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的发展从未被超越

古都洛阳的发展从未被超越,第1张

古都洛阳的发展从未被超越

古代洛阳是中原战略要地,是秦晋豫三省的要冲。也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洛阳城几经破坏,几经重建。

从洛阳西宫到偃师,南北不到5公里,东西不到30公里,历史的尘埃和北邙的黄沙掩盖了六座巨大的古都,从东到西依次是偃师商城、二里头的夏都、白马寺附近的汉魏洛阳古城、成州城、周王城、隋唐。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一开始不在洛阳。直到夏朝第三代王太康(齐之子)才在镇恶建都,也就是今天的偃师二里头。1959年的考古发掘表明,镇赉城总面积约375万平方米,主殿在城址中间。城内发现有房屋、窑洞、水井、窑址、手工业作坊、道路、祠堂和墓葬区,布局有序。

商朝开国元勋商汤,初在西,中鼎后商城东移。商都锡伯位于偃师市西部洛河北岸的朱巷沟,北依邙山,南依洛河,地处罗易平原。商都锡伯城遗址总体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200米。考古钻探发现了七个城门和几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城市中有三个大型建筑基地,中心有一个壮观的宫殿基地。基地前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两边是几个建筑基地,东西相对。在宫殿基址的两侧发现了几个小型建筑基址。商都的都城锡伯城,是一座集大城市于一身的小城市,城内外道路纵横交错,颇具城市规模,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典范。

2009年2月,洛阳市文物专案组在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实训楼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大型西周祭祀遗址。根据这一新线索和随后的考古,初步确定了西周时期的洛邑城遗址。

西周时,周公建洛邑。在出土的西周金文和《尚书》等文献资料中,洛邑又称信义、大义、新大义、新洛邑、成州。罗衣城的具体位置大致在浊水溪畔,向西可达水润河滨水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周公所建的洛邑分为两个城市,即“望城”和“成州”。然而,从几十年的西周洛阳考古工作中获得的资料,首先让一些考古学家对洛邑城自汉代以来就是“王城”、“成州”的说法产生了怀疑。主要依据是,根据文献记载,发现的城池只是东周的城池,根本不是西周的城址;在远离周王城的浐河畔,不断发现西周的遗址和墓葬。于是,考古学家逐渐形成了西周时期的洛邑城,称其城址可能在浐河两岸。

东周时期,洛阳是首都,洛阳位于何润河以东。春秋末期,由于事件,周逃到城东10多公里的成州城,并扩大,即汉魏故城的面积,迁回涧河以东的城市(战国末期)。

秦朝定都三川时统治洛阳,洛阳城大致还在周城。

西汉时期,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地理名词,直至清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郡”、“河南尹”或“河南府”总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当时河南县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杨蓉、郑州市、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宜阳县、汝阳县、宜川县、汝州市;但河南郡所在的洛阳城仍在周城。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阴,辖区不变;东汉洛阳城成为都城,位于汉魏故城白马寺附近。

曹魏时期,洛阳的行政体制基本沿袭东汉,只是河南尹有所扩大。西晋时仍沿袭汉朝旧制,不同的是河南尹归河南郡。东晋的河南郡和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洛阳。上述时期的洛阳城仍属汉魏故城。

隋朝统一天下,改河南阴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量的建筑。杨迪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大规模修建洛阳。东京建于大业二年(606)。贞观年间,唐太宗把洛阳作为视察东方的官宫,命名为洛阳宫,两次下令修缮。唐高宗即位后,洛阳宫改为“东都”;武则天在近朝称帝,改国号为“周”,改为“沈度”;即位,“复国之名为唐”,“复辟之神为东都”。

1954年,历史学家颜文儒对隋唐洛阳城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调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工作,基本摸清了隋唐城遗址的位置、规模、总体布局和主要文化内涵。外廓城市平面上近正方形,南宽北窄;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西墙长6776米,北墙长6138米,周长27516米,面积47平方公里。隋唐遗址主要由外郭城、宫城、成城、东城、韩家仓城、商鞅宫和西苑组成。在外城内部,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了李芳区,形成了一个棋盘图案。洛河以南有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丁琪媛门大街北起兴城南门(端门),经洛水河上的天津桥南至丁丁门。是隋唐东都南北轴线上的主干道。城区内车道达到洛河以南55条,洛河以北9条。外护城河宽13米,深2米。在1992年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在洛阳发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曾经居住过的陆道坊,在洛河以南的安乐窝。隋唐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因此,隋唐时期成为洛阳最宏伟的都城。五代时,侯亮、后唐、后晋的都城是洛阳,洛阳仍在隋唐古城。洛阳是后汉、后周、北宋时期的西都都城。

北宋以后,洛阳的地位逐渐下降。北宋初,生于洛阳的赵匡胤想迁都洛阳,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选择洛阳为西京。北宋初年,洛阳隋唐早已被五代十国的战乱所灭。西京洛阳城建于隋唐时期的东边,但后来毁于战乱。以黄金洛阳为中心都城,是在隋唐洛阳东城和北宋洛阳城遗址的基础上重建的新城。但北宋以后,洛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前几代那么高,这就决定了洛阳新城既没有汉魏古城那么宏伟,也没有隋唐洛阳城那么繁华。这座新城市经历了四个朝代:金、元、明、清。它的年龄越来越长,它的美丽也在褪色。后人将其命名为“金元古镇”。今天的晋源古镇是指从晋元明清四个朝代到解放初期的洛阳城,也就是今天洛阳人所说的“古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撤销河南省,设河洛路,道隐署设在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巡抚公署迁至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洛阳被定为国民政府首都,曾一度迁至洛阳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至洛阳,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省会,仍在今天的洛阳老城。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县城设为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划归偃师、金梦等县。1956年后,在洛阳老城区的基础上,增加了西工业区、郊区和浐河区。2000年后,郊区拆分,改为洛龙区。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18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