想要安全,他们必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他们才能享受生活。历史上,朝代更替,刚开始的时候,能让人民高兴,但当他们倒台的时候,都是因为人民苦不堪言,水深火热。如果民基受损,何谈国家?

赵皇后的思想和孟子的民重君的思想类似。故事继续,王太后对齐国的人才任用和奖惩提出质疑,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才任用观点和奖惩标准。任何组织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奖惩标准都很重要。好的、合理的标准能够积极、正向地引导组织的风向,不断激发组织的活力,使组织形成积极、有序、向上的状态。

而不合理的标准,则会降低组织的活力和积极性,激发组织内部的各种矛盾,使组织失序,进而降低组织的效率。所以在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中,关于认人、用人、赏罚的观点和标准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为王者要选贤任能,小人才会远离;如果你雇佣了一个小人,你的才能就会远离。这种人就是一个风向标,会引导社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

不需要任何人,但也有一种说法。法家说:儒家以文犯法,侠客以武犯禁。这两种人,对国家没贡献,对国家没用,不尊重国家命令,扰乱国家秩序,会有一批追随者。很好理解,侠士犯法,儒家把法律和散文混为一谈。有些不太好理解。这种案子远到“墨子的伤心丝,因为可以黑白分明”;孔子的刑小于义,和某些情况下代理人强词夺理,故意歪曲事实和法律一样接近。就是用文字做游戏,用诡辩来影响人心。

于是,赵皇后接连问了四个问题,嘲讽齐国使臣:和叶杨子助君养民,的女婴儿子领民尽孝。为什么这三个人没有被任命或者奖励?而不工作,只谈空的郁陵子中,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无用的。为什么他还没被杀?

前三种人会引导人们走向国家的正风,后一种人会引导人们不遵守纪律,坐下来谈空。因此,任何组织都需要树立榜样、英雄、杰出人物、典型人物,引导其成员向组织需要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树立的标准来自于组织的文化思想建设。如果这个标准是歪的,那么组织就会走向一条未知的道路。

标准定了,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大学”说,如果它说的和它想要的相反,人们就不会服从它。也就是说,标准要和实际行动一致,民众才会服从。现在很多组织,成员不满意不听话的原因,要么是标准歪了,要么是标准与行动不符。而为什么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如此随意,来源于管理层的傲慢和骄傲,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其实他们只是不明白。民本思想,命令他们做的两个原则,就是他们喜欢的。最后,这样的组织从不失败,因为基础不稳固。

所以,赵的文章言简意赅,深刻深刻,值得管理者深思,必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20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